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淺注補正

《傷寒論淺注補正》,《傷寒論》注本,7卷。清代唐宗海(容川)撰,刊於清光緒十八年(1892)。本書系唐氏補正陳修園《傷寒論淺注》者。卷一為太陽病,卷二為陽明病,卷三為少陽病,卷四至卷六為三陰病,卷七為霍亂、陰陽易差後勞復、辨痙濕暍等。唐氏論述頗多發揮,如用三焦之生理病理解釋外感病的臨床表現及病因病機等。間采西醫知識注釋,然而穿鑿之處在所不免。後附《長沙方歌括》及“靈素集注節要”。

基本介紹

  • 書名(異名):《傷寒論淺注補正》
  • 作者:唐宗海
  • 成書年代:清
  • 歸屬類別:中醫典籍
成書背景,流傳版本,作者簡介,內容簡介,影響評價,

成書背景

唐氏認為陳修園《傷寒論淺注》雖較精當,然猶有闕誤,故以《淺注》為基礎加以補正,並冠“正曰”“補曰”字樣,撰成本書。其論以“標本中氣說”為主要依據,對原篇進行注釋。

流傳版本

現存版本十餘種,主要有清光緒十八年(1892)上海圖書集成印書局鉛印本、清光緒二十二年(1896)善成堂刻本、1934年上海千頃堂書局鉛印本等,並見於《中西匯通醫書五種》《中西醫學全書十二種》。

作者簡介

唐宗海,字容川,四川彭縣人。生於清代同治元年,卒於民國七年(1862~1918),享年僅56歲。先生自幼聰敏好學,為諸生時即已名聞三蜀,門弟子常數十人。光緒己丑年(1889)舉進士。唐氏學識廣博,早歲因體弱多病,即習方書,中年專攻醫學,至老寢饋不輟。著有《血證論》《中西匯通醫經精義》《傷寒論淺注補正》等。
唐氏一生,治學嚴謹,主張博採眾長,提倡“好古而不迷信古人,博學而能取長舍短。”因此他對於前人的成就不是盲目崇拜,而是取長舍短,擇善而從。如認為“李東垣治病,以氣為主,故專主脾胃,然用藥偏於剛燥;朱丹溪治病,以血為主,故用藥偏於寒涼”。他還針對當時一些醫家因循守舊,食古不化的現象,提出了尖銳批評,如說:“醫者辨證不可不詳,而用藥不可執一。近日從丹溪者,專用苦寒;從修園者,專用溫藥,皆是一弊”。他告誡人們,要善於讀書。對於書中的內容,要全面領會,正確取捨。不要人云亦云,以訛傳訛。唐氏之善於博採眾長,還表現在其對西方醫學的認識。主張研究醫學,不論古今中外,凡有所長,都應取之,凡有所短,都當棄之。當時西方醫學日盛,影響很大,唐氏力圖以西醫知識解釋中醫的基本理論,從而實現“中西匯通”的願望。他嘗說:“同是人也,同是心也,西醫亦有所長,中醫豈無所短,蓋西醫初出,未盡周詳,中醫沿訛,率多差謬。因集《靈》、《素》諸經,兼中西之義解之,不存疆域異同之見,但求折衷歸於一是”。這就反映他善於學習,勇於探索,敢於創新的治學精神。
唐氏在《內》、《難》及仲景之書的啟示下,對血證論治進行了深入的研究,曾遍閱方書,親身歷驗,不僅在理論上對血證的病因、病理、診斷、治法作出系統的闡發,而且在長期的醫療實踐中,積累和總結了許多寶貴經驗,為豐富中醫血證論治,作出了很大貢獻。

