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世經典文白對照:三國志

《三國志》是我國著名史學家陳壽撰寫的史學名著,記載了從魏文帝黃初元年(220)到晉武帝太康元年(280)魏、蜀、吳三國鼎立時期的歷史。全書共65卷,其中《魏書》30卷,《蜀書》15卷,《吳書》20卷,是一部紀傳體史書,與《史記》、《漢書》、《後漢書》並稱為“前四史”。《後漢書》的作者范曄是南朝劉宋人,成書時間晚於《三國志》一百多年,《三國志》實際是“二十四史”中緊承《史記》、《漢書》的第三部史著。

基本介紹

  • 書名:傳世經典 文白對照:三國志
  • 出版社:中華書局有限公司
  • 頁數:1725頁
  • 開本:32
  • 品牌:中華書局
  • 作者:陳壽撰 栗平夫
  • 出版日期:2009年8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101069150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文摘,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三國志》是一部記載魏、蜀、吳三國鼎立時期的史書。作者陳壽(233年-297年),字承祚,西晉史學家。晉滅吳後,陳壽開始整理三國史事,著《魏書》、《蜀書》、《吳書》共六十五卷。其中包括《魏書》三十卷,《蜀書》十五卷,《吳書》二十卷,稱《三國志》。書中記載了從魏文帝黃初元年(220年)到晉武帝太康元年(280年)六十年間的歷史。全書善於敘事,文筆簡潔,剪裁得當,當時就受到讚許,是後人研究三國歷史的寶貴資料。

作者簡介

作者:(晉)陳壽 譯者:栗平夫、武彰

圖書目錄

上冊
【魏書】
武帝紀第一
文帝紀第二
明帝紀第三
三少帝紀第四
后妃傳第五
董二袁劉傳第六
呂布張邈臧洪傳第七
二公孫陶四張傳第八
諸夏侯曹傳第九
荀彧荀賈詡傳第十
袁張涼國田王邴管傳第十
崔毛徐何邢鮑司馬傳第十二
鐘繇華歆王朗傳第十三
程郭董劉蔣劉傳第十四
劉司馬梁張溫賈傳第十五
任蘇杜鄭倉傳第十六
張樂於張徐傳第十七
二李臧文呂許典二龐閻傳第十八
任城陳蕭王傳第十九
武文世王公傳第二十
王衛二劉傅傳第二十
桓二陳徐衛盧傳第二十二
和常楊杜趙裴傳第二十三
韓崔高孫王傳第二十四
辛毗楊阜高堂隆傳第二十五
滿田牽郭傳第二十六
徐胡二王傳第二十七
王母丘諸葛鄧鐘傳第二十八
方技傳第二十九
烏丸鮮卑東夷傳第三十
下冊
【蜀書】
劉二牧傳第一
先主傳第二
後主傳第三
二主妃子傳第四
諸葛亮傳第五
關張馬黃趙傳第六
龐統法正傳第七
許麋孫簡伊秦傳第八
董劉馬陳董呂傳第九
劉彭廖李劉魏楊傳第十
霍王向張楊費傳第十
杜周杜許孟來尹李譙卻傳第十二
黃李呂馬王張傳第十三
蔣琬費初褘姜維傳第十四
鄧張宗楊傳第十五
【吳書】
孫破虜討逆傳第
吳主傳第二
三嗣主傳第三
劉繇太史慈士燮傳第四
妃嬪傳第五
宗室傳第六
張顧諸葛步傳第七
張嚴程闞薛傳第八
周瑜魯肅呂蒙傳第九
程黃韓蔣周陳董甘凌徐潘丁傳第十
朱治朱然呂范朱桓傳第十
虞陸張駱陸吾朱傳第十二
陸遜傳第十三
吳主五子傳第十四
賀全呂周鐘離傳第十五
潘濬陸凱傳第十六
是儀胡綜傳第十七
吳范劉悖趙達傳第十八
諸葛滕二孫濮陽傳第十九
王樓賀韋華傳第二十

