儂學鋒同學出生在西部邊境的一個少數民族家庭,2004年進入大學以來,他秉承家鄉“承認落後,不甘落後”的精神,回響學校“關注老區發展,到西部實踐鍛鍊就業發展”的號召,利用學校“創新(拔尖)人才培養工程”平台,結合專業所學和對地質環境、“關注留守兒童問題”的濃厚興趣,傾注大量時間和精力,在不斷培養自身創新精神的基礎上,在廣西靖西縣發起了“山中花兒”愛心助學行動,建立了社會實踐教育基地,多次組團到中越邊境地區的廣西靖西縣,雲南富寧縣,進行“邊境地區生態,地質問題和留守兒童問題”調研,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儂學鋒
- 民族:壯族
- 出生日期:1984
- 畢業院校:中國地質大學
人物簡介,人物事跡,
人物簡介
?>儂學鋒,男, 1984年1月生,壯族,中共黨員,廣西百色人,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工程學院土木工程專業本科生,現任中共岩土工程及工程地質系學生黨支部書記。曾任“山中花兒”愛心助學團團長,052043班團支部書記等職。系學校2006年度創新(拔尖)人才。
人物事跡
一.情系邊疆,屢次組團帶隊赴靖西開展專業調研,成果豐富。
1.2005年暑假期間,正處在大學一年級的儂學鋒同學組織大學生社會實踐團赴廣西靖西縣,開展以“西部大開發”為主題的實踐調研活動,對靖西縣的礦產資源,旅遊開發進行了深入調研,歷時7天。回校後,他聯繫學校相關方面的老師,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並結合當地旅遊開發的實際,提出了“圈層式”構想。他的這個想法得到了當地政府和旅遊部門的肯定和支持,同時提出的《ISO質量管理體系在西部旅遊區的運用及建議》得到校大學生科研項目資助,《廣西靖西縣“圈層式”旅遊區構想》刊載於教育部《科技論文線上》……
從此他與社會實踐結下了不解之緣。
2.2006年暑假期間,大學二年級的他又組建赴桂西南邊境地區調研團,赴廣西靖西縣開展以“邊境地質環境,邊民生活現狀”為主題的實踐調研活動,歷時15天,對中科院岩溶地質研究所,廣西林業局退耕還林辦公室,靖西縣政府,教育局等單位及靖西縣10個單位11個村進行了調查。
調查過程中,他發現從邊境地區人民生活的環境和思想方面考慮,值得關注的問題不僅是地理地質環境和教育程度,還有邊境地區人民的基礎設施建設、人民戰後思想恢復、民族政策、生態保護、利益表達、社會希望等一系列問題。為此,使得他和隊員們更深入的進行走訪和調研。並主編了《困境與機遇共存――桂西南邊境地區調查報告》(7萬餘字)。同時,在此次調研過程中,受到了數家媒體的追蹤及報導也得到了社會的關注及學校的嘉獎。
3.2007年該同學組建關注邊境留守兒童支教團,作為全國百支大學生支教服務重點團隊,湖北省“三下鄉”社會實踐重點團隊,赴廣西靖西縣開展以關注邊境貧困留守兒童為主題的義務支教實踐調研活動。活動歷時9天,走訪了邊境40多戶居民,義務支教兩所國小近200名學生。受到了當地媒體的關注及報導,《右江日報》於2007年2月5日刊登了《中國地質大學向岩奉國小獻愛心》的新聞報導,《廣西日報》於2007年7月18日刊登了《武漢學子靖西助學》的新聞報導。返校後,主編了《“關注邊境,關愛留守兒童”支教活動彙編》(近20萬字),科研成果獲得了學校和社會的極大反響,團隊及他個人也獲得了湖北省社會實踐先進集體和個人稱號。
二.關愛邊境貧困兒童,發起國內外共同關注的“山中花兒”助學行動。
1.帶著份感動和責任,“山中花兒”開始行動。
儂學鋒同學在自己組織的社會調查中了解到:處於我國西南的中越邊境的人民,經歷著援越抗法、援越抗美、自衛反擊……長達半個世紀的連續戰爭,特別是 79 年對越自衛反擊戰到 91 年中越兩國政府簽署《關於處理兩國邊境事務的臨時協定》的十多年炮戰中,失去了改革開放初期國家的大量投資基礎設施建設機會,這也直接導致了邊境地區經濟基礎一直很薄弱,邊民生活質量較低等問題。尤其是交通、通信、教育、衛生、廣播電視等基礎設施比較落後,嚴重製約了邊境地區社會經濟的發展。直至1997年國家實施了西部大開發戰略,2002年當地實行邊境建設大會戰建設以及2003年的中國東協自貿區的實施,邊境的人民才真正的通上了路,通了電,看到了從前無法奢望的衛星電視節目,基礎設施才真正的得到了改善。
