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學傳統與現代社會

《儒學傳統與現代社會》是2019年復旦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吳震、肖衛民。

基本介紹

  • 書名: 儒學傳統與現代社會
  • 作者:吳震、肖衛民
  • 出版社:復旦大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9年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

內容簡介

“海峽兩岸暨香港人文社會科學論壇”自創立以來,至2017年迎來了值得紀念的十周年,而每年一屆的盛會迄今正好是第十屆。論壇由復旦大學、北京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南京大學、台灣大學、台灣“中央大學”以及香港中文大學輪流舉辦,本屆論壇由復旦大學上海儒學院和貴陽孔學堂文化傳播中心共同承辦,於2017年9月15日—16日在貴陽隆重召開。
儒學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國家和社會治理、天下秩序安頓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本次論壇以“儒學傳統與現代社會”為主題,探討儒學思想與現代文明的交織,促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當代文化相適應,與現代社會相協調,以弘揚其跨越時空的精神價值。中華文明歷史悠久,在人類文明發展中做出了重大貢獻。近代以來,中華傳統思想文化經歷了劇烈變革的陣痛,進行了艱苦的轉型和發展探索。當前,在全球面臨深度調整之際,中華傳統文化也迎來了重大發展機遇。
論壇開幕式由復旦大學文科科研處處長陳玉剛教授主持,復旦大學校長助理陳志敏教授、南京大學黨委副書記朱慶葆教授、香港中文大學副校長張妙清教授、台灣“中央大學”副校長李光華教授、北京大學社會科學部副部長邢滔滔教授、台灣大學文學院副院長徐富昌教授、貴陽孔學堂文化傳播中心副主任周之江先生分別在開幕式致辭,大家高度認同“論壇”舉辦以來所取得的豐碩成果,認為這種持之以恆的論壇模式,對於不斷推動海峽兩岸暨香港地區的人文社會科學發展,增進彼此互動互鑒、多元交流具有重要的學術意義和現實意義。
本次論壇的主題設定為“儒學傳統與現代社會”,因此,儒家思想、傳統文化與當代社會便構成本次論壇的核心議題。從學者層面看,與會的大多數是從事傳統文化研究的專家,故論文的議題也就相對集中。由於有部分與會者出於種種原因,而未能在會後提交修訂稿,故有一些論文報告未能收入本論集中,這是稍有遺憾的地方,不過,本論集仍有19篇經作者仔細修訂之後的學術論文得以集結,這是需要略做說明的。
首先是兩篇作為“主題報告”的論文,分別探討了儒家仁學思想中蘊含的“公共性”問題(吳震)以及儒家教育思想的現代意義等問題(鄭宗義)。“公共性”是涉及如何正確理解儒家倫理學之特質的重要理論問題,以往有一種觀點認為,中國社會歷來缺乏“公德”觀念,這與儒家強調的所謂“仁愛”思想偏重於家庭倫理、親情倫理有關,然而事實上,我們可以發現在儒家倫理思想中,並不缺乏公共意識、公共道德等理論關懷,也正由此,儒家倫理在當代社會仍有可供汲取的思想資源有待我們重新認識和評估。至於儒家注重人的基本德性之培養的教育理念,更具有十分重要的當代意義,完全可以用以補救當代大學偏重概念知識之教育的不足,在正視現有教育重視命題知識的長處之同時,用儒家教育理念作為補充,進而完善當代學校教育的本性,無疑是一項值得深入探討和嚴肅應對的課題。
儒家思想的當代詮釋或以當代哲學為視域來重釋儒學,無疑是當今儒學研究的一個重要面向,亦與本次論壇主題中的兩個關鍵字——“傳統”與“現代”密切吻合。例如在“荀學”隱然成為一大“學術熱點”的當下,林宏星對荀子“性惡論”問題不但有細入毫芒的文本解讀,更有宏大視域的哲學辨析,與此同時,作者將當代道德哲學的問題意識融入其對荀子思想的評判當中,諸多分析可謂發前人之所未發。又如,在有關孟子義利觀(楊自平)以及儒學與當代倫理(林明照)的問題探討中,我們也可發現作者對傳統的儒學問題有了現代哲學的審視眼光,提出了一些獨到的創見。在歷史上,“義利之辨”乃是儒學的老問題,涉及對道德價值與功利價值的抉擇問題,然而作者卻將此一問題的傳統論辯置於當今世界的現實語境中,肯定儒家的以道德價值為行事原則的理念依然適用於當下,從而明確地回應了儒學之重“義”的觀念有可能導致陳義過高的無端質疑。另一篇論文以當代倫理的角度為切入點,分析了儒家有關人禽、王霸以及義利之辨的核心觀點,強調指出在當今多元文化快速而頻繁地互動的情境中,或許更應反思如何運用“容受與體情”的態度及智慧來面對多元與封閉之間的社會張力。而在《儒家式的自我及其實踐》(翟學偉)這篇論文中,作者從社會心理學的角度,嘗試對儒家思想中的“自我”觀及其特點進行分析探討,反而得出了僅從哲學史或思想史的角度所不能得出的觀察結論,作者進而主張有必要利用文化比較的框架、文化人類學與社會心理學等方法來重新評估中國人的“自我觀”,同樣也發人深省。
儒家文化重視禮儀制度對社會秩序以及人類行為的規範作用,這應當已是學界的常識,而在此次論壇中,有多篇論文涉及儒家乃至法家的禮儀法治等問題,表現出不同學術背景的學者對傳統文化研究的視角多元性。例如,有關“早期儒家禮學”的探討(孟慶楠)、有關“儒家禮制”如何重建等問題的專論(孫致文),更有對“20世紀中國的法治概念與法家思想”的長篇分析(洪濤),都提出了不少令人深省的獨到觀點,在此不宜詳細羅列,僅以孫致文的論文為例略做介紹。該文有一個副標題“以20世紀40年代中央大學學者議定國家禮制觀點為借鏡”,圍繞民國政府有關《禮制草案》的制訂而引發的問題進行了深入的學術考察,為我們揭示了民國時代“制禮”事件的緣起、經過及其所蘊含的時代意義,特別就當時在“制禮”過程中圍繞“禮”與“法”的關係問題所發生的學術爭論進行了考察,指出這場爭論對於當代省思“禮制”問題仍具有重要的學術意義。
此次論壇還有不少學者發表了專題性很強的研究論文,對於我們省思論壇主題“儒學傳統與現代社會”亦有不少參考價值,例如鄭宏泰以“香港華人家族企業的實踐經驗”為例,探討了“儒家傳統與現代化”的問題,認為儒家倫理與家族文化對於促進經濟發展和現代化社會轉型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張志強則從“晚明”和“近代”這兩個特殊的時代來考察“陽明學的文化理想”,認為陽明學作為一種時代的精神表達,對於塑造新的主體狀況以及社會秩序和政治形態起到了一定的歷史作用;吳國武討論了“經學傳習與中國古典學術的新使命”這一重要問題,認為經典尤其是儒家經學在當代生活中仍然具有學術生命力,進而呼籲有必要重新系統整理《十三經註疏》,作為重建“經學傳習”的基礎,並在此基礎上,推動現代學術的發展;施媛媛的《重視謙虛的當代價值》一文尖銳地指出“謙虛”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然而它作為一種傳統價值觀卻在現代化進程中“日益式微”,作者從當代道德心理學的角度出發,通過有關謙虛問題的心理學前沿研究,提出應當重新肯定謙虛之美德在當代社會具有積極作用,以喚起國人對謙虛的重新認識。這些見解無疑值得引起我們的關注。
最後,有必要介紹梁元生《西尋儒學:尋索儒學走向西方的蹤徑》一文給予我們的一些重要啟發。文章從美國已故著名儒學專家狄百瑞於2016年榮獲台灣“中央研究院”第二屆“唐獎”說起,指出狄百瑞的獲獎不僅是國際漢學界的一大喜事,“更為國際儒學研究打了一劑強心針”,而狄氏成為美國儒學研究的一代宗師及其在西方學界所引發的影響,充分表明儒學已經走向國際,“成為普世價值的一部分”。另一方面,反觀儒學西傳的歷史,則可追溯到16世紀末天主教耶穌會士來華之時,正是當時的一大批傳教士通過翻譯或書信的手段,將中國傳統文化介紹到歐洲,揭開了“東學西傳”的帷幕,遂在17、18世紀歐洲啟蒙運動過程中,令不少哲學家和文學家如伏爾泰、魁奈、儒蓮等人在努力突破神權主義的同時,“就從遙遠的中國吸取靈感的資源”。由於這批崇尚理性主義的學者的大力推崇,竟在當時的歐洲形成了一股“中國風”的潮流,法蘭西學院甚至於1872年設立了“儒蓮獎”,每年頒予對漢學研究有貢獻的學者,如香港的饒宗頤教授也曾經於1962年獲得此項殊榮。這表明有關中國傳統文化的研究(西方習稱“漢學”)在歐洲不僅曾經有過一段時期的輝煌,而且事實上,這一傳統綿延不絕,至今仍有不少重要的大學機構保持著歐洲漢學的研究傳統,湧現出諸多世界著名的漢學家。與歐洲的漢學傳統相比,稍有不同的是美國的中國研究,後者的研究雖然歷史較短,但是卻後來居上,在“中國研究”領域,更出現了美國本土學者與華裔學者交相輝映的態勢,特別在儒學領域,構成了“美國儒學”的研究特色。
總之,在儒學研究已走向現代、進入全球化的當下境遇中,在中國由晚清時代的衰頹擺脫出來,正在邁入當今世界強雄之際,我們應該如何善待傳統文化的力量,如何重新思考儒學的價值和意義?這不僅是梁元生所提示的問題,更是與會學者共同思考的中心問題。

