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感主義,18世紀後期歐洲資產階級啟蒙運動中的一種文藝思潮,也稱為“主情主義”。該派的得名,源與英國作家斯特恩的小說《在法國和義大利的感傷的旅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傷感主義
- 起源時間:18世紀後期
- 所屬地區:歐洲
- 屬性:一種文藝思潮
該派作家崇尚感情,把感情看的高於“理性”,因而強調文學的主要任務是細緻刻畫人物的心理動態和描寫人物的不幸遭遇,以便喚起讀者在感情上的同情和共鳴,表達出對當時貴族階級的理性主義和古典主義的反抗。傷感主義把個人主義和主觀幻想的因素帶進文藝,對19世紀浪漫主義文學的產生和發展產生較大影響,所以又被稱為“前浪漫主義”。其作品形式多用日記,自白,書簡,遊記,回憶體,並採用第一人稱。代表作家有英國的斯特恩,理查遜,法國的盧梭(如《懺悔錄》《遐想錄》),伏爾泰,德國的歌德,里希特,海涅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