傈僳族嘎且且撒勒舞

傈僳族嘎且且撒勒舞

傈僳族嘎且且撒勒舞,四川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嘎且且撒勒舞”傈僳語意為來跳美好的舞蹈。從前是由72種曲調伴奏的72種舞蹈。傈僳族俗語說“傈僳娃兒不會說話就學唱歌,不會走路就學跳舞。”傈僳人舞蹈主要反映與大自然作鬥爭的過程及日常勞動生活,例如《迎賓舞》《領親舞》《打豹子舞》《勾腳舞》《鬥雞舞》《大雁南飛舞》等。舞蹈動作如挖紅薯、扳包穀、採擷東西、紡麻、攆麂子、鳥兒喝水、哐娃娃、找朋友等,大都來源於傈僳人的生產生活。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傈僳族嘎且且撒勒舞
  • 流行地區:四川省
歷史淵源,傳承保護,

歷史淵源

每當夜幕降臨,縣城裡、鄉村中的廣場上總會傳來陣陣笛聲。伴隨著笛聲,人們翩翩起舞,舞姿粗獷、豪放。這舞,便是會東縣傈僳族嘎且且撒勒舞,基本的動作是用力向下跺腳、踏腳,主力腿稍屈,每動必蹢。當地人稱“姑遮”,即蹢腳舞。
會東縣傈僳族自稱“傈坡”,他們大都由蒙化(今雲南巍山)起祖,後遷到會東縣境內高山峽谷間的台地或壩子居住。傈僳族熱愛生活,能歌善舞,每逢婚嫁之期、豐收之後,或逢春節(稱大年)、農曆六月二十四火把節(也稱小年或麼年)、農曆十月初一“牛王會”等節日,他們便穿著獨具民族特色的盛裝互對山歌、隨笛聲起舞。民間尚有“穀子黃,傈僳狂”的民諺。由於交通不便,地理環境極為封閉,外來文化影響相對較小,會東縣傈僳族嘎且且撒勒舞便被最完整、最系統地存留了下來。

傳承保護

2022年2月,被列入四川“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