文摘

武帝紀第一
太祖武皇帝,沛國譙人也,姓曹,諱操,字孟德,漢相國參之後。桓帝世,曹騰為中常侍大長秋,封費亭侯。養子嵩嗣,官至太尉,莫能審其生出本末。嵩生太祖。
太祖少機警,有權數,而任俠放蕩,不治行業,故世人未之奇也;惟梁國橋玄、南陽何頤異焉。玄謂太祖曰:“天下將亂,非命世之才不能濟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年二十,舉孝廉為郎,除洛陽北部尉,遷頓丘令,征拜議郎。
光和末,黃巾起。拜騎都尉,討潁川賊。遷為濟南相,國有十餘縣,長吏多阿附貴戚,贓污狼藉,於是奏免其八;禁斷淫祀,奸宄逃竄,郡界肅然。久之,征還為東郡太守;不就,稱疾歸鄉里。
頃之,冀州刺史王芬、南陽許攸、沛國周旌等連結豪傑,謀廢靈帝,立合肥侯,以告太祖,太祖拒之。芬等遂敗。
金城邊章、韓遂殺刺史郡守以叛,眾十餘萬,天下騷動。征太祖為典軍校尉。會靈帝崩,太子即位,太后臨朝。大將軍何進與袁紹謀誅宦官,太后不聽。進乃召董卓,欲以脅太后,卓未至而進見殺。卓到,廢帝為弘農王而立獻帝,京都大亂。卓表太祖為驍騎校尉,欲與計事。太祖乃變易姓名,間行東歸。出關,過中牟,為亭長所疑,執詣縣,邑中或竊識之,為請得解。卓遂殺太后及弘農王。太祖至陳留,散家財,合義兵,將以誅卓。冬十二月,始起兵於己吾,是歲中平六年也。
初平元年春正月,後將軍袁術、冀州牧韓馥、豫州刺史孔伷、兗州刺史劉岱、河內太守王匡、勃海太守袁紹、陳留太守張邈、東郡太守橋瑁、山陽太守袁遺、濟北相鮑信同時俱起兵,眾各數萬,推紹為盟主。太祖行奮武將軍。
二月,卓聞兵起,乃徙天子都長安。卓留屯洛陽,遂焚宮室。是時紹屯河內,邈、岱、瑁、遺屯酸棗,術屯南陽,仙屯潁川,馥在鄴。卓兵強,紹等莫敢先進。太祖曰:“舉義兵以誅暴亂,大眾已合,諸君何疑?向使董卓聞山東兵起,倚王室之重,據二周之險,東向以臨天下;雖以無道行之,猶足為患。今焚燒宮室,劫遷天子,海內震動,不知所歸,此天亡之時也。一戰而天下定矣,不可失也。”遂引兵西,將據成皋。邈遣將衛茲分兵隨太祖。到滎陽汴水,遇卓將徐榮,與戰不利,士卒死傷甚多。太祖為流矢所中,所乘馬被創,從弟洪以馬與太祖,得夜遁去。榮見太祖所將兵少,力戰盡日,謂酸棗未易攻也,亦引兵還。
太祖武皇帝,是沛國譙縣人,姓曹,名操,字孟德,漢朝相國營參的後代。東漢桓帝的時候,曹騰任中常侍大長秋,封爵費亭侯。曹騰死後,養子曹嵩承襲爵位,官做到太尉,沒有人能夠清楚他出生的由來。曹嵩是太祖的生父。 太祖從小機警,有權變心計,喜結交和幫助朋友,不受拘束,不喜修養操行從事學業,所以當時沒有人能重視他;只有梁國人橋玄、南陽人何顒認為他不一般。橋玄對太祖說:“天下就要大亂,不是具有治國安邦才能的人就不能拯救,能拯救亂世的人,大概就是您了!”二十歲的時候,被舉孝廉任郎官,又被任命為洛陽北部都尉,升遷為頓丘縣令,後被召入朝中任議郎。
靈帝光和末年,黃巾軍起兵。太祖被任為騎都尉,征討潁川黃巾軍。後被升遷為濟南國相,濟南國有十多個縣,各縣的長官大多都討好依附權貴,貪贓受賄名聲很壞,於是太祖上奏朝廷罷免了八個縣的長官;又在國內禁止不合規定的祭祀活動,使得違法亂紀的人紛紛逃竄,國內的秩序得到安定。過了很長時間,太祖被徵召為東郡太守;他沒有接受任命,稱病回到家鄉。
不久,冀州刺史王芬、南陽人許攸、沛國人周旌等人聯絡各方面豪傑,計畫廢掉靈帝,另立合肥侯為皇帝,並把這個計畫告訴太祖,太祖拒絕了。王芬等人後來果然失敗。
金城郡人邊章、韓遂殺害刺史起兵叛亂,聚集了十多萬人,天下騷動不安。朝廷徵召太祖為典軍校尉。正在這時靈帝死,太子即位,何太后臨朝主政。大將軍何進與袁紹謀劃誅殺宦官,何太后不同意。何進便徵召董卓進京,想以此來脅迫何太后同意,董卓還沒到,何進已被殺害。董卓一到京城,廢少帝為弘農王而另立獻帝,京城大亂。董卓上表推薦太祖為驍騎校尉,想和他共同商議大事。太祖便改名換姓,從小路向東逃回家鄉。出了旋門關,路過中牟縣的時候,被亭長所懷疑,將他捉送到縣裡,縣中有人暗中認出了他,為他求情將他釋放。董卓便殺掉何太后和弘農王。太祖到了陳留郡,分散家財,聚集義兵,準備以此誅討董卓。冬季十二月,開始在己吾縣起兵,這一年是漢靈帝中平六年。
獻帝初平元年春正月,後將軍袁術、冀州牧韓馥、豫州刺史孔伷、兗州刺史劉岱、河內郡太守王匡、勃海郡太守袁紹、陳留郡太守張邈、東郡太守橋瑁、山陽郡太守袁遺、濟北國相鮑信同時都起兵,各自領兵數萬,推舉袁紹為盟主。太祖以代理奮武將軍身份入盟。
二月,董卓聽說袁紹等起兵,便把獻帝遷徙到長安。董卓留在洛陽屯駐,便焚燒宮室。當時袁紹軍屯駐在河內郡,張邈、劉岱、橋瑁、袁遺軍屯駐在酸棗縣,袁術屯駐在南陽郡,孔伷屯駐在潁川郡,韓馥屯駐在鄴城。董卓兵強,袁紹等人沒有敢率先進軍的。太祖說:“起義兵來誅討暴亂,大軍已經會合,諸位還遲疑什麼?假使董卓聽說崤山以東諸侯起兵的訊息,就憑藉著朝廷的威勢,據守洛陽的險要地形,向東以控制天下,那么儘管他的行為不合道義,也足以成為禍患。現在他焚燒宮室,劫持遷徙天子,海內為之震動,不知道該歸附誰,正是上天要滅亡他的好時機。只要一戰天下就可安定,這個機會不能失去。”便領兵西進,準備占據成皋。張邈派遣將軍衛茲分出一部分兵馬隨從太祖。到滎陽卞水的時候,遇到了董卓部將徐榮,太祖與之戰鬥失利,士兵死傷很多。太祖也被流箭射中,所乘的馬也受了傷,太祖的從弟曹洪把自己的馬給了他,才得以乘夜色逃走。徐榮見太祖所率領的兵將很少,還能夠奮戰一整天,認為酸棗縣不容易攻下,也領兵回去了。
P2-5

