僜巴族,分布於中印交界地區,即喜馬拉雅山脈以東、橫斷山脈西部的西藏察隅等平均海拔1000米左右的林區。 居住在察隅的僜人共有1300多人。他們有自己的語言,但沒有文字。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僜巴族
- 分布區:中印交界地區
- 人數:1300多人
- 特徵:有自己的語言,但沒有文字
簡介,習俗,
簡介
西藏東南部與緬甸等國交界的察隅一帶有一群稱僜巴的人,他們地處濕熱帶,又與鄰國居民交往甚密,無論是食物還是服裝飾物等都極具特色,且與高原上生活的人區別較大。
據調查,1959年察隅縣的僜巴只剩有500人。1959年西藏民主改革後,僜巴人走出深山老林,下山乾起了農業,採集和狩獵成為副業。僜人服裝的原材料是麻纖維。他們把成熟的大麻剝皮、捶打、煮曬,取其白纖維搓成麻線,染成各種顏色,織成麻布。這種麻布堅固、耐用,做成服裝在森林裡幹活不輕易損壞。
習俗
僜巴人上身穿無領無袖長、短衫。男子上衣多為白色或黑色,下身著遮羞布;女子上衣織有彩紋,短及胸部,腰部袒露,下著筒裙。筒裙多用彩格布製作,分長短兩種,長者至腳面,短裙至膝下,長短並穿,長在里短在外。男女均習慣在上衣外圍一披肩。
20世紀80年代以前,僜巴人實行的是買賣婚姻,男孩七八歲、女孩五六歲的時候,父母就開始為他們定親,男方家要給女方家送許多彩禮,其中包括女孩的生活用品。孩子長到十二三歲時就正式結婚。此前,再次給女方送禮,包括女孩的衣服和首飾。
首飾中除少數串珠是用珊瑚、瑪瑙、松石等製成外,大多數為白銀打制而成。僜巴人男女均蓄髮,婦女將長發挽成一髻,上插銀或銅簪,這與緬甸婦女髮式相似;額上有一塊橢圓形的金屬發篦,發篦鏤刻著簡單的花紋。僜巴人女子的耳朵上都戴著手掌般大小的耳環或喇叭狀的耳飾,這是財富的象徵,也是美的標誌。很多女子的腕上都戴有手鐲,手指上戴著戒指,脖子上掛著串珠。僜巴人女子的這種裝束莊重、典雅、遠遠望去似仙女下凡。
僜巴族主要分布在西藏東南察隅一帶,有自己的語言,無文字,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多使用結繩和刻木記事的方法。沒有記年、月、日的習慣,因而也就沒有記年齡和生日的習慣。僜巴族的主要從事的生產活動是農業,其農作方式傳統、落後。僜巴人的婚姻習慣,主要是父權制下的一夫一妻,有相當數量的一夫一妻,無一妻多夫現象。喪葬方面,有火葬和土葬兩種方式,忌諱水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