價值循環流量圖

價值循環流量圖

人類的一切活動(經濟活動、政治活動與文化活動)在本質上都是價值的運動,都是各種不同形式的價值不斷轉化、不斷循環、不斷增值的過程。這種價值運動具體表現為:使用價值、勞動潛能、勞動價值與新使用價值的循環迴路,所有複雜形式的價值運動最終都可以分解為若干個這樣的循環迴路,所有複雜的社會現象都是由若干個這樣的循環迴路有機地組合而成。圖中給出了一個直觀的經濟領域的價值模型,稱為價值循環流量圖。

價值循環流量圖,消費階段:使用價值向勞動潛能轉化,消費效益,勞動階段:勞動潛能向勞動價值轉化,生產階段:勞動價值向新的使用價值轉化,幾點說明,價值轉化周期的總效益,擁有不同消費熟練度的人,消費效益不同,價值的循環周期,信息與價值的關係,生產經營者,勞動階段與生產階段,價值的循環迴路,勞動價值是一種特殊形式的使用價值,勞動者的生產,相互間的關係,“統一價值論”,經濟模型,

價值循環流量圖

↓←—————←——————←——————←— ————←
↓ →新的使用價值(生活資料)↑
使用價值→勞動潛能→勞動價值∣
(生活資料) ↑ →新的使用價值(生產資料)↓
↑———————←——————←
圖1 價值循環流量圖
一般情況下,價值的循環運行可分為三個基本階段:消費階段(使用價值→勞動潛能)、勞動階段(勞動潛能→勞動價值)、生產階段(勞動價值→新的使用價值)。

消費階段:使用價值向勞動潛能轉化

人們消費各種各樣的生活資料,雖然在主觀動機上是為了滿足自己的主觀需要,但在客觀目的上是為了維持和發展自己的勞動能力,更直接的意義是為勞動過程積累必要的勞動潛能。通常把生活資料使用價值轉化為勞動潛能的過程稱為消費。
在生活資料被消費以前,即在生活資料使用價值轉化為勞動潛能以前,往往需要進行使用價值形式上的多種變換,例如,將大米煮成米飯,把水燒成開水,生活資料的交換與貯運等,這種變化通常需要一定的家務勞動來完成,可以看作是一個由勞動者的家務勞動力為作用力,由生活資料為作用對象所組成的外部生產系統。

消費效益

消費過程中產出的勞動潛能Qp與投入的生活資料使用價值Qu的比值,定義為該消費過程的消費效益,用E1來表示,即
E1=Qp/Qu (2-31)
消費效益反映了消費者在消費活動中的生活資料使用價值的增長比例,反映了消費者是否充分有效地將自己有限的生活資料使用價值轉化為儘可能多的勞動潛能。一些人“將一分錢當作兩分錢用”,而另一些人“將兩分錢當作一分錢用”。一般來說,生活越是節儉的人,消費效益就越高。消費效益的提高需要通過勞動者消費信息的積累來完成。如果消費者是一名擁有基本生活常識的普通消費者,他在消費過程既沒有任何新信息的注入,也沒有任何舊信息的流失,那么他就只能將生活資料使用價值等量轉化為勞動潛能。

勞動階段:勞動潛能向勞動價值轉化

勞動者在生產系統中通過具體的勞動方式,把勞動潛能釋放出來並轉化為勞動價值。通常把勞動潛能轉化為勞動價值的過程稱為勞動。
勞動效益:勞動過程中產出的勞動價值Qv與投入的勞動潛能Qp的比值,定義為該勞動過程的勞動效益,用E2來表示,即
E2=Qv/Qp (2-32)
勞動效益反映了勞動者在勞動活動中的勞動潛能的增長比例,反映了勞動者是否充分有效地將自己有限的勞動潛能轉化為儘可能多的勞動價值。勞動效益的提高需要通過勞動者勞動信息的積累來完成。如果勞動者是一名擁有基本勞動技能的普通勞動者,他在勞動過程既沒有任何新信息的注入,也沒有任何舊信息的流失,那么他就只能將積累的勞動潛能等量轉化為勞動價值。

