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傈僳族婦女的“歐勒”帽頭飾有一個動人的傳說:很久以前,人間遭遇乾旱,飢餓奪去了無數人的生命。有一對失去雙親的青年男女,帶著僅有的一把長刀、兩升米和一隻大公雞,跋山涉水去尋找能生存的土地。他們來到了一個山清水秀的地方安了家。姑娘為了給小伙子織一套舒適合體的衣服,跑遍群山,采來蕁麻紡成麻線,終於織成了一件橫紋長衫,送給了小伙子。在姑娘辛勞的日日夜夜,小伙子也在悄悄地為心上人物色著禮物。當他看到美麗的姑娘在勞動時,山風常常吹亂她的長髮遮住雙眼,髮絲刺得姑娘的眼睛不停地流淚,便有了主意。夜裡當他看見明月高懸,那么的美麗,便決定用像月亮那樣潔白光滑的東西做成一頂能攏住姑娘長發的帽子。小伙子聽說唐古拉山下有像月亮一樣潔白的硨磲殼,人們常用它來做裝飾品,於是下決心去找它。歷盡艱辛,他終於得到了美麗的硨磲殼,他就不分白天黑夜地打磨起來,功夫不負有心人,終於磨出了一大堆又白又亮的硨磲片。小伙子從山上採回了五光十色的樹果子,用姑娘搓出的麻線,把這些硨磲片和果子分別穿成串,美麗的“歐勒”帽終於完工了。在一個明月當空的夜晚,小伙子捧出它戴在心愛姑娘的頭上。從此“歐勒”帽便成了傈僳族小伙子們贈送給心上人的定情物,一直流傳至今。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傈僳族服飾傳說
- 背景:關於傈僳族婦女的“歐勒”帽頭飾有一個動人的傳說
- 詞性:名詞
- 分類:傳說
傈僳族婦女的服飾非常美觀大方。樣式主要有兩種:一種上著短衫,下穿裙子,裙片及腳踝,裙褶很多;另一種上穿短衫,下著褲子,褲子外面前後系小圍裙。婦女的短衫傈僳語稱“皮度”,短衫長及腰間,對襟,滿圓平領,無鈕扣,平素衣襟敞開,天冷則用手掩,或用項珠、貝、蚌等壓住。有的袖口以黑布鑲邊,衣為白色,黑白相配,對比強烈。建國前,由於各地傈僳族所穿麻布顏色的差異,就分黑、白、花傈僳三種。黑白傈僳婦女,普遍穿右衫上衣,麻布長裙,已婚婦女耳戴大銅環,長可垂肩,頭上以珊瑚、料珠為飾。年輕姑娘喜歡用綴有小白貝的紅線系辮;有些婦女還喜歡在胸前佩一串瑪瑙、海貝或銀幣,傈僳語稱這種胸飾為“拉白里底”。有的在海貝上刻有簡單的橫豎紋或鑽以小圓孔。有些貴重的胸飾可值一至二頭黃牛。有些婦女不穿長裙而穿長褲,腰間系一小圍裙,青布包頭,耳戴小珊瑚一類的飾品。婦女均喜在上衣及長裙上鑲繡花邊,行走時長裙搖曳擺動,色彩翻飛,非常漂亮。女子年幼時,頭頂留三個尖角發,此後逐年增多,到十五歲蓄滿。頭頂用羊毛織成的帶子編成的斗帽,傈僳語稱“吾底”,維西傈僳族婦女一般裹頭帕頭巾,上綴貝殼、料珠,與怒江所戴的“歐勒帽”不同。瀾滄江一帶傈僳族婦女在額前戴一串齊眉粒珠,別具風采。有的上衣內穿白底黑紋短裝,外罩大紅或深黑色坎肩,下系百褶裙,有的在裙外面再繫上風格獨特的刺繡圍腰。百褶裙分兩種,長裙拖到腳面,短裙及膝,著短裙則要裹上綁腿。
傈僳族男子都穿麻布長衫或短衫,褲長及膝。有的以青布包頭,有的喜蓄髮辮纏於腦後。頭人或個別富裕之家的男子,左耳戴一串大紅珊瑚,以示在社會上享有榮譽和尊嚴。所有成年男子都喜歡左邊佩砍刀,右邊掛箭包,箭包多以動物皮縫製,腰系一長帶子。維西傈僳族男性有的頭戴羊毛氈帽,形狀有船形和圓頂寬帽糖兩種。青年穿白底黑紋大襟短衣,老年穿大襟長衣,或夏著短衫、冬著長衫,中間系麻織花腰帶。傈僳族男女都喜好斜挎縫製精細、刺繡精巧的“臘表”(一種挎包),喜歡系綁腿。男子外出身必背長刀和駑弓箭包。德欽縣拖頂、霞若、雲嶺三鄉的傈僳族,除施壩行政村著傈僳服飾外,均喜穿藏族服飾,從著裝你根本無法分別他究竟是什麼民族。在迪慶這種互著服務的現象非常多,體現了各民族互相溶合,互相吸納其它民族的優秀成份。
傈僳族男子都穿麻布長衫或短衫,褲長及膝。有的以青布包頭,有的喜蓄髮辮纏於腦後。頭人或個別富裕之家的男子,左耳戴一串大紅珊瑚,以示在社會上享有榮譽和尊嚴。所有成年男子都喜歡左邊佩砍刀,右邊掛箭包,箭包多以動物皮縫製,腰系一長帶子。維西傈僳族男性有的頭戴羊毛氈帽,形狀有船形和圓頂寬帽糖兩種。青年穿白底黑紋大襟短衣,老年穿大襟長衣,或夏著短衫、冬著長衫,中間系麻織花腰帶。傈僳族男女都喜好斜挎縫製精細、刺繡精巧的“臘表”(一種挎包),喜歡系綁腿。男子外出身必背長刀和駑弓箭包。德欽縣拖頂、霞若、雲嶺三鄉的傈僳族,除施壩行政村著傈僳服飾外,均喜穿藏族服飾,從著裝你根本無法分別他究竟是什麼民族。在迪慶這種互著服務的現象非常多,體現了各民族互相溶合,互相吸納其它民族的優秀成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