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學與古文運動

古文運動是興起於唐代中葉的文風改革運動。基本宗旨在於反對六朝以來的駢文,提倡先秦兩漢的散行單句的古文,以闡揚六經之道。在初唐即開始醞釀,中唐大曆、貞元間(766~804)正式興起,餘波沿至晚唐。代表人物是韓愈柳宗元,而李華、獨孤及、梁肅、柳冕等皆其先驅,李翱、皇甫湜、孫樵等又為後繼。古文運動是唐代儒學復興運動的組成部分。它的理論根據是儒家的文道統一論,中心口號即文以明道,而所“明”之“道”就是儒家之“道”。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儒學與古文運動
  • 定義:唐代儒學復興運動的組成部分
以古文代替駢文,本是文體發展的必然趨勢。駢文講究排偶、用典,注重辭藻、音律,嚴重妨礙思想內容的表達,盛行一時之後勢在必變。而這種形式主義、唯美主義文風正是儒家先質後文、文道統一的文藝思想的對立面,故醞釀變革之時即與提倡儒家思想同步。如梁肅云:“文章之道與政通矣。世教之污崇,人風之薄厚,與立言立事者邪正臧否,皆在焉。”(《秘書監包府君集序》)柳冕亦稱:“夫文章者,本於教化,發於情性。本於教化,堯舜之道也。發於情性,聖人之言也。”(《答徐州張尚書論文武書》)而古文運動之所以能夠在唐代中葉正式興起,又同當時的儒學復興運動緊密相關。
唐代中葉,外有藩鎮割據、異族威脅,內有宦官專權、朋黨之爭,同時佛、道兩教形勢熾盛,正所謂王道衰、禮義廢、政教失。此時一批士大夫為了維護唐王朝的統一和封建秩序,起而復興儒學。古文運動便是乘此儒學復興之勢一道興起的。古文運動的領袖韓愈同時就是復興儒學的旗手。他攘斥佛、老,宣揚儒學道統,竭力捍衛儒學的正統地位。其《原道》一文稱:“吾所謂道也,非向所謂老與佛之道也。堯以是傳之舜,舜以是傳之禹,禹以是傳之湯,湯以是傳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傳之孔子,孔子傳之孟軻,軻之死不得其傳焉。”隱然以儒道傳人自居。並首先把《禮記》中的《大學》、《中庸》兩篇專門舉出,與《論語》、《孟子》並提,開宋代道學標榜四書之先河。古文運動的其他參加者在對儒、釋、道的態度上雖未必皆同於韓愈,但在復興古文與復興儒道相結合這個基本傾向上卻是與韓愈一致的。
正因為如此,古文運動的本題雖是提倡古文、反對駢文,但其號召文壇、戰勝駢文的旗幟卻是“文以明道”。柳冕即提出“君子學文,所以行道”(《答楊中丞論文書》),“君子之儒必有其道,有其道必有其文”(《答荊南裴尚書論文書》)。韓愈更屢言:“君子居其位,則思死其官;未得位,則思修其辭以明其道。我將以明道也,非以為直而加人也。”(《爭臣論》)“愈之為古文,豈獨取其句讀不類於今者邪?思古人而不得見,學古道則欲兼通其辭。通其辭者,本志乎古道者也。”(《題哀辭後》)柳宗元也說:“聖人之言,期以明道。……仆嘗學聖人之道,身雖窮,志求之不已,庶幾可以語於古。”(《報崔黯秀才論為文書》)
表面上看,古文與儒學本無必然聯繫。先秦時代尚無駢文,不僅儒家,諸子百家之書皆為散行單句之文。但唐代古文運動卻是在儒學的推動與指導下進行的。這是因為,一方面,儒家強調文道統一、強調文的社會意義的文藝思想為以古文代替駢文的文風改革提供了充實而有力的理論武器;另一方面,以古文代替駢文這一文學發展的需要恰與復興儒學的需要合拍。這兩種需要又都是當時的社會情況決定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