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宋朝時期,僰人懸棺葬開始盛行。
明萬曆元年(1573年),僰漢大戰後,僰人被剿滅,僰人懸棺葬終止。
1974年7月,僰人懸棺葬首次正式清理、發掘。
1984年12月至1985年1月,僰人懸棺葬再次清理、發掘。
建築格局
僰人懸棺葬分為麻塘壩懸棺葬和蘇麻灣懸棺葬兩部分,共存懸棺二百六五具,置棺高度一般離地10—30米,最高可達110米左右。置方式有三種:一是木樁式,即在峭壁上鑿孔二至三個插入木樁,架棺於上;二是鑿穴式,在岩壁上鑿橫穴或豎穴,將棺木嵌(插)入穴內;三是自然洞穴式。棺材頭大尾小,多數系楠木挖成,部分已朽壞。
文物遺存
麻塘壩懸棺葬
麻塘壩懸棺葬分布在二十一座山的陡峭崖上,現有懸棺二百二十三具,還有密如蜂巢的懸棺樁孔遺蹟,主要以木樁為主。在懸棺葬周圍,還保存著有二百多幅岩畫,畫面用赤色或白色礦物顏料繪成,色彩鮮艷,大都繪於樁孔裡面或棺木上,也有樁孔打破岩畫的現象。
蘇麻灣懸棺葬
蘇麻灣懸棺葬主要分布在蘇麻灣岩壁長600米、高20—100米的範圍內,現有懸棺四十二具,其中七具懸棺置於天然洞穴和岩墩上,三十五具懸棺擱置在木樁上,每棺用二至三根木樁整木鑿成。
歷史文化
僰人是先秦時期居住在中國西南的一個古老民族。僰字古音讀:濮,又稱“山都掌”“都掌蠻”。早在周武王伐紂時,就曾徵集西南八夷參戰,此中就有僰人,後在四川省宜賓市建立了
僰侯國。宋朝時期,已經逐漸形成獨立的僰人王國。北宋政和五年(1115年),僰人在首領
卜漏的帶領下,在
僰王山造反起義,被宋軍用“火猴戰”打敗,並招安。明萬曆元年(1573年),再次在興文縣、珙縣兩地興兵,爆發“僰漢大戰”,被明朝四川總兵
劉顯、劉挺父子率軍剿滅,僰人從此銷聲匿跡。
文物價值
僰人懸棺葬是中國現存已發掘的懸棺保存數量最多、最為集中之地,對研究僰人的喪葬習俗提供了實物資料。
文物保護
1956年,僰人懸棺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為四川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1988年1月13日,僰人懸棺葬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旅遊信息
地理位置
僰人懸棺葬位於四川省宜賓市珙縣麻塘壩和蘇麻灣地區。
交通路線
四川省宜賓市珙縣人民政府距離僰人懸棺葬約65.2千米,駕車約74分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