內容簡介

一、談氣化,不崇尚虛說
自張志聰倡用運氣之說闡釋《傷寒論》後,張令韶、陳修園、黃元御等繼而和之,遂成《傷寒論》氣化學派。因他們所論之氣化無形可見,標本中氣從化規律又變化多端,每使人有虛幻玄奧之感。唐氏論《傷寒》亦重氣化,但他談氣化而不崇尚虛說,務求言有所據,在氣化派中可謂別具一格。
如,諸氣化派注家對標本中氣的認識是:天有風寒濕熱火燥六氣為本,人有三陰三陽六經之氣以應之為標,天人相應,遂成本標中氣之變化。唐氏則認為:人體以臟腑之氣為本,經脈之氣為標,相絡屬的臟腑之氣為中氣。例如“少陽之上,火氣治之”,乃指少陽三焦、膽腑司人身之火氣,火即是三焦、膽之本氣,這就是“所謂本也”;“中見厥陰”乃指厥陰肝與心包之風氣為少陽之中氣,這就是“本之下,中之見也”;“見之下,氣之標”則指少陽經脈之氣為火氣之標。余經仿此。這樣,就把標本中氣概念與臟腑形質聯繫起來了。
又如,《內經》稱少陽、少陰為“樞”。諸注家但空泛言其樞轉人體氣機,至於樞的物質基礎是什麼?如何樞轉?則未有確論。唐氏根據他對三焦形質的認識(內為網膜,外為腠理,居半表半里之間,界內陰外陽之際)解答了這個問題:所謂“少陽為樞”者,一指營衛之氣循腠理而外達皮毛,是“腠理如戶樞當內外之界”,故病則生往來寒熱之證;一指氣血循膈膜而上下周行於胸腹之中,是“胸膈亦如戶樞當出入之界”,故病則生結胸痞滿之證。故少陽“實有樞之境地可指。”但少陰為樞乃是“取喻少陰陰陽相生、循環如樞”的生理,而並無樞之實跡”。因為少陰心屬君火而腎為相火,其本氣為熱,乃陰中有陽之髒;又心主生血而腎主藏精,精血之生化皆有賴於心腎陽氣的蒸化,此即“少陰水火陰陽循環相生之象”。若不明此理而徒執一“樞”字論少陰,則“說雖精而不能實事求是”,究不可取也。
二、重形質,須形理一貫
唐氏既重形質又不忽略氣化之理。他認為形以附氣、氣為形用,故二者必須並重,方能形理合於一貫。《補正》論三焦即充分體現了這一學術主張。
唐氏認為:三焦不僅是有形質的,且其形質之大、分布之廣“上中下無所不周”,包括了王清任所言之氣府和當時西醫所稱之連網。三焦這種形質,是實現其三大生理功能(司決瀆而開水道;通內外而主腠理;絡臟腑以行氣血)的物質基礎:三焦根起於腎系命門,其發出的連網上系胃而下絡腸,前連膀胱、後通腎。水飲入胃,即散出走連網中而下入膀胱,賴下焦陽氣以蒸騰之,上為津,下為溲。此即“腎合三焦膀胱”“三焦者決瀆之官,水道出焉”的生理。又三焦之膜,外為腠理,包裹肌肉,中有血絲管,以行營衛而榮皮毛。此即“三焦膀胱者,腠理毫毛其應”的生理。尤其重要的是,三焦之膜在內者,上為膈膜,中為膏肓,下系命門,聯繫著五臟六腑、血室氣海,以生化運行精、津、氣、血。總之,三焦之為物“上中下無所不周”,三焦之功用“為臟腑周身內外之關鍵”。
唐氏還認為,三焦這種形質,又是少陽病機的根據:邪在三焦之腠理,則生往來寒熱;邪在三焦之膈膜,則生胸脅苦滿;膽火遊行三焦,被邪所郁而不達,故嘿嘿不欲飲食而心煩;三焦之氣不能化水下行,故喜嘔。病機總屬少陽三焦膜中之水火郁而為病,故統以小柴胡散火降水為治。
