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學裡,又名“孔廟”,“學宮”,位於現樂平市委大院。唐朝在此地(古名長樂坊)建先廟,北宋熙寧五年正月知縣范鍔在廟上始建學宮,歷朝因戰亂多次被焚毀,亦多次修復。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儒學裡
- 別名:孔廟、學宮
- 地理位置:樂平市委大院
儒學裡,又名“孔廟”,“學宮”,位於現樂平市委大院。唐朝在此地(古名長樂坊)建先廟,北宋熙寧五年正月知縣范鍔在廟上始建學宮,歷朝因戰亂多次被焚毀,亦多次修復。
儒學裡,又名“孔廟”,“學宮”,位於現樂平市委大院。唐朝在此地(古名長樂坊)建先廟,北宋熙寧五年正月知縣范鍔在廟上始建學宮,歷朝因戰亂多次被焚毀,亦多次修復。清代順治八年(1651年),知縣王德明,重修大成殿。同期九年,...
《杭州師範大學學報欄目叢書:儒家的內外之思》是2015年上海三聯書店出版的圖書,作者:何俊。本書講述了聖人是中國思想史上的重要概念,其繁體寫法“里”,喻指口耳相通、聰明睿智之人,但在中國思想史的演化中,聖人的內涵與性質也在豐富而變化。內容簡介 聖人是中國思想史上的重要概念,其繁體寫法“里”,喻指口...
儒家文化是以儒家學說為指導思想的文化流派,為歷代儒客信眾推崇。儒家學說為春秋時期孔丘所創,倡導血親人倫、現世事功、修身存養、道德理性,其中心思想是恕、忠、孝、悌、勇、仁、義、禮、智、信。儒家學說經歷代統治者的推崇,二千餘年而不變,經歷了孔子後學的傳承和發展。產生背景 《漢書·藝文志》:...
儒學世界觀基本上以對天的理解以及天人關係的各種型態的可能性之優劣比較與選擇等兩個問題為出發點,作為其建立世界觀的主要脈絡。而人的存在意義與價值,更可因而由其自身之努力與創造,得與天地的存在意義同其偉大。孔子教導"為仁"的原理;孟子則提出"養浩然之氣"、"求放心"、"盡心"的功夫論;荀子提出"化性起偽"...
儒家思想,是先秦諸子百家學說之一,儒學具有開放包容的特性,儒學具有經世致用的特性,周公及三代禮樂,乃後起儒學之先導,周禮制定之地洛邑成周,乃中國儒學之祖庭。幾千年來,為歷代儒客尊崇。儒家思想也稱為儒教或儒學,由孔子創立,後來以此為基礎逐漸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體系,影響深遠。儒家學派為歷代儒客尊崇,對...
明明德,第一個“明”是動詞,是彰明、弘揚的意思;第二個“明”是形容詞,意謂“光明的”;連起來是說,人要弘揚內心的善良光明的德性。明明德是儒學三綱之一。 所謂三綱,是指明明德、親民、止於至善。出處 “明明德”出自《禮記·大學》,此篇開篇即說:“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中華優秀...
和為貴,是儒家倡導的道德實踐的原則。出自《論語·學而》:“禮之用,和為貴”。就是說,禮的作用,貴在能夠和順。意思是,按照禮來處理一切事情,就是要人和人之間的各種關係都能夠恰到好處,都能夠調解適當,使彼此都能融洽。解釋 和為貴”,句出《論語》:“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
由於儒家相信“人格”有絕大的感召力,所以在此基礎上便發展為“為政在人”、“有治人,無治法”等極端的“人治”主義。演變過程 中國的儒學如果從孔子算起,綿延至 今已有兩千五百餘年的歷史了。在這漫長的歲月里,隨著社會的變化與發展,儒家學說從內容、形式到社會功能也在不斷地發生變化與發展。不了解儒家...
儒家思想體系中4個並列又相關聯的倫理道德範疇,亦即儒家的“四德”。在孔子那裡,仁的基本含義是“愛人”,並斷言:“為仁由己。”(《論語·顏淵》)“我欲仁,斯仁至矣。”(《論語·述而》)。何以如此,孔子並未詳論。孟子循此繼進,指出:“仁,人心也”(《孟子·告子上》),為仁找到“人心”作為...
五經於書常指詩經、尚書、禮記、周易、春秋,為歷代儒學子核心研習書經。詩溫柔寬厚,書疏通知遠,禮恭儉莊敬,易潔靜精微,春秋屬詞比事。另中醫學中指心、肝、脾、肺、腎五臟之經。簡介 “五經”指的是《詩經》《尚書》《禮記》《周易》《春秋》,這五部書是我國保存至今的最古老的文獻,也是我國古代儒家的...
儒家是先秦諸子百家之一,脫胎自周朝禮樂傳統。注重“人道大倫”,希望推衍“愛與敬”。讓人不拘泥、不保守,讓人不偏執、不極端,讓人與時俱進,不故步自封。儒家注重教育。“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國君民,教學為先。”六經為詩、書、禮、樂、易、春秋。六藝為禮、樂、射、御、...
孔子是中國儒學的創始人。兩千餘年來,儒家思想對中國的影響不僅體政治、政治、文化等方面,也體每一個中國人的行為和思維方式之中。有的外國學者甚至把儒家思想看作是中國的宗教思想。實際上,儒家學派只是中國古代許多學派中的一支,它是一種哲學思想,並非宗教,只不過在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裡被奉為正統思想,...
”(《論語·里仁》)這話已具有用行以檢驗言的意思。孔子還說過:“聽其言而觀其行。”(《論語·公冶長》)這成為儒家強調言行一致的格言。先秦儒家論述知行問題的還有荀子。他說:“知之不若行之,學至於行之而止矣。”(《荀子·儒效》)所謂知之不若行之,不是說知不重要,而是強調知了就要實行,學問乃...
《論語·里仁篇》是《論語》的第四篇,包括26章,主要內容涉及到義與利的關係問題、個人的道德修養問題、孝敬父母的問題以及君子與小人的區別。這一篇包括了儒家的若干重要範疇、原則和理論,對後世都產生過較大影響。又名《論》。原文 1.子曰:“里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2.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