就在他於2006年的一次調查過程中,一個貧困國小讓他印象深刻:在距邊境線6公里的一所少數民族國小里,僅有一名壯族女教師、一間教室。全校共有來自周圍3個邊境屯的30多個壯族孩子三個年級的孩子們都聚在著唯一的一間教室里學習。有的孩子為了能上學,不得不去打柴、背磚、撿垃圾,用稚嫩的雙肩強挑起那個虔誠的夢想;有10名左右的孩子交不起100元的書雜費,部分貧困孩子的學費還有老師先墊付著。有的孩子眼巴巴地盼望著上學,卻因交不起學雜費,不得不離開心愛的教室,去趕著牛羊攀上山……調查。
因此,他感覺到,僅僅是硬體設施的改善還是不夠的,物質文明的提高更應該與精神文明的提高相一致,戰爭曾經給邊民蒙上了陰影,帶來了很多的遺憾,所以對於邊境人民的貧困狀態來說,精神的鼓勵和教育更占有重要的地位。所以他感到,對於邊境地區人民精神建設的基礎――教育事業來說更需要國家和社會各界的關注。因此作為當代的大學生,所能做到的也就是關心和幫助生活在邊境線上的那些依然天真可愛的孩子們,讓他們也能感受到來自祖國母親內部的溫暖,讓他們能和內地的孩子一樣無憂無慮的成長! 所以,他的腦海中有了為改善邊境國小的條件,捐助邊境貧困兒童的想法,因此“山中花兒”這個詞在他腦海里萌生起來。
為了更深入更廣泛的了解邊境地區貧困兒童的現狀,以便讓“山中花兒”愛心助學活動更好的開展,他在對靖西縣做調研的基礎上,還在廣西那坡縣,雲南富寧縣等其他邊境縣也做了相關調研。從此,“山中花兒”愛心助學行動便誕生了!
2.愛心跨國界。
“山中花兒”愛心助學活動的初衷就是呼籲社會,讓更多的人們了解邊境地區孩子們的生活狀況,儘自己的能力來關心和支持生活貧困的孩子們。讓“山中的花兒”感受到來自大山之外春風的溫暖!
在2006年助學活動的募捐現場,共有學校及社會的12個募捐點進行了倡議及募捐。當場募集到收集到資金6000餘元,衣物600餘件,書包70餘個,以及大量的筆及其他文具。
在對邊境兒童的捐助過程中,該同學的舉動還感染了來自美國新澤西州的數名國際友人,Gary·T·Reece還代表7名美國友人,通過“山中花兒”助學行動向邊邊境少數民族兒童捐款2000美元,他們表示將繼續關注此項活動。 在國內外熱心人的支持下,已經向中越邊境的貧困國小修建了操場1個,為學校通電1所,資助了貧困孩子9人次,為孩子們捐贈了圖書928本,鉛筆鋼筆共2017支,文具盒17個,書包107個,球類4個
在我們的活動過程中,2006年12月22日《湖北日報》以《愛心跨國界》對此次活動進行了報導,2006年12月26日《武漢晚報》以《地大師生關愛“山中花兒”》進行了追蹤報導。
3.“山中花兒”助學基地成立。
“山中花兒”愛心助學行動也得到了學校團委及學院領導的支持。在社會各界人士對活動的支持下,活動本著以“奉獻愛心、營造和諧、扶困助學”為主題,以提高廣西靖西縣吞盤鄉福善國小教學條件為著力點,以大學生黨建、團建活動為主要載體,已長期開展對福善國小的系列幫扶共建活動。
在助學行動的帶動下,學校工程學院已與受助國小簽訂幫扶共建意向書,並在邊境地區設立青年愛國主義基地和大學生社會實踐基地,開辦師資短訓班、設立“山中花兒”獎助學金,定期開展大學生義務支教活動,分步援建“山中花兒”圖書館和以及大學生―小學生“一幫一”手拉手愛心助學活動等形式展開。
“山中花兒”愛心助學行動正在一步步的從小到大,逐漸地發展著。
三.不甘落後,勇於創新,爭做學習生活和專業理論的先鋒。
1.大學二年級期間,該同學便提前修了大三年級一半的課程。學習上,工科專業大二年級的課程非常繁重,同時他當時正在擔任著中共岩土工程和工程地質系學生黨支部的組織委員,擔負著發展學生黨員和管理黨支部建設的重要任務,但他還是能根據自己的實際能力,在大二時就已經提前修了大三年級一半的課程。在此過程中,也遇到了比如課程重疊,休息時間不足等情況。每天十節滿課是常見的事,但是他堅定了目標就不會放棄,並利用課餘實踐來補漏過的課程,利用晚上時間來做作業。最後,他的提前修課程平均績點達到了3.4(平均84分),基本達到了自己制定的要求。
