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染性脾腎壞死病毒囊膜蛋白功能的研究

傳染性脾腎壞死病毒囊膜蛋白功能的研究

《傳染性脾腎壞死病毒囊膜蛋白功能的研究》是依託中山大學,由董傳甫擔任項目負責人的青年科學基金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傳染性脾腎壞死病毒囊膜蛋白功能的研究
  • 項目類別:青年科學基金項目
  • 項目負責人:董傳甫
  • 依託單位:中山大學
中文摘要,結題摘要,

中文摘要

腫大細胞病毒是新定義的魚類虹彩病毒,是近10多年來養殖魚類最重要的病毒性病害的病原,傳染性脾腎壞死病毒(ISKNV)是其代表種。此前我們通過綜合蛋白質組學方法對ISKNV的結構蛋白做了全面系統的解析,鑑定病毒囊膜蛋白3個,基質蛋白8個和核衣殼蛋白21個(JPR審稿中)。但對這些蛋白功能的了解還非常有限。囊膜蛋白位於成熟病毒顆粒的最外層,因為直接與宿主接觸而可能在對宿主的感染和免疫過程扮演重要角色。本研究以ISKNV新鑑定的3個囊膜蛋白為研究對象,(1)體內免疫保護試驗和體外抗體中和試驗研究其抗原特性;(2)通過構建基因缺失重組病毒評估其在對宿主感染和致病中的作用,(3)蛋白質相互作用試驗揭示與其產生相互作用的ISKNV病毒蛋白。研究結果將比較全面地揭示囊膜蛋白在參與病毒對宿主感染、致病和免疫中的可能作用,對於基因工程疫苗的研製也有較高的參考價值。

結題摘要

本研究綜合蛋白組學、分子生物學和免疫學技術對包括囊膜蛋白在內的ISKNV主要結構蛋白的功能做了比較系統研究,基本弄清了ISKNV囊膜蛋白和主要結構蛋白在病毒感染和介導宿主免疫中的作用,全面完成課題設計內容,研究結果為該病毒基因工程疫苗的研製提供了重要的科學依據。 核心成果包括:(1)通過蛋白組學技術分析了一株海洋魚類來源RSIV型高致病力毒株的結構蛋白,鑑定一個新的宿主來源高豐度病毒粒子結構蛋白,論文發表在病毒學領域的專業期刊Virology上(Shuang et al., 2013);(2)確證ISKNV全細胞滅活疫苗能夠誘導免疫魚產生95%以上的免疫保護作用,套用免疫魚血清,通過免疫蛋白組學技術鑑定ISKNV的主要免疫原性蛋白5個,但在單基因水平,上述重組病毒蛋白並不能誘導免疫魚產生有效免疫保護作用,該研究成果發表在國際獸醫學領域的知名期刊Veterinary Microbiology上(Dong et al., 2013);(3)構建帶有GFP或RFP報告基因的5株(ISKNV-VP7,-VP36,-VP56,-VP71和-VP101單缺失)和-VP36與-VP101雙缺失重組病毒1株,並通過酵母雙雜交技術、Co-IP技術證實VP71與MCP及VP71自身存在相互作用;(4)體外感染試驗顯示ISKNV-VP7、-VP71和-VP101在MFF-1細胞上的病毒滴度有一定程度的下降,而VP36和VP56缺失株在MFF-1敏感細胞上的感染滴度則無顯著變化;但其原核表達重組蛋白並不能誘導免疫魚產生顯著免疫保護作用。研究成果已經在國際主流專業雜誌發表研究論文5篇(JVI,Virology, Vet microbiol和Fish shelfish immunol各一篇),接受1篇,整理中待發表論文2篇。 衍生出的科學問題:一方面ISKNV全細胞滅活疫苗具有很好的免疫保護作用,免疫魚血清具有很好的中和效果,提示作為整體,ISKNV病毒蛋白可用於高效疫苗的製造,然而,在單一病毒蛋白水平,包括MCP在內的一系列高豐度病毒結構蛋白和囊膜蛋白都沒有顯示出顯著的保護原性,ISKNV的關鍵保護性抗原是哪些依然是科學之迷,值得後繼深入研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