生產階段:勞動價值向新的使用價值轉化

勞動者所付出的勞動價值與生產系統中的生產資料相結合,並作用於勞動對象,使勞動對象的品質特性發生變化,從而增大其使用價值,這個過程實際上就是一個勞動價值向新使用價值的轉化過程。通常把勞動價值向使用價值的轉化和增值過程,稱為生產。
生產效益:生產過程中新增的產品使用價值Q′u與投入的勞動價值Qv的比值,定義為該生產過程的生產效益,用E3來表示,即
E3=Q′u/Qv (2-33)
生產效益反映了生產系統在其運行過程中勞動價值的增長比例,反映了生產系統是否充分有效地將有限的勞動價值轉化為儘可能多的產品使用價值。生產效益的提高需要通過改善生產系統各種生產要素之間的結構關係以達到最佳的資源配置,使各種生產要素之間產生最佳的相干作用來完成。如果生產組織者是一名擁有基本勞動技能的普通老闆者,他在生產過程既沒有任何新信息的注入,也沒有任何舊信息的流失,那么他就只能將生產系統中所投入的勞動價值和生產資料使用價值等量轉化為使用價值。

幾點說明

價值轉化周期的總效益

顯然,整個價值轉化周期的總效益等於消費效益、勞動效益與生產效益之乘積,用E來表示,即
E=Q′u/Qu=E1×E2×E3 (2-34)
當消費者的消費熟練度處於平均水平時,其消費效益E1=1;當勞動者的勞動熟練度處於平均水平時,其勞動效益E2=1;當生產者的生產技術水平處於平均水平時,其生產效益E3=1。

擁有不同消費熟練度的人,消費效益不同

擁有不同消費熟練度的人,其消費效益不同,但整個社會區域所有人的消費效益平均值為1,因此消費效益的變化不能改變整個社會區域的價值總量;同樣,擁有不同勞動熟練度的人,其勞動效益不同,但整個社會區域所有人的勞動效益平均值為1,因此勞動效益的變化不能改變整個社會區域的價值總量因為整個社會區域的勞動效益為1。

價值的循環周期

整個價值的循環周期,不僅生產階段可以產生價值增值,消費過程和勞動過程同樣可以產生價值增值,只要有信息的積累和創造,就會有價值的增值。不過,人在消費過程中以自然熟練的方式來積累消費經驗和消費信息,則只能改變人與人之間的消費信息對比或消費熟練度,而不能改變整個社會的信息總量和價值總量。這是由於:一方面,較老消費者的消費信息不斷積累,不斷提高整個社會的消費熟練度;另一方面,新生消費者不斷湧入,不斷下拉整個社會的消費熟練度,其最終結果是,整個社會的消費熟練度處於相對平衡的狀態,整個社會的消費信息量處於平衡的狀態。同樣,人在勞動過程中以自然熟練的方式來積累勞動經驗和勞動信息,則只能改變人與人之間的勞動信息對比或勞動熟練度,而不能改變整個社會的信息總量和價值總量。隨著人類社會的進步和科學技術的發展,整個社會的消費信息總量發生了變化,則就會提高整個社會的消費複雜度,這就必然會改變整個社會的價值總量;同樣,隨著人類社會的進步和科學技術的發展,整個社會的勞動信息總量發生了變化,則就會提高整個社會的勞動複雜度,這就必然會改變整個社會的價值總量。

信息與價值的關係

如果整個價值循環周期的總效益大於1,則該價值系統是不斷向前發展的;如果整個價值循環周期的總效益小於1,則該價值系統是不斷萎縮的;如果整個價值循環周期的總效益等於1,則該價值系統只能維持簡單再生產。信息是價值的唯一源泉,如果沒有信息的加入,則價值的循環過程是等值的,沒有發生任何價值的增值,則該價值系統只能維持簡單再生產。如果有了信息的加入,則價值的循環過程是一個不斷增值的過程。如果有了負信息的加入(或正信息的流失),則價值的循環過程是一個不斷減值的過程。

