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哲學史講演錄(第四卷)》是2019年商務印書館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張祥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儒家哲學史講演錄(第四卷)
- 作者:張祥龍
- 出版社:商務印書館
- 出版時間:2019年11月
- 頁數:518 頁
- 定價:90 元
- 裝幀:平裝
- ISBN:9787100179010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儒家哲學講演錄》(四卷本)是張祥龍先生關於儒家哲學史四次講座稿的匯總,即: 1.《孔子的現象學闡釋九講》 2.《從〈春秋〉到荀子》 3.《拒秦興漢和應對佛教的儒家哲學》 4.《儒家心學及其意識依據》。 在這一系列講座中,張祥龍先生以現象學的方式對從先秦到晚明的儒家哲學發展歷程做了系統的重新闡釋,既是現象學中國化的重要成果,也是對中國傳統儒家哲學的創造性再闡釋,開啟了中國古典哲學進入現代哲學話語的新可能,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和思想史意義。
圖書目錄
開篇辭............................................................................. 1
第一講 儒家心學出現的條件(一):古代印度的正統心學 .................. 10
第一節 概述 ............................................................................... 10
第二節 《吠陀》和《奧義書》中的心學 ........................................... 19
第三節 《瑜伽經》:修心之法 ..................................................... 31
第二講 儒家心學出現的條件(二):印度佛教心學 .............................. 59
第一節 釋迦牟尼的唯心證悟 ........................................................ 59
第二節 唯識學的基本主張和來源 ..................................................... 65
第三節 阿賴耶識的原時間性和轉識成智 ......................................... 90
第三講 儒家心學出現的條件(三):禪宗和本心意識的當代理解
(威廉·詹姆士) .................................................................. 103
第一節 禪宗 ..................................................................... 104
第二節 什麼是本心?如何識本心?
—詹姆士的解說:顯潛意識的邊緣交匯 ....................... 124
第四講 華夏心學:《周易》和道家心學 ................................................. 145
第一節 《周易》提供的心學土壤 ..................................................... 145
第二節 老莊心學 .................................................................. 158
第五講 北宋心學 ................................................................... 167
第一節 周敦頤 ..................................................................... 167
第二節 程顥 ...................................................................... 174
第三節 謝良佐 .................................................................... 187
第六講 南劍三先生和陳白沙 ................................................... 194
第一節 楊時 ...................................................................... 195
第二節 羅從彥 ..................................................................... 212
第三節 李侗 ....................................................................... 227
第四節 陳白沙 ..................................................................... 233
第七講 王陽明的人生與開悟經驗 .............................................. 253
第一節 王陽明一生概述(一):出生至貶謫貴陽 ........................ 256
第二節 王陽明一生概述(二):復起、平叛和晚年學說的
確立 ....................................................................... 285
第八講 王陽明生平特點分析 ...................................................... 305
第一節 王陽明的家庭與親人 ............................................... 307
第二節 王陽明的個性和身體 ................................................... 311
第三節 王陽明為學行教的階段 ....................................................... 319
第四節 王陽明悟道的特點 ...................................................... 322
第九講 王陽明“知行合一”說(一) ..................................................... 344
“知行合一”說的要義:吾性自足,吾心即理 ................. 345
第二節 知行合一於心體誠現時 ....................................................... 350
第十講 王陽明“知行合一”說(二):現象學闡釋 ............................ 361
第一節 “知行合一”說的要害:對象與價值的共生 ..................... 361
第二節 知行關係的現象學分析(一):胡塞爾的視野 ................ 365
第三節 知行關係的現象學分析(二):舍勒的新解 .................... 371
第四節 對象/ 價值、知/ 行的合與分 ............................................. 378
第五節 《五經臆說》殘篇如何佐證龍場之悟
和“知行合一”? ............................................................... 385
第十一講 王陽明“致良知”說(一):“致良知”的含義
及與“知行合一”的關係 ....................................................... 394
第一節 “致良知”之義 ........................................................... 394
第二節 “致良知”與“知行合一”的關係 ..................................... 399
第十二講 王陽明“致良知”說(二) ..................................................... 407
第一節 新視野中的“致良知”之義:回到生命情境時暈中的
原發意向構造 ............................................................ 407
第二節 致良知之法的得與失 ...................................................... 413
第三節 致良知與禪宗的悟得心體的比較 ....................................... 423
第十三講 “四句教”和陽明學中的弱普遍主義傾向 ............................. 428
第一節 王陽明的哲理新貢獻 .................................................... 428
第二節 “四句教”的出現 ......................................................... 431
第三節 王陽明提出“無善無噁心之體”的理由(一) ................. 436
第四節 王陽明提出“無善無噁心之體”的理由(二) ................. 440
第五節 王陽明學說中的普遍主義向度 ....................................... 448
第十四講 陽明後學的分流 ......................................................... 456
第一節 “四無”與“四有”:錢德洪致良知的工夫論 .................. 456
第二節 王龍溪的“良知見在”說 ................................................... 459
第三節 對王龍溪良知見在說的批評 ............................................... 467
第十五講 羅近溪以赤子之心致良知:宋明心學的又一高峰 ............... 480
第一節 王心齋的安身立本、日用是道學說 ................................... 480
第二節 羅近溪的生平和悟道 ..................................................... 484
第三節 羅近溪學說宗旨(一):孝悌慈的人生依據與《周易》
解證 ............................................................ 488
第四節 羅近溪學說宗旨(二):赤子之心 .................................... 493
第五節 對羅近溪學說的總評 ............................................ 504
結 語 ...................................................................... 507
主要引用文獻 ................................................................. 512
後 記 ...................................................................... 518
作者簡介
張祥龍,紐約州立布法羅大學哲學博士,北京大學教授(已退休),曾在山東大學、中山大學任教。研究方向:現象學、儒家哲學、東西方哲學比較。
已出版著作:《海德格爾思想與中國天道》、《海德格爾傳》、《從現象學到孔夫子》、《西方哲學筆記》、《思想避難:全球化中的中國古代哲理》、《德國哲學、德國文化與中國哲理》、《復見天地心:儒家再臨的蘊意與道路》、《家與孝》等。
譯作:《致死的疾病》(與他人合譯)、《精神的婚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