傈僳族舞蹈“刮克”又稱“打轉舞”,可意譯為“歡樂跳”。分支較多,流傳於怒江大峽谷福貢縣、瀘水縣的傈僳族村寨,是傈僳族傳統的娛樂性集體舞蹈。瀘水縣的“刮克”舞多以“生產舞”為基調,表現形式與福貢縣“刮克”舞大同小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傈僳族刮克舞
- 外文名:不詳
- 別稱:打轉舞
- 意譯:歡樂跳
信息,概述,琵琶舞,跳戛,鍋莊舞,
信息
傈僳族刮克舞省級Ⅲ-12
概述
“刮克”可分“其本刮克”和“無伴奏踢踏刮克”兩種。“其本刮克”是以類似琵琶的樂器“其奔”為伴奏的舞蹈;“無伴奏踢踏刮克”是以跺、擦舞步踏地為節的舞蹈。
琵琶舞
民眾自娛性的《琵琶舞》是年節、婚嫁時人們最為喜愛的舞蹈。只要彈撥樂器“弦子”一響,從兒童到老人都會翩躚起舞。在弦子彈奏者的領舞下,人們圍圈起舞,舞蹈中有表現生產和日常生活的模擬性舞姿,也有抒情舞蹈。此外,在婚禮場合被稱為“牽吾牽”的《對舞》是自娛性集體舞蹈中的一種。人們在懷抱傈僳族琵琶的男領舞和吹奏“篳篥”或“竹笛”的女領舞帶領下,搖動腰胯,使長裙左右擺動,翩翩起舞。
跳戛
“跳戛”是一種集體歌舞,過去只要一跳起來就要跳幾天,短的也要跳一夜。常在堂屋和院壩轉著火塘、燒著水酒,邊唱邊跳,由長輩或有威望的人及其他人相和。結尾時,由群舞者唱高八度。“跳戛”分過年嘎、訂親戛、結婚戛、串親訪友戛、砍山戛、裁種夏、做生日戛、分家戛、喪事戛、鬧豐收戛。每年傳統刀桿節的爬刀桿、下火海前也跳戛,唱詞雖然不同,但曲調基本一致,舞蹈動作也大同小異。
鍋莊舞
《鍋莊舞》是彝族、傈僳族所喜愛的舞蹈。“鍋莊”,是因為最初圍著火塘跳的舞而得名。雲南的這兩個民族跳鍋莊最有特色,逢年過節時都跳。跳“鍋莊”人數不限,不需伴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