備災是防災的必要前提
備災指災害的應對準備工作。主要指發生之前所做的搶險救援物資設備、避險場所、資金、醫藥、食物、飲用水、人員、技術等方面的儲備,廣義的備災還包括建立指揮機構、通信保障、應急預案的編制和搶險救援的演習等。大多數城市的氣象災害具有突發性,如無必要的儲備,災害一旦突發就會措手不及,來不及調動所需的物資、裝備和人員,從而延遲搶險和救援的行動,甚至錯失時機,造成巨大的災害損失。救災是一項時效性很強的工作,只有在最短時間裡把救災物資發放到災民手中,把搶險物資和器材運到災害現場,才能最大限度地減輕災害損失。
我國備災工作情況
我國自1998年長江流域特大洪澇之後開始建立中央級救災物資儲備制度,在全國11個城市建立了中央級救災物資儲備點,還建立了一批省級庫與地市、縣級庫。救災物資儲備網路已初步形成。一旦災害發生,救災物資可以在第一時間迅速運往災區,保證受災民眾的基本生活需求和開展救援工作的需要。有越來越多的
非政府組織參與到備災工作中來。中國紅十字會已在全國建立6個區域性備災救災中心,還建立了13個省級備災救災中心和30多個地市縣級備災庫,初步形成中國紅十字會救災物資儲備網路。平時作為接收募捐、倉儲和培訓基地,災時則是進行災害救助的樞紐。
中華慈善總會也以扶貧濟困為宗旨,籌集了大量救災款物。
亞洲備災中心原為非政府國際基金組織,1986年在曼谷成立,以“通過減災實現社會的安全和可持續發展”為宗旨。多年來中國派出大批政府官員和專家學者,參加該中心主辦的災害管理培訓,併合作開展災後評估、技術支持、制定減災計畫、參與編輯中國災害管理培訓手冊等活動。2004年12月26日的印度洋地震海嘯和2005年3月底的印尼強烈地震使亞洲防災減災面臨嚴峻挑戰。亞洲備災中心對原章程進行修改,轉變為政府間國際組織,以適應地區防災減災形勢發展的需要。2005年4月5日中國政府在亞洲備災新章程上籤字,成為創始成員。
救災物資的儲備
物質準備是備災工作的基礎與主體,包括以下幾類
災民短期生存的必需品
發生重大氣象災害,災民的家園或生存環境遭到嚴重破壞之後,應急提供物資救助以解決短期生存所需。包括帳篷、衣物、棉被或毛毯、方便食品、飲用水、簡易廁所等,有時還需提供毛巾和衛生用品、餐具、手電等。
可能發生災民短期生存問題的城市氣象災害及次生災害包括特大暴雨與洪水、山地城市由暴雨引發的特大土石流或滑坡、能夠毀壞房屋的特大風災(龍捲風或超強颱風或特強沙塵暴)、使城市與外界交通暫時斷絕的特大暴雪等。此外,特別嚴重的乾旱缺水與嚴重的大氣污染事件也有可能造成短時的飲用水危機。城市集中供暖或空調系統被破壞,同時又遭遇特別嚴重的寒潮或熱浪襲擊時,也有可能發生需要向部分居民提供保暖或乘涼場所的情況,如2006年重慶發生百年不遇的伏早與高溫,持續出現35t以上的高溫,極端最高氣溫達44℃,市政府千方百計騰出了部分房屋和會議室供家中沒有空調器的居民納涼。對於沒有空調的公車,每個座位前面都放置一桶冰塊以降溫防暑。
醫療救治和消毒防疫用品
包括急救車、擔架、輪椅、急救器材和藥品、消毒劑、疫苗和注射器等,特別是在重大洪澇災害之後,需要大姑的消毒藥劑、防病疫苗和飲用水源清潔劑。
搶險器材與機械
針對不同的災害類型,由相關業務部門與地方政府儲備和提供。如針對洪澇災害需儲備加高加固堤防所需水泥、沙袋、土料、石塊、麻袋或編織袋等,救生圈與救生船,搶險工程所需的挖掘機、推土機、載重卡車等及各種工具。針對乾旱缺水應儲備開闢應急水源的打並機械與器材,挖掘現有水源潛力的水泵與運水車,以及輸水用的臨時管線等,氣象部門還要準備人工增雨所需物資與噴灑器材。針對路面雪後結冰堵塞交通,需要準備足夠的融雪劑及撤播器具,以及鑿冰鏟雪器械。還有消雰所需的凝結劑及撒播機械。
交通、通訊、信息處理器材
包括越野車、無線通信設備、GPS、車載電台、攝錄像器材、計算機、印表機和傳真機等,以備在受災害影響正常的交通和通信手段失效時應急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