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學轉型與文化新命》一書由彭春凌 所著,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發行。
基本介紹
- 書名:儒學轉型與文化新命
- 作者:彭春凌
- ISBN:9787301239988
- 頁數:522
- 定價:CNY 68.00
- 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4-4-15
- 裝幀:平裝
出版信息,內容簡介,作者簡介,目錄,叢書信息,
出版信息
作者:彭春凌
出版社: 北京大學出版社
副標題: 以康有為、章太炎為中心
出版年: 2014-4-15
頁數: 522
定價: CNY 68.00
裝幀: 平裝
叢書:學術史叢書
ISBN: 9787301239988
出版社: 北京大學出版社
副標題: 以康有為、章太炎為中心
出版年: 2014-4-15
頁數: 522
定價: CNY 68.00
裝幀: 平裝
叢書:學術史叢書
ISBN: 9787301239988
內容簡介
重回清末民初政治激變下眾聲喧譁的思想現場
聚焦新文化運動反孔批儒背後複雜的歷史成因
走進儒學轉型過程中知識精英曲折的內心世界
新文化運動中的反孔批儒思潮是近百年學術界最為聚訟紛紜的問題之一。本書從戊戌以降儒教自身新生轉進的歷史視角觀察新文化反孔批儒思潮的興起與展開,基於 全新的材料及問題意識,重建了儒教傳統的轉型與新文化形成之間的歷史關聯。康有為、章太炎分別是近代孔教運動的領導者和批儒思潮的發動 人。他們彼此間、他們與新文化人的思想對話揭示出反孔批儒的多層次歷史動力。明治日本將儒學忠孝倫理納入"國體論",並從台灣開始侵占中國;受此觸動,近代儒教形成了批判性的自我認知,新文化批儒有持續的跨文化背景。面臨基督教的挑戰,儒教正信與異端之爭急劇裂變,內部的廢淫、排異使新文化的反孔教擁有了來自傳統的知識支撐。孔教曾經是帝制社會國家意識形態,它試圖迎接近代國民思潮進行制度建設,但卻在民初政治紛爭中被新文化人視作奴隸的道德,而沒有跨越其現代轉型的最大屏障。隨著1920年代知識話語的代際轉換,戊戌前後為人津津樂道的康有為孔教思想逐漸隱沒。
作者簡介
彭春凌,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員。主要致力於研究中國近代思想史、近現代文學史以及新文化運動史,近年尤為關注近代儒教、國學、國語運動以及近代東亞地區的思想文化交流。迄今已在《歷史研究》《近代史研究》《北京大學學報》《哲學門》《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中山大學學報》等學術期刊上發表論文二十餘篇。
目錄
目錄
《學術史叢書》總序/1
導言作為儒學轉型內生問題的新文化
一、從儒學自身新生轉進的歷史視角觀察新文化反孔批儒問題
二、儒學的近代轉型
三、儒學轉型進程在戊戌後的新變
四、沿康、章及新文化人構成的歷史關係網路走進思想現場
第一章“真儒術”認知擁有的明治日本觸媒與新文化批儒思潮的跨文化性——章太炎從擁康到反康及其思路的延續
《學術史叢書》總序/1
導言作為儒學轉型內生問題的新文化
一、從儒學自身新生轉進的歷史視角觀察新文化反孔批儒問題
二、儒學的近代轉型
三、儒學轉型進程在戊戌後的新變
四、沿康、章及新文化人構成的歷史關係網路走進思想現場
第一章“真儒術”認知擁有的明治日本觸媒與新文化批儒思潮的跨文化性——章太炎從擁康到反康及其思路的延續
第一節 章太炎與明治日本“國體論”的對話
一、《答學究》的緣起、依據及相關擁康佚文
二、《書〈原君〉篇後》與《謀臣論》的兩種儒學倫理
三、圍繞《客帝論》的爭論與中日近代政治圖景的異同
第二節 《儒術真論》的成立及章太炎學問獨立意識的完成
一、《人定論》對殖民地台灣“天意論”的反抗
二、《絕頌》對殖民地台灣“祝頌”的抵制
三、《儒術真論》的成立
第三節 近代批儒思潮的跨文化性:從章太炎到周氏兄弟
一、“真儒術”與康、章分歧
二、《民報》時期章太炎超越儒教圈的亞洲構想
三、周氏兄弟等批儒的跨文化性
第二章 儒家正信異端之爭的近代裂變及其與新文化反孔教的合流——以《訄書·原教》篇的淵源及演變為線索
