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學與東亞文明研究叢書:儒學篇

儒學與東亞文明研究叢書:儒學篇

《儒學與東亞文明研究叢書:儒學篇》以“宗教”和“人文主義”這兩個在現代漢語中幾乎完全成為西文中譯的觀念為參照來考察儒家傳統,意在提示儒家傳統中與“人文主義”和“宗教”兩頭相通但又並並非單向相同的特徵。全書各章所涉及的歷史跨度涵蓋儒家傳統的主要階段,由先秦以至當代,而尤以宋明儒學為多。各章處理相關問題時在不同程度上援引四方哲學、宗教哲學以及宗教學甚至神學的有關論說,或以為對比分析的參照,或以為詮釋的助緣。有些章節則直進行中西比較,或以思想人物為例,或從普遍的理論問題入手。然如“丸之走盤”,雖縱橫上下而不離其宗。各章所論,均圍繞儒家傳統的宗教性和人文性,其要皆以發明相關問題的特點與蘊涵為務。

基本介紹

  • 書名:儒學與東亞文明研究叢書:儒學篇
  • 出版社: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 頁數:274頁
  • 開本:16
  • 品牌: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有限公司
  • 作者:李明輝
  • 出版日期:2008年5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756175759X, 9787561757598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文摘,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儒學與東亞文明研究叢書:儒學篇》由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

作者簡介

楊儒賓,台灣省台中縣人,一九五六年生。台灣大學中國文學學士、碩士、博士:曾任台灣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副教授,現任台灣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講座教授。
著有:《儒家身體觀》(1996)、《莊周風貌》(1991)、《先秦道家道的觀念的發展》(1987);編有《中國古代思維方式探索》(1996)、《中國古代思想中的氣論及身體觀》(1993);譯有《孔子的樂論》、《冥契主義與哲學》、《宇宙與歷史》(2000)一等書。

圖書目錄

導論
一 “人文主義”釋義
二 “宗教”解說
三 人文主義與宗教之間的儒家傳統
四 方法與意義

第一章 孟子“萬物皆備於我”章釋義
一 引言
二 “我”、“物”與“備”解
三 “反身而誠”與“強怒而行”釋
四 結語

第二章 “萬物一體”的宗教性人文主議——以《西銘》為中心的考察
一 引言
二 民胞物與:自我、他人與自然
三 乾父坤母:自我與天地
四 宗教性人文主義:儒家人文主義的物質
五 結語

第三章 身心修煉——朱子經典詮釋的宗教學意涵
一 引言
二 經典詮釋的重要性
三 作為身心修煉的經典詮釋
四 朱子經典詮釋中關於身心修煉的話語
五 朱子讀書法與基督教聖言誦讀的比較
六 結語

第四章 王畿的良知信仰論與晚明儒學的宗教化——一個比較宗教教學的視野
一 作為信仰對象的良知
王畿良知信仰的物質
三 晚明儒學的宗教化:方向、形態與形式

第五章 儒家的生死關切——以陽明學者為例
一 死亡:陽明學者的焦點意識之一
二 為何關注死亡與如何解脫生死:陽明學者的回應
三 儒釋生死解脫之道差異的根源

第六章 多元宗教參與中的儒家認同——以王龍溪的三教觀與自我認同為例
一 引言
二 王龍溪的三教觀
三 王龍溪的自我認同
四 結語

第七章 儒家“理一分珠”的多元主義宗教觀——以陽明學者的三教觀為例
一 引言
二 王陽明的三教觀
三 王龍溪的三教觀
四 焦弱侯的三教觀
五 “理一分殊”的多元主義宗教觀
第八章 德福一致
第九章 儒學與基督教的人生極致之辨
第十章 儒家傳統的身心修煉及其治療意義
第十一章 宗教對話——儒學第三期開展的核心課題
第十二章 化解全球化過程中宗教衝突的儒學資源
第十三章 儒學宗教性的世界意義——從西方儒學研究的新趨向前瞻21世紀的儒學
附錄 略說“儒學與宗教”研究的目標與視野
後記
徵引與參考文獻

文摘

試論儒學的宗教性內涵
黃俊傑
一、引言
儒家思想傳統到底能否被視為一種“宗教”?這是二十世紀中外學術界關於儒學的重大爭議性課題之一。二十世紀中國知識界所理解的儒家思想是理性的、入文主義的、缺乏宗教內涵的思想傳統,舉例言之,民國八年(1919)二月,胡適(1891—1962)出版《中國哲學史大綱》(卷上),此書的第四篇就以孔子為“實行的政治家”。一九六九年一月,徐復觀(1902—1982)在他的《中國人性論史:先秦篇》第二章討論周初人文精神的躍動,第三章論以禮為中心的人文世紀(春秋時代)之出現,並討論宗教的人文化;第四章也是從宗教意識向道德意識的轉化,論孔子在中國文化史上之地位。這是五四以降中國人在崇拜“民主”與“科學”,追求理陛的時代思想氛圍之下,所建構的孔子與儒學的現代形象。這種孔子及儒學的形象,以其將“宗教”與“人文”峻別為二,終不免啟人疑竇。
另一方面,儒學的宗教面向卻也常常受到中外學者的注意,舉例言之,遠在一九一五年韋伯(Max Weber,1864—1921)出版《中國的宗教:儒教與道教》時,他是在“世界諸宗教的經濟倫理”的研究脈絡下,探討儒學作為宗教之諸般問題(如缺乏“聖”與“凡”之緊張性……)。日本漢學前輩池田末利(1910-)在一九八一年出版《中國古代宗教史研究——制度茂思想》時,就全面分析中國古代思想的宗教性格,討論古代中國人崇拜之對象、祭祀之場所及禮儀等各方面問題。池田末利也討論與儒學傳統有深刻關係的春秋時代理性主義,以及“天道”與“天命”等概念,認為中國古代並不是一個無神論的文化,認為儒家思想傳統具有很強的宗教意識,“天道”或“天命”的概念從早期的主宰的人格意義的天,轉化為原理性的、哲學性的存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