教養的本原--哲學突破期的儒家心性論

教養的本原--哲學突破期的儒家心性論

《教養的本原--哲學突破期的儒家心性論》是2009年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李景林。

基本介紹

  • 書名:教養的本原--哲學突破期的儒家心性論
  • 作者:李景林
  • ISBN:7303105808, 9787303105809
  • 頁數:369
  • 定價:19.00
  • 出版社: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09年12月1日
  • 裝幀:平裝
  • 開本:16
  • 叢書名:京師哲學文庫
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

內容簡介

人們常說,中國文化“源遠流長”。何謂中國文化之“源”?外國人一談到中國,很自然地會想到Confucius(孔子)和Confucian(儒家)。中國傳統的思想文化以儒家為主流。從這個角度看,孔孟的思想系統可以說代表了這個“源”,至少可以說是這個“源”之一。
一個文化傳統,它的“源”和“流”是連為一體的。但是,切斷這個“源”和“流”,把“傳統”與“現代”對峙起來,卻是中國近代尤其是五四以來的文化思潮中一個占主導傾向的觀念。學者談中西文化,往往把它等同於古今問題,以西方代表“現代”,而以中國文化代表“傳統”。不過,人們也總會想到現代與傳統的聯繫,但只是否定意義上的聯繫:從民初的反覆辟伴之以反孔教,到“文革”中“批林”要掛上“批孔”,這個思路一直延續了半個多世紀。在這個觀念下,“傳統”當然地被看作阻礙現代化的包袱。所以,一方面便要“破字當頭”,“與傳統觀念徹底決裂”;另一方面,則要奉行“拿來主義”。顯然,“科學(技術)無國界”,“拿來”較易;文化的觀念卻只能“植入”和“嫁接”,而不能現成拿來。植入和嫁接便要有“土壤”,有生命之“根”。沒有它,拿來的東西也將枯萎、變質。

作者簡介

李景林,1954年11月生,河南省南陽市人。哲學學士、碩士,歷史學博士。1978年考入吉林大學哲學系哲學專業學習,1985年碩士畢業後留系任教,講授中國哲學史課程。曾任吉林大學哲學與社會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哲學史教研室主任。2001年7月調入北京師範大學哲學系任教。現任北京師範大學哲學與社會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哲學與文化研究所所長,輔仁國學研究所所長,兼任中國哲學史學會理事、北京市哲學會理事。主要研究方向為儒家哲學、道家哲學、中國文化。著作有《教養的本原》《教化的哲學》等,發表學術論文百餘篇。

圖書目錄

自序
緒論 儒家心性之學與中國文化的精神
一、儒學的基本精神
二、論性
三、論心
四、論心物
五、論天人
上篇 由“神”性回向人性――孔子的性與天道思想
第一章 “晚而喜易’與孔子“性與天道’觀念的發展
第二章 以義利辨天命――孔子對天命的人文解釋
第三章 性與天道的形上學
一、性相近 習相遠
二、《易傳》中的孔子天道思想
三、《易傳》中的孔子性命思想
第四章 人與仁道
一、仁與忠恕在孔子思想系統中的地位
二、文質
三、忠恕
四、“克己復禮為仁”
第五章 心知論
中篇 由性道一體到即情顯性――孔子至孟子心性觀念的發展
第六章 曾子傳道與思孟學派
一、關於曾子傳道的問題
二、關於思孟學派的問題
第七章 《大學》以修身為本的心物關係論
一、大學之道在先秦儒家中的地位
二、本末―― 三綱八目之內在邏輯關係
三、心物關係之實質―― 以情應物
四、“明明德”釋義
第八章 子思的方法論與性命思想
一、中和
二、誠
三、《中庸》首章三命題釋義
第九章 帛書《五行》篇之“貴心”論
一、“貴心”說的提出
二、天德論
三、心氣論
下篇 內在超越價值形態之證立――孟子的性善論思想
第十章 由性、命分合規定性之內涵及性善之義
一、從“口之於味”章談起
二、從孟子與告子人性之辯看孟子論“性”之結構和特徵
三、復由性、命分合看性之整體內涵
第十一章 即情顯性――心對性的實證
一、性以情顯
二、以情顯性之當下自然義
三、道德責任:“心法’之本――“求放心”與惡之來源
第十二章 志與氣――身心關係論
一、氣與才
二、養氣與知言
第十三章 盡心、知性、知天――人的自由與超越
一、“內在超越”與“外在超越”
二、心、性關係
三、天人關係
結語
附錄:儒家心性思想溯源
附錄一:三代宗教觀念之特徵及其對儒家心性之學的影響
附錄二:殷周至春秋天人關係觀念之演進初論
附錄三:中道――“周文”所顯現的上古倫理精神
主要參考書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