序言

《三國志》是我國著名史學家陳壽撰寫的史學名著,記載了從魏文帝黃初元年(220)到晉武帝太康元年(280)魏、蜀、吳三國鼎立時期的歷史。全書共65卷,其中《魏書》30卷,《蜀書》15卷,《吳書》20卷,是一部紀傳體史書,與《史記》、《漢書》、《後漢書》並稱為“前四史”。《後漢書》的作者范嘩是南朝劉宋人,成書時間晚於《三國志》一百多年,《三國志》實際是“二十四史”中緊承《史記》、《漢書》的第三部史著。
陳壽(233—297),字承祚,蜀漢巴西郡安漢縣(今四川南充)人。陳壽從小好學,“聰慧敏識,屬文富艷”,曾從蜀漢的著名史學家譙周學習,研讀《尚書》、《春秋》等經史著作,尤精於《史記》、《漢書》,這為他後來撰寫《三國志》打下了很好的基礎。蜀漢被滅後,陳壽以亡國之臣的身份入魏。他歷仕蜀漢、曹魏、西晉三朝,曾任東觀秘書郎、散騎黃門侍郎、著作郎、平陽侯相、治書侍御史等職,一生仕途坎坷,官位不顯,所以《華陽國志·陳壽傳》說:“位望不充其才,當時冤之。”
吳平之後,陳壽始“鳩合三國史,著魏、吳、蜀三書六十五卷,號《三國志》”。《三國志》寫成後,曾在士大夫間流傳,立刻就得到了人們的認可,“時人稱其善敘事,有良史之才”。當時人夏侯湛正在修《魏書》,見到陳壽的《三國志》,便將自己的書毀掉,不再繼續撰寫。朝廷重臣張華非常欣賞陳壽,認為他的史才要超過司馬遷、班固,準備將修《晉書》的事情託付給他。陳壽去世後,晉惠帝下詔,令河南尹、洛陽令到陳壽家抄錄《三國志》。《三國志》得到官方的認可,正式流傳。
《三國志》之所以備受推崇,是因為它有許多突出的優點。
一、體例創新
在陳壽之前,司馬遷的《史記》貫穿古今,是第一部紀傳體史書;班固的《漢書》,則是一部紀傳體的斷代史。如何為同時並立的三國修史,是陳壽麵臨的新問題,於是他另闢蹊徑,分作《魏書》、《蜀書》、《吳書》為三國各自修史,然後合為一書,總其名為《三國志》,非常巧妙地解決了這個難題。這充分顯示了陳壽的史才,同時也使《三國志》成為“二十四史”中別具一格的史書。
二、承上啟下,頗費苦心
首先,陳壽修《三國志》,眼光未局限於三國,而是上接漢末,為董卓、袁紹、袁術、呂布等人立傳。這是很有見地的作法,因為講三國的歷史離不開漢末的歷史,離不開當時的這些風雲人物,如果缺了漢末群雄在歷史大舞台上的表演,轟轟烈烈的三國歷史不知要減色到什麼程度。其次,陳壽修《三國志》是在吳平之後,大體上是當代人修當代史。西晉統治者司馬氏是取代曹魏登上帝位的,只有承認曹魏的正統地位,才可以證明取代者司馬氏的正統。因此,陳壽雖分為魏、蜀、吳三國修史,但以《魏書》為主,即所謂以魏為正統。魏的君主依帝王例立本紀,蜀、吳的君主則降低一格,分別立傳。另外,在遣詞用字、人物的稱謂上也體現出這種區別,如稱曹魏君主為帝,蜀君主稱先主、後主,吳則稱吳主或徑稱其名等。以魏為正統,是陳壽頗受非議的地方,但這卻是陳壽的無奈之舉。而實際上從修史體例來說,他是將蜀、吳二國當作與魏並列的王朝來處理的,蜀、吳二國君主的傳記,都是以本紀的體例來寫的,即以編年為序來記述傳主的言行事跡,並以此為綱來記述一朝的政治、經濟、文化等方方面面的重大事件。這些都說明了陳壽的苦心。