第一節 《訄書》初刻本(1900)“王魯改制”“鬻廟闢佛”思想與戊戌的改革
一、康有為戊戌“保大教,廢淫祀”主張的背景
二、章太炎與康有為“鬻廟”思想的共振
三、章太炎與康有為“正祀”觀念的同異
第二節 《訄書》重訂本(1904)破“文野之見”、立“宗教信心”思想與晚清的革命
一、章太炎對姉崎正治宗教學思想的揚棄(上):從語文學出發的宗教認知
二、章太炎對姉崎正治宗教學思想的揚棄(下):革命欲求與宗教信心
三、《原教》上下篇所作整合與東亞思想之交流
四、齊物理論與革命構想
第三節 《檢論》(1915)揚“聖人之知”、抵“淫祀之首”思想與新文化反孔教的合流
一、《答學究》的緣起、依據及相關擁康佚文
二、《書〈原君〉篇後》與《謀臣論》的兩種儒學倫理
三、圍繞《客帝論》的爭論與中日近代政治圖景的異同
第二節 《儒術真論》的成立及章太炎學問獨立意識的完成
一、《人定論》對殖民地台灣“天意論”的反抗
二、《絕頌》對殖民地台灣“祝頌”的抵制
三、《儒術真論》的成立
第三節 近代批儒思潮的跨文化性:從章太炎到周氏兄弟
一、“真儒術”與康、章分歧
二、《民報》時期章太炎超越儒教圈的亞洲構想
三、周氏兄弟等批儒的跨文化性
第二章 儒家正信異端之爭的近代裂變及其與新文化反孔教的合流——以《訄書·原教》篇的淵源及演變為線索
第一節 《訄書》初刻本(1900)“王魯改制”“鬻廟闢佛”思想與戊戌的改革
一、康有為戊戌“保大教,廢淫祀”主張的背景
二、章太炎與康有為“鬻廟”思想的共振
三、章太炎與康有為“正祀”觀念的同異
第二節 《訄書》重訂本(1904)破“文野之見”、立“宗教信心”思想與晚清的革命
一、章太炎對姉崎正治宗教學思想的揚棄(上):從語文學出發的宗教認知
二、章太炎對姉崎正治宗教學思想的揚棄(下):革命欲求與宗教信心
三、《原教》上下篇所作整合與東亞思想之交流
四、齊物理論與革命構想
第三節 《檢論》(1915)揚“聖人之知”、抵“淫祀之首”思想與新文化反孔教的合流
一、康、章換位及其與政府政策之離合
二、章太炎的正信建設:揚“聖人之知”與以《周易》為“世間法”(上)
三、章太炎的正信建設:揚“聖人之知”與以《周易》為“世間法”(下)
四、章太炎抵“淫祀之首”與新文化人反孔教的合流(上)
五、章太炎抵“淫祀之首”與新文化人反孔教的合流(下)
第三章 孔教對“國民”思潮的回應與新文化運動中反孔教之關係——康有為與梁啓超、陳獨秀
第一節 康、梁在孔教能否為“國民義”思想上的分合
一、康、梁戊戌後對孔教信仰的重建(上)
二、康、梁戊戌後對孔教信仰的重建(下)
三、康有為對國民義的接納與躊躇
四、康、梁同行及1915年後的再度分途
第二節陳獨秀反孔批康的歷史重探
一、陳獨秀對孔教與國民三層面的對應及其關注點的變易
二、與時政聯動的反孔批康(上)
三、與時政聯動的反孔批康(下)
四、多元輿論的敞開與中滯
五、餘論
結語1920年代知識話語的代際轉換與康有為孔教思想的隱沒
附錄一 戊戌政變後章太炎致康有為佚信考釋
附錄二 章太炎在《台灣日日新報》刊發詩文匯總表
主要參考文獻
索引
後記
二、章太炎的正信建設:揚“聖人之知”與以《周易》為“世間法”(上)
三、章太炎的正信建設:揚“聖人之知”與以《周易》為“世間法”(下)
四、章太炎抵“淫祀之首”與新文化人反孔教的合流(上)
五、章太炎抵“淫祀之首”與新文化人反孔教的合流(下)
第三章 孔教對“國民”思潮的回應與新文化運動中反孔教之關係——康有為與梁啓超、陳獨秀
第一節 康、梁在孔教能否為“國民義”思想上的分合
一、康、梁戊戌後對孔教信仰的重建(上)
二、康、梁戊戌後對孔教信仰的重建(下)
三、康有為對國民義的接納與躊躇
四、康、梁同行及1915年後的再度分途
第二節陳獨秀反孔批康的歷史重探
一、陳獨秀對孔教與國民三層面的對應及其關注點的變易
二、與時政聯動的反孔批康(上)
三、與時政聯動的反孔批康(下)
四、多元輿論的敞開與中滯
五、餘論
結語1920年代知識話語的代際轉換與康有為孔教思想的隱沒
附錄一 戊戌政變後章太炎致康有為佚信考釋
附錄二 章太炎在《台灣日日新報》刊發詩文匯總表
主要參考文獻
索引
後記
叢書信息
學術史叢書 (共27冊), 這套叢書還有 《中國文學研究現代化進程》,《清末民初的晚明想像》,《紅樓鐘聲及其迴響》,《中國文學研究現代化進程二編》,《文學史的權力》 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