他提前修如此多門課程的舉動,曾引起了同年級同學、高年級同學及老師們的震驚,並給周圍的同學帶來了很大的促進作用,確實履行了一名共產黨員表率作用。
2.做生活的創新者,擁有及申請專利3項。在實際生活中,該同學還努力發現周圍的事物。
夏天時,他發現筆記本電腦的散熱系統散熱過慢,不利於較常時間使用。因此,他結合筆記本電腦結構和人體工學理論,設計出一個利於電腦散熱和手指打字的筆記本電腦支撐裝置。並擁有“筆記本電腦支撐裝置”實用新型專利。專利號:ZL200620097571.2
同時他還發現平時人們還經常遇到用過的一次性的舊電池和新電池混放就很難區分的窘境,這時他想到了一個不費成本的,易於識別電池新舊的對電池外部的改進措施。這個措施可適用於任意尺寸型號的電池,有效的解決了人們在混放電池後,無法識別電池新舊的問題。在產品心理學方面,也更體現了人性化的特點。擁有“一種可用於識別電池新舊的對電池改進措施”實用新型專利。專利號:ZL200720083101.5
並且,通過先前的調查,該同學觀察到西南部岩溶地區的人們結石發病率較高的狀況,通過與相關部門及醫藥人士的聯繫。申請了“一種治療腎、輸尿管、膀胱結石藥的配方及其製備方法”的發明專利。經過五年的臨床要用,出石率平均能夠達到80%高於國內70%的平均水平。同時該專利為純中草藥,成本低,無副作用等特點。申請了“一種治療腎、輸尿管、膀胱結石藥的配方及其製備方法”發明專利並進入複審階段。申請號:200610019512.8
3.拓展專業理論知識,不斷提出新觀點,發表學術論文數篇。
大一年級時,該同學通過深入的社會實踐調研,通過對廣西靖西縣旅遊發展現狀及未來發展趨勢的分析,結合旅遊科學發展觀,構建了“圈層式”旅遊區構想,並提出一些改進建議。該構想從空間,時間,人物力等方面綜合考慮,對該縣現狀改進和未來發展都提供了良好的支持。此建議也得到了當地政府和旅遊部門的肯定和支持。並且以第一作者發表了論文《廣西靖西縣“圈層式”旅遊區構想》刊載於2005年教育部《科技論文線上》。
在專業上,該同學還刻苦鑽研。對目前新興的灰色理論模型系統只適用於指數變化的事例狀況時,使得呈其他曲線變化的現象就難於適用。因此他在不斷反覆的思考和探索,努力尋求一種適合於更精確建立周期性變化模型的灰色理論預測系統。為此,他對徑流中出現的不等時距的波動性變化監測信息,結合灰色系統的適用條件,先對監測數據進行序列插值運算,並在與拓撲灰理論預測值的對比下,提出了對應周期數建模的預測方法。最後根據對應周期數建模作出預測曲線,預測結果顯示與實際情況非常吻合,有較好的實際意義。他的此觀點,也得到了工程地質及水文地質專家的支持,屬於對水文預測的一種很實用的創新理論。因此他以第一作者發表了《基於周期灰預測的徑流量研究及套用》並刊載於《廣東水利水電》2007年10月刊。
在參與學校的其它活動中,該同學也受到了學校的多項表彰。如:2007年9月被授予湖北省2007年度“三下鄉”社會實踐先進個人;2007年6月被授予工程學院“優秀共產黨員”稱號;2007年3月獲工程學院“科技創新”獎;入選“2006度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創新(拔尖)人才計畫”。2006年11月獲工程學院科技論文報告會二等獎;2006年5月獲工程學院調查報告大賽一等獎;2006年10月獲工程學院社會實踐報告會一等獎;2005年12月獲得校“世紀英才”專項獎學金等。
儂學鋒同學是一個眷戀西部、熱愛邊疆、關注生活、勇於創新的人。大學以來其帶領同學克服了重重困難,累計行程逾萬公里,跋山涉水,深入村落,到國小、農戶、鄉政府、村委會,做調查,作宣傳,深入思考、協作進取、開拓創新、無私奉獻,發揚艱苦奮鬥、求真務實的作風,足跡遍及桂西南那貧瘠卻充滿希望的土地,也取得了突出的實踐成果。學習生活上,不斷進去,勇於創新爭做時代新青年。身為共產黨員,他心懷邊疆,為少數民族貧困兒童奉獻出自己一份微薄之力,以自身的行動影響和帶動周圍的人們一起來關注公益事業,亦成為當代青年學習的榜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