生產經營者

生產經營者是將所有生產要素(勞動力、生產資料、土地等)進行合理配置並進行運營的組織者,往往凝聚著具有較高勞動複雜度的勞動價值,其價值作用在於使相同的生產要素產生出更多的產品使用價值,對於個體經營戶而言,生產經營者就是勞動者。

勞動階段與生產階段

一般情況下,勞動階段與生產階段是同步進行的,但勞動者在學習與培訓時,勞動階段與生產階段是彼此分離的。此時,勞動者在學習和培訓過程中逐漸積累(腦力方面的)勞動潛能,在生產過程中轉化為勞動價值並釋放出來,凝聚於產品的使用價值之中。

價值的循環迴路

價值的循環迴路分為兩種具體形式,一是生活資料使用價值的循環迴路,二是生產資料使用價值的循環迴路,生產資料使用價值生產出來以後,投入下一個價值循環過程的生產階段,其客觀目的在於起著替代、補償、放大勞動價值的作用,生產資料的使用價值等於它所等效的勞動價值,在下一個生產階段通過折舊的方式,將其使用價值等量轉移到產品之中。

勞動價值是一種特殊形式的使用價值

人類機體本身就是一個價值的投入產出系統,投入生活資料使用價值,產出勞動價值。由此可見,勞動價值是一種特殊形式的使用價值,是由生活資料使用價值通過消費過程和勞動過程轉化而來,最終又凝聚到產品之中去,是勞動者機體所表現出來的使用價值。

勞動者的生產

人類機體本身是要生老病死的,為了使價值的循環永遠地持續下去,就必須進行人口的再生產。這時,“人口”可以看作是一種特殊的生產資料,“勞動者的生產”或者“人口的生產”就是一種特殊形式生產資料的生產,其價值循環迴路與一般生產資料的價值循環迴路完全相同,只是人口的生產相對於一般生產資料的生產具有更長的周期性、更強的複雜性、更大的可變性和更高的系統性。

相互間的關係

由價值循環流量圖可以看出,使用價值(生活資料使用價值與生產資料使用價值)、勞動潛能與勞動價值都是價值的具體形態,它們之間相互轉化、相互促進、互為前提,勞動價值不再是“抽象的”,它與使用價值一樣是具體的,屬於相同的範疇,它來源於使用價值,又服務於使用價值,它是一種特殊的使用價值,它是“勞動力”這種特殊生產資料的使用價值,它與使用價值具有完全相同的度量單位。由於“勞動潛能”是(生活資料)使用價值向勞動價值轉化過程中的過渡形式,它必須通過轉化為勞動價值以後才能真實地體現出來,不能算作價值的基本形態,因此價值的基本形態就是使用價值與勞動價值兩種。

“統一價值論”

所有不同形式、不同層次的生活資料使用價值可以進行統一度量(均可折算成一定數量的食物能量),因此生活資料使用價值可以統一於食物能量;勞動價值由生活資料使用價值轉化而來,並且可以採用“社會必要補償性生活資料使用價值消費量”來進行度量,因此勞動價值可以統一於使用價值;生產資料的客觀目的在於起著替代、補償、放大勞動價值的作用,生產資料的使用價值等於它所等效的勞動價值,因此生產資料使用價值可以統一於勞動價值。綜上所述,無論是生活資料使用價值、勞動價值,還是生產資料使用價值,都可以統一於食物能量,都可以進行統一度量,且其度量單位就是能量單位,食物能量是人類社會所有價值的最基本形式,人類所有領域(經濟領域、政治領域和文化領域)的價值形式都應該以它為基本標準進行計算,都應該以它的基本內涵進行確認。

經濟模型

經濟學家通過模型來了解世界,這個模型通常是由圖形和方程式組成的模型,所有的模型都是建立在一種假設之上,經濟活動包含許多——購買,銷售,工作,僱傭,製造等等,我們需要一個簡單的模型來解釋經濟是如何建立和組織起來的,這就是“循環流量圖”,在這個模型中,經濟有兩類決策者——家庭和企業。企業投入生產要素,家庭則擁有生產要素,並且消費企業所生產的物品與要素。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