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播媒介與社會發展:媒介功能理論研究

傳播媒介與社會發展:媒介功能理論研究

《傳播媒介與社會發展:媒介功能理論研究》是2009年12月1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申凡。本書是由國家“985'’工程Ⅱ期項目之一、華中科技大學科技進步與人文精神國家哲學創新基地主持的“科技進步與人文精神”重大課題的最終成果之一。

基本介紹

  • 書名:傳播媒介與社會發展:媒介功能理論研究
  •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09年12月1日
  • 版 次:第1版
圖書信息,作者簡介,內容簡介,目錄,

圖書信息

叢書名: “科技進步與人文精神”研究叢書
平裝: 323頁
正文語種: 簡體中文
開本: 32
ISBN: 9787010074504
條形碼: 9787010074504
尺寸: 20.8 x 14.6 x 1.4 cm
重量: 358 g

作者簡介

申凡,1947年出生,河北寧晉人。1983年畢業於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新聞系新聞學專業,法學碩士。現為華中科技大學新聞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享有國務院特殊津貼的專家。
1986年出版了教材《新聞採訪學綱要》,1999年修訂後出版了《當代新聞採訪學》。1988年出版了專著《採訪心理學》。2001年作為第一副主編編寫出版了全國高等教育自學考試統編教材《新聞心理學》,並作為主編編寫該書的輔導教材與練習冊。
在大眾傳播媒介及傳播理論研究方面出版有專著《中國企業報研究》《市場經濟與企業報改革》《當代傳播學》。發表有論文《論傳播資源》《解放以來我國報業結構演變探析》《中國民間傳播及其對中華文化的影響》等。
主持完成過國家社會科學基金課題《我國新聞學教育的問題與對策》,主持完成過兩項湖北省社會科學基金重點項目:《湖北省新聞宣傳貼近實際、貼近民眾、貼近生活改革研究》《宣傳思想文化如何為構建和諧湖北服務研究》,主持的教改課題《文理交叉培養複合型新聞人才》獲湖北省優秀教學成果一等獎。
叢書主編簡介:
歐陽康,哲學博士。華中科技大學黨委副書記,華中科技大學“科技進步與人文精神”哲學社會科學創新基地主任,哲學研究所所長,教授,博士生導帥。兼國務院學位委員會馬克思主義學科評議組成員,教育部社會科學委員會委員,全國高校哲學教學指導委員會副主任,教育部學風建設委員會副主任,國際哲學家協會常務理事、亞太地區學生事務協會主席等。1992年起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1996年被評為湖北省“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1999年入選國家教育部“跨世紀優秀人才”培養計畫,國家人事部“百千萬人才工程”。
著有《社會認識論導論》《哲學研究方法論》《歐陽康自選集》《對話與反思:當代英美哲學、文化及其他》《大學文化人生》等;主編有《人文禮會科學哲學》《當代英美哲學地圖》《當代英美著名哲學家學術自述》等,在《中國社會科學》《哲學研究》等發表中英文學術論文二百六十餘篇,先後十餘次獲教育部和湖北省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主持十餘項國家、省部級和國際合作科研項目。

內容簡介

《傳播媒介與社會發展:媒介功能理論研究》內容簡介:本叢書是由國家“985'’工程Ⅱ期項目之一、華中科技大學科技進步與人文精神國家哲學創新基地主持的“科技進步與人文精神”重大課題的最終成果之一。有關科技進步與人文精神的關係的學術關注由來已久,但對於本課題的專門研討和集中組織則發端於2004年國家啟動的985工程Ⅱ期項目。當時我們設計的“科技進步與人文精神”課題獲得批准,被列為華中科技大學的985Ⅱ期項目之一。於是一批人文社會科學、自然科學和工程技術方面學者在課題的感召下組織起來,開始了積極的學術研究。