圖書目錄

主題報告
從“以公言仁”看儒學“公共性” 吳震
知識與德性
——論儒家教育理念的現代意義 鄭宗義
第一單元 儒家文化與現代化
儒家思想與當代中國社會研究
——社會學中國化的路徑周飛舟 凌鵬
“化性”如何可能?
——荀子的性惡論與道德動機 林宏星
儒家傳統與現代化
——論香港華人家族企業的實踐經驗 鄭宏泰
論明代儒學與統治思想之融通 陳時龍
第二單元 儒學思想的現代意義
三年之喪中的君、父之義
——以早期儒家禮學為中心 孟慶楠
儒家禮制的重省與深化
——以20世紀40年代中央大學學者議定國家禮制觀點為借鏡 孫致文
20世紀中國的法治概念與法家思想 洪濤
孟子義利觀的現代意義 楊自平
儒家式的自我及其實踐:本土心理學的研究 翟學偉
容受與體情:儒學與當代倫理 林明照
第三單元 傳統文化與當代社會
陽明心學的“心態”向度 李承貴
“晚明”時代、中國“近代”與陽明學的文化理想 張志強
錢穆論文化學與教育之洞見
——從三則反儒案例談起 徐聖心
始推陰陽、為儒者宗:董仲舒“春秋決獄”的“忍殺”一面
——西漢中期淮南、衡山之獄探微 武黎嵩
經學傳習與中國古典學術的新使命
——從重新整理《十三經註疏》說起 吳國武
重視謙虛的當代價值施媛媛
西尋儒學:尋索儒學走向西方的蹤徑 梁元生
後記 肖衛民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