三、取材謹嚴。剪裁得當,堅持以求實的態度修史
陳壽修《三國志》,可供他選用參考的資料,有魏王沈的《魏書》、魚豢的《魏略》,吳韋昭的《吳書》等,還有他自己掌握的蜀國資料。他在史料的選用取捨上非常用心,皆再三審慎斟酌後才予採用。清代學者趙翼在批評陳壽的同時,也不得不承認他“剪裁斟酌處,亦自有下筆不苟者,參訂他書而後知其矜慎也”,並列舉大量例證說明他在資料選用上的剪裁得當。
四、敘事生動簡潔,語言洗鍊乾淨,評論中肯得當
如果與《史記》那樣的極品相比,《三國志》整體上的文采確是略遜一籌,然而在具體章節上,卻不乏精彩的描寫。比如赤壁之戰,陳壽將相關史料分別放在《魏書·武帝紀》、《蜀書·先主傳》、《蜀書·諸葛亮傳》、《吳書·吳主傳》、《吳書·周瑜傳》、《吳書·魯肅傳》等幾個紀傳中,通過各有側重的描寫,把赤壁之戰渲染得有聲有色,尤其其中吳蜀雙方、各自的君臣之間的對話,非常傳神。所以宋代史學家司馬光修《資治通鑑》時,對於這段歷史,基本採用了《三國志》的記述,有些地方如《蜀書·諸葛亮傳》所載諸葛亮與孫權的對話,幾乎全文照錄,這也從側面證明了陳壽文字功夫的精到。又他在紀傳後面的評論,不僅頗具文采,而且大都貼切公允,寓意深刻,堪稱點睛之筆。
當然,《三國志》也有一些不足之處。比如有紀傳而無志。《史記》、《漢書》皆有志,《三國志》無志,可能有社會動亂不已、資料不足等多種原因,但一部完整的紀傳體史書無志,不能不說是一個大的缺憾。另外,作為史書來說,應該給後人儘量多地留下有價值的資料。這一點陳壽做得有些不夠,一些重要歷史人物的傳記資料很少,與傳主的身份地位很不相稱。如關羽、張飛、趙雲,乃是蜀漢的開國元勛,而《蜀書·關羽傳》僅一千二百餘字,《蜀書·張飛傳》僅八百餘字,《蜀書·趙雲傳》僅四百餘字。又如徐斡、陳琳、應碭、阮踽等建安七子,皆未立專傳,只附記在《魏書·王粲傳》中。這其中也有資料不足的原因。陳壽和《三國志》最受垢病的地方是對曹氏、司馬氏等統治者隱惡溢美,曲筆回護,如司馬氏篡權弒主一事就未置一詞。陳壽作為晉人,讓他直指甚至揭露當朝者的醜惡行徑是不現實的,有時甚至還要為他們粉飾,對他來說,這也是無奈之舉。
陳壽《三國志》不僅在史學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在文學史上也有著突出貢獻。作為記載三國時代最原始的資料,它為後代有關三國的文學作品,特別是《三國演義》的創作提供了歷史框架和第一手素材。
本書原文部分以中華書局1959年點校本《三國志》為底本,並參考了點校本出版後學界關於《三國志》的研究成果,訂正了原書中的一些錯誤,從而保證了其學術可靠性、文字準確性。譯文約請研究《三國志》的專家撰寫,既忠實於原文,又流暢可讀。因此,本書堪稱目前較好的《三國志》文白對照本。相信廣大讀者在充分感受《三國志》原典魅力的同時,也能對三國那一段群雄紛爭、波瀾起伏的歷史有更多更新的認識。
中華書局編輯部
2007年4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