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農業人口是從事傳統農業生產的人口。傳統農業又稱古代農業,是按農業生產力水平和狀況劃分的農業發展史上的早期階段。它始於石器時代和鐵器時代交替時期。其基本特徵是:較為先進的鐵、木農具代替了原始的石器,相繼發明和推廣了鐵犁、風車、水力、石磨等工具;畜力逐漸成為生產的主要動力;一整套農業技術措施逐步形成和運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傳統農業人口
- 所屬學科: 人口科學
傳統農業人口是從事傳統農業生產的人口。傳統農業又稱古代農業,是按農業生產力水平和狀況劃分的農業發展史上的早期階段。它始於石器時代和鐵器時代交替時期。其基本特徵是:較為先進的鐵、木農具代替了原始的石器,相繼發明和推廣了鐵犁、風車、水力、石磨等工具;畜力逐漸成為生產的主要動力;一整套農業技術措施逐步形成和運用。
傳統農業人口是從事傳統農業生產的人口。傳統農業又稱古代農業,是按農業生產力水平和狀況劃分的農業發展史上的早期階段。它始於石器時代和鐵器時代交替時期。其基本特徵是:較為先進的鐵、木農具代替了原始的石器,相繼發明和推廣了鐵犁...
中國農業發生於新石器時代。中國農業的生產結構包括種植業、林業、畜牧業、漁業和副業;但數千年來一直以種植業為主。由於人口多,耕地面積相對較少,糧食生產尤占主要地位。在傳統觀念中,種植五穀,幾乎就是農業生產的同義語。發展歷程 中國農業發生於新石器時代。中國的黃河、長江流域,是世界農業起源地之一。在長達...
中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村人口接近9億,占全國人口70%;農業人口達7億人,占產業總人口的50.1%。“三農”問題的解決必須考慮農業自身的體系化發展,還必須考慮三大產業之間的協調發展。“三農”問題的解決關係重大,不僅是農民兄弟的期盼,也是目前黨和政府的大事。解決“三農”問題關係國民經濟全局,要把發展農業和...
《傳統農區人口流動與城鎮化模式研究》是一本2022年中國經濟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劉岱寧。內容簡介 城鎮化的推進模式不能千篇一律,典型區域應該根據要素流動特徵選擇城鎮化模式。城鎮化本身是一個資源配置最佳化的過程,城鎮化進程受到限制或選擇了錯誤的城鎮化道路在某種程度上就是限制了資源的最佳化配置。本書從傳統...
殖民地時期遺留下來的單一作物經營的局面長期未能徹底改變,農業人口龐大,農業勞動生產率和農業產量水平都很低。戰後開發中國家農業產值在國民經濟總產值中的比重雖呈下降趨勢,如1960~1985年間印度的農業產值比重從50%下降到31%,埃及從30%下降到20%,巴西從16%下降到13%等,但農業在多數開發中國家的國民經濟中仍占...
中國傳統農業是集約型農業,主要特點是因時因地制宜,精耕細作,以提高土地利用率、提高單位面積產量為中心,採取良種、精耕、細管、多肥等一系列技術措施。其形成與封建地主經濟制度下小農經營方式和人口多、耕地少的格局的逐步形成有關。在農藝和產量上,中國傳統農業曾達到古代世界的最高水平。以種植糧食為中心,多種...
所謂農業人口的轉移,就是指農業人口向農業內部各系統的轉移,如種植業轉向養殖業;同時也是指向農業系統外的其他部門和行業的轉移。它與工業、城鎮化和農業機械化緊密相聯。轉移人口介紹 綜觀世界各國現代化的歷史過程,實質上就是從農業文明向工業文明轉變的歷史。只有農民擺脫了傳統的農業生產方式,使農業成為現代產業...
傳統農業的進步,動力源於人口及城鎮消費的壓力,生產力的發展主要依靠農業勞動力投入及農業復墾面積的增加,改良技術的擴散靠自發傳播的途徑,即先進地區的方法向落後地區傳播,而現代農業發展的動力則是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和工業化的需要,改進的途徑是運用推廣現代農業科學技術,用科學方法改良農業,生產力的增加依靠農業...
社會效益是指生產或服務等各種經濟活動對社會文化、政治、宗教、軍事、人口等方面的影響和效果。生態效益是人類在經濟活動中依據生態平衡規律,對自然生態系統,對人類的生產、生活條件及環境條件所產生的有益的或有利的結果。綠色農業 綠色農業它包括生態農業、高效農業和產後農業。一切從事有利於環境保護、有利於食品...
這些政策對促進當時的農業生產,起了一定作用,其中不少措施常為後世新興的封建王朝所效法。到了魏、晉、南北朝,國家又趨於分裂,北方的農業技術隨人口南下。但這一時期的政治經濟和農業生產重心則始終在北方,是北方傳統耕作技術形成體系和趨於成熟的時期。由於冶鐵業的發達,鐵器農具在漢代已經普及,且種類大增。北魏...
農業精神來自於中國傳統農業,體現和貫徹了中國傳統的天時、地利、人和以及自然界各種物質與事物之間相生相剋關係的陰陽五行思想,精耕細作,輪種套種,是它的典型工作生產模式。中國在長期的農業社會中形成了,具有典型的農業特點的農業精神。經濟與上層 農業社會的生產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人口的生產,物資資料的生產(主要...
從尊祖延伸而來的敬老習俗在中國漢族中根深蒂固。《詩經·大雅·既醉》云:“孝不匱,永賜爾類。”意即孝子敬老的孝意無窮無盡,勢必經常感化影響整個家庭,乃至整個民族。中國漢族民間敬老習俗,相沿至今,是值得發揚光大的優良傳統。民俗特色 尚農務本 中國漢族是一個古老的農業民族,自古以來農業人口一直占總人口...
1951年至1952年,侗族地區完成了土地改革,1953年至1957年實現了農業合作化和社會主義改造,解放了生產力,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 人口 根據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統計,侗族總人口數為2879974人。根據《中國統計年鑑-2021》,中國境內侗族的人口數為3495993人。政治 侗族曾有過較為原始的社會組織和政治制度。古代的侗族...
人口 2022年,雲夢縣戶籍總人口55.34萬人,其中城鎮人口15.66萬人,農業人口39.67萬人。常住人口為42.55萬人,城鎮化率58.07%。經濟 綜述 2022年,雲夢縣地區生產總值245.86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增長4.5%。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50.57億元,增長3.6%;第二產業增加值87.54億元,增長7.3%;第三產業增加值107...
。截至2023年末,靈台縣戶籍人口總戶數7.63萬戶,總人口22.26萬人。靈台縣境內有一塬(什字塬)一山(南部山區)兩道川(達溪河、黑河川區),全境東西長78公里,南北寬40公里,總流域面積2038平方公里,是隴東傳統的農業區,主種植作物小麥、玉米。小雜糧有穀子,糜子,豆類,蕎麥等,油料作物包括大麻、胡麻、荏...
人口 數量 根據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阿榮旗常住人口為257815人。截至2022年末,阿榮旗戶籍總人口316772人,其中:農業人口226337人,占總人口的71.5%;非農業人口90435人,占總人口的28.5%;全年共出生人口1545人,出生率為4.88‰;死亡人口2071人,死亡率為6.54‰;人口自然增長率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