目錄

前言
緒論傳播、媒介與社會
一、人類的傳播創造了社會與文化
(一)傳播是人類社會交往的紐帶
(二)人類的傳播創造了文化並推動了社會的發展
(三)傳播使人類社會系統具有心理的與精神的聯繫性
二、傳播媒介是社會系統的一個子系統
(一)媒介系統的產生與發展離不開社會系統的大背景
(二)媒介系統是一個發展與完善的過程
(三)媒介系統功能的獨立性及其與其他系統的聯繫性
三、媒介推進了社會發展
(一)傳播媒介是社會結構變遷的動力之
(二)媒介能超越社會文化
第一章 媒介對社會系統的協調與平衡——結構一功能主義視域下的媒介功能理論
一、社會理論中的結構一功能主義
(一)“共時分析”下的結構主義整體論
(二)社會“有機體”和“功能必備條件
(三)結構主義與功能主義的聯合
二、巨觀結構一功能視角下的媒介功能分析
(一)媒介功能的社會屬性分析
(二)媒介功能的社會價值分析
(三)媒介功能的社會效力分析¨
三、中層理論與媒介的測評功能研究
(一)早期大眾社會理論下的媒介效果研究
(二)中層理論與媒介測評功能研究的範式轉變
(三)中期的媒介測評功能研究
(四)結構一功能主義視角下的媒介穩定性
第二章 媒介促進人類文明史的發展——技術視域下的媒介功能理論
一、技術之“手”:媒介功能的“另類”解讀
(一)媒介技術在人類文明史上的作用
(二)信息化社會的展望
(三)全新的視角:從媒介技術解讀媒介功能
二、從英尼斯的“媒介偏向性”到麥克盧漢的“媒介即信息
(一)英尼斯的“媒介偏向性
(二)麥克盧漢的“媒介即信息
(三)麥克盧漢和英尼斯的理論貢獻和理論缺陷
三、麥克盧漢之後的研究
(一)梅羅維茲的媒介“情境論
(二)貝尼格的“控制革命論
(三)丹·席勒的“數字資本主義論
第三章 媒介維護人的尊嚴與平等——法蘭克福學派批判理論視域下的媒介功能理論
一、法蘭克福學派的發展脈絡
(一)20世紀初“社會研究所”的初創(1923-1930年)
(二)霍克海默掌管後對“社會研究所”的定位(1930-1933年)
(三)二戰時期“社會研究所”的遷徙(1933-1950年)
(四)馬爾庫塞時代,:從思想到革命的超越(20世紀60年代末期以後)
(五)哈貝馬斯時代:輝煌之後的隕落(20世紀70年代以後)
二、法蘭克福學派的主要理論
(一)霍克海默的“批判理論
(二)阿多諾的“否定的辯證法
(三)弗洛姆的“心靈革命
(四)馬爾庫塞的“單向度的人
(五)哈貝馬斯的“交往理性
三、法蘭克福學派批判視域的媒介功能觀
(一)早期學派領袖霍克海默和阿多諾的媒介功能觀
(二)“青年造反派”領袖馬爾庫塞的媒介功能觀
(三)後期學派領袖哈貝馬斯的媒介功能研究
四、法蘭克福學派對傳播學傳統學派的影響
(一)法蘭克福學派與傳統學派在媒介問題上的主要分歧
(二)法蘭克福學派批判理論的影響和評價
第四章 媒介要突出人的主體性地位——文化研究學派視域下的媒介功能理論
一、文化研究學派的產生及其理論來源
(一)文化研究學派的發展軌跡
(二)文化研究學派興起的歷史背景
(三)文化研究學派的思想淵源
二、文化研究學派的主要理論
(一)20世紀50年代至60‘年代:文化研究理論的確立
(二)20世紀70年代:意識形態理論開闢了文化研究新方向
(三)20世紀80年代後:向世界擴散過程中眾多思潮的介入
三、文化研究學派媒介功能觀——媒介是意識形態博弈的場所
(一)葛蘭西:媒介是意識形態霸權產生的場所
(二)斯圖亞特·霍爾:媒介是“現實”建構的場所
(三)福柯:媒介是權力生產的場所
(四)約翰·費斯克:媒介是逃避和抵抗的場所
四、文化研究學派對媒介理論的貢獻
(一)研究內容:注重雙向研究並突出客群主體性地位
(二)研究方法:採用定性分析法從質的方面研究媒介功能
第五章 信息社會媒介對社會結構的切入
第六章 媒介產業對社會經濟結構的影響
參考文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