不難看出,唐氏之重形跡,反映他受西洋醫學之影響,但他重形跡的目的乃在於“以西醫之形跡印證中醫之氣化”,即追求形質與生理、病理、治療一以貫之的醫學理論。這種思想與《中西匯通醫經精義》是一脈相承的。
三、抒獨見,發前所未發
以西說證中說是匯通派的學術共同點。在此基礎上,他們往往能大膽疑古,打破舊說而獨樹一幟。《補正》亦具有這種特點。
如“血之與汗,異名同類”,歷來醫家皆如是說。唐氏獨指出:二者不僅質地不同,且其來源、所屬亦異。“汗色白、血色赤,汗質輕清、血質重濁”,“汗者,衛氣復化之水也,屬氣分;血者,營分之陰汁,營生於心,出包絡、屬於肝”不可混言同類。但傷寒表證何以得汗得衄都可解邪?他解釋說:“從汗解者,是使營分之邪借衛氣外泄而為汗;從衄解者,是邪留營分,血為邪擾,血有餘而循經外溢,則邪隨血泄”。二者“一是從營分解,一是從衛分解”,機理有別。至於衄家亡血家不可發汗,是因為此類患者原已亡其陰血,唯賴陽氣保養之,若再誤汗亡其陽,則後果堪虞,故忌妄汗。
又如,傷寒“風傷衛、寒傷營、風寒兩傷營衛”的“三綱鼎立”說,倡和者甚眾。唐氏則認為:第一,從生理、病理、方治分析,當是“寒傷衛,風傷營”。蓋寒為太陽本氣,太陽又主敷布衛氣,虛則易感寒邪;寒性收引,衛氣被束故皮毛閉塞而無汗,治用麻黃湯,正所以開衛氣。反之,風為厥陰本氣,厥陰主營血,虛則易招外風,風性疏泄,營氣被傷則衛氣失守而漏出為汗;治用桂枝湯,正所以和營血。第二、《傷寒論》自有三大綱,即傷寒、中風、溫病。後世謂仲景只論傷寒、不論溫熱,不知仲景立麻黃湯治寒、桂枝湯治風、麻杏石甘湯治溫,正是三證入手之專方;至於此後變證,則不分來路、只論見證而憑證用藥。
這類觀點,不落前人窠臼,可謂獨有心得。
四、論文法,堪析疑糾謬
《補正》還有一個特點值得注意,就是注重“從文法間搜討”仲景本意以析疑糾謬。
如本論“太陽與陽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湯主之。”陳修園注為“兩經邪熱並盛,逼胃津下趨為利。雖然下利,而邪猶在表,故以葛根湯主之。”唐氏則認為:此非邪熱內逼之利,乃寒邪內侵之利。何以言之?從病機言,寒為陰邪,若其內侵陽明,陷於大腸則自下利,逆於胃中則嘔,其機理正與理中湯證之嘔利近似。但理中證之寒因於里虛,故以溫里為急,本條寒自外來,故仍以發表為主。從方治言,本條為太陽傷寒內合陽明之證,次條葛根芩連湯才是太陽風熱內合陽明之證。仲景將二方對待並舉,正是辨證互揭之意,學者需究心焉。
此類例子,《補正》中所在多有,如對“熱深厥亦深,熱微厥亦微”之釋,對陽明吳茱萸湯證之解皆是。這種互文見義、互相發明的勘讀方法,足以啟人。

影響評價

本書雖不是唐容川的代表作,但從反映唐氏學術思想全貌來說,仍是一部不可忽視的著作。它不僅表現了唐氏中西匯通的學術觀點,而且反映出他研究《傷寒論》的造詣。由於歷史局限,唐氏中西匯通的學術主張未能取得實質性突破,《補正》中牽強之說亦復不少。不過,他對《傷寒論》的研究別開一徑而說理亦自成一統,且時有新意,這種刻意求新、大膽進取的精神卻是很可貴的,實開近代惲鐵樵、陸淵雷等中西匯通研究《傷寒論》之先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