儋州粽子

儋州粽子

儋州粽子,海南省儋州市特產,中國國家地理標誌產品。

儋州粽子的糯米還含豐富的鈣、磷、鐵、維生素B1、B2等。儋州粽子多用新鮮的箬葉包成方錐形,每個粽子重達半公斤,煮熟後的米是青綠色的,並帶有一股葉子的香味。

2016年2月,原國家質檢總局批准對“儋州粽子”實施地理標誌產品保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儋州粽子
  • 外文名:Zongzi in Danzhou
  • 產地範圍:海南省儋州市
  • 品質特點:風味獨特,色香味俱全
  • 地理標誌:國家質檢總局地理標誌產品
  • 批准文號:國家質檢總局2016年第9號公告
  • 實施時間:2016年2月1日
產品特點,產地環境,歷史淵源,生產情況,產品榮譽,地理標誌,地域保護範圍,質量技術要求,專用標誌使用,地圖信息,

產品特點

儋州粽子粽角端正,扎線鬆緊適當,剝去粽葉,粽體表面呈粽葉淺綠色光澤,粽體內有餡料,糯而不爛,鹹甜適口。理化指標:乾燥失重≤65%;蛋白質含量≥4.0%;脂肪含量≤17.5%。
儋州粽子儋州粽子

產地環境

儋州粽子產自海南省儋州市,儋州市地處海南島西北部丘陵地帶,地形以丘陵為主,丘陵占全市面積76%,平原台地占23.6%,山區占0.4%。地勢由東南向西北逐漸傾斜下降,東南高、西北低,南部和東南部屬低丘陵區,地面標高100~200米,13座500米以上的山峰分布在這一帶。北部和西北部屬濱海平原台地和火熔岩台地,較平坦,高5~100米,海岸線225千米,曲折綿亘。
儋州市處於東亞大陸季風氣候的南緣,屬熱帶季風氣候,由於受島內中部隆起的五指山脈的阻隔,處於背風面,又瀕臨北部灣,故又有獨特的小氣候。全年接受太陽輻射能量每平方厘米110~130千卡,適宜種植水稻。
儋州粽子儋州粽子

歷史淵源

儋州粽子的歷史源遠流長,粽子在儋州一帶流播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漢代。自漢代以來,儋耳郡就己開始製作粽子。
西漢元封元年(110年),漢王朝在海南島設定珠崖郡、儋耳郡。如今的儋州市白馬井,因伏波將軍的白馬踏出地下水而得名。此井中之水被取來蒸煮以蝦米為料的粽子,故名“伏波蝦米粽”。
北宋,蘇東坡滴居儋耳,創製的“東坡粽”。東坡連續三個端午節都在儋耳度過,每年除了用傳統的豬肉包粽,還教當地人包豆子粽、乾魚粽、蝦仁粽、鴨蛋粽等,並以此類粽子作下酒菜。
南宋,道教南宗白玉蟾到瓊州時,包清粽蘸蜂蜜糖而食之。
明代,儋州洛基地區走出了“威武將軍”符南進、“嘉應將軍”符那寬,他們晚年榮歸故里後,平時喜歡吃粽子,是為“洛基粽”源頭。
抗日戰爭時期,“洛基粽”得到新的發展。鎮上有一攤點女主人唐三婆,利用優質糯米加配料,製作一種三角形粽子,因色香味俱全,使“洛基粽”聞名遐邇。
1996年,《儋縣誌》載,“儋習禮義之教,有華夏之風”,“五月端午日,餉角黍,諸粽相饋,男婦系香袋。兒女彩索纏臂,塗雄黃,飲昌蒲酒,柳艾懸門”。
2014年,儋州市成立粽子行業協會。
儋州粽子儋州粽子

生產情況

2016年端午節至2017年端午節期間,儋州粽子產銷3036萬個,銷售額3.6億元。
儋州粽子儋州粽子

產品榮譽

2016年2月,原國家質檢總局批准對“儋州粽子”實施地理標誌產品保護。
儋州粽子儋州粽子

地理標誌

地域保護範圍

儋州粽子產地範圍為海南省儋州市洋浦經濟開發區現轄行政區域。

質量技術要求

主要原輔材料
生產用水:產地範圍內的地表水,水質應符合國家生活飲用水標準要求。
粽葉:產地範圍內生產的茄冬葉,從採摘至加工使用≤2天。
糯米:產地範圍內當年產的糯米,直鏈澱粉含量≤2.0%。
豬肉:產地範圍內飼養花豬的五花肉。
鹹鴨蛋黃:產地範圍內跑海鴨產的鴨蛋,經醃製20天以上。
加工工藝
工藝流程:原料→清洗→浸泡及處理→包制→水煮→晾制→成品。
加工要點:
糯米浸泡:採用常溫浸泡,浸泡時間為2至3小時;
包制:
蛋黃豬肉粽:採用產地範圍內生產的茄冬葉按照糯米、豬肉、鹹鴨蛋黃比例為10:10:3包裹,並用麻繩包紮好;
蛋黃豆粽:採用產地範圍內生產的茄冬葉按照糯米、豬肉、鹹鴨蛋黃、食用豆比例為5:10:3:5包裹,並用麻繩包紮好。
水煮:水溫95至100℃,水煮時間10至12小時,水面沒過粽子約10厘米,煮熟為止。

專用標誌使用

儋州粽子產地範圍內的生產者,可向海南省儋州市質量技術監督局提出使用“地理標誌產品專用標誌”的申請,經海南省質量技術監督局審核,報質檢總局核准後予以公告。儋州粽子的檢測機構由海南省質量技術監督局在符合資質要求的檢測機構中選定。

地圖信息

地址:海南省直轄縣級行政單位儋州市伏波東路164號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