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科擺》是2020年上海譯文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翁貝托·埃科。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傅科擺
- 作者:翁貝托·埃科
- 譯者:郭世琮
- 出版時間:2020年
- 出版社:上海譯文出版社
- ISBN:9787532784899
《傅科擺》是2020年上海譯文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翁貝托·埃科。
傅科擺是一個單擺,底板有一個量角器。單擺振動時,振動面依理應保持不變,但因地球在自轉,在地面上的觀察者,不能發覺地球在轉,但在相當長的時期內,卻發現擺的振動面不斷偏轉。從力學的觀點來看,這也是由於受到了科里奧利力影響的緣...
《傅科擺》是2014年01月上海譯文出版社出版發行的圖書,作者是翁貝托·埃科。圖書簡介 20世紀70年代的米蘭,激情歲月已逝,神秘主義復甦。精通中世紀歷史的學者卡索邦博士與他的兩位朋友——某學術出版社資深編輯貝爾勃和迪奧塔萊維,負責出版一套旨在贏利的“赫耳墨斯叢書”。內容簡介 20世紀70年代的米蘭,激情歲月已逝,...
傅科最出色的工作是光速的測定、“傅科擺”實驗以及提出渦電流理論。1850年萊昂·傅科(J.Foucault)為了研究地球自轉,首先發現高速轉動中的轉子(rotor),由於慣性作用它的旋轉軸永遠指向一固定方向,他用希臘字 gyro(旋轉)和skopein(看)兩字合為gyro scopei 一字來命名這種儀器,這種儀器就是陀螺儀。1850年,...
《傅科擺》是由葛大為作詞,江志仁、陳哲廬作曲,陳奕迅演唱的歌曲,收錄於2017年10月9日發行的專輯《C'mon in~》中。創作背景 自轉公轉一向是地球生生不息的運行軌跡,生命源源不絕依循著地球自轉,就像是傅科擺一樣永遠規律著搖來擺去,對於生命義無反顧的追求人生的意義,人生來就是不一樣的個體,但萬物生長...
傅科擺模型,清,通高34.5cm。歐洲製造。清宮舊藏。傅科擺模型,清,通高34.5cm。歐洲製造。清宮舊藏。此儀器為教學用具,由4根立柱組成,合攏呈一圓柱形。附黑漆皮筒盒,長44cm,筒徑4.3cm。使用時先將四根立柱打開,使呈四邊形,中間吊垂一直徑3cm的銅實球,球沿圓弧作往復運動,可用以證明地球自轉運動的...
清傅科擺模型 清傅科擺模型是清代的木質模型。此儀器為教學用具,由4根立柱組成,合攏呈一圓柱形。附黑漆皮筒盒,長44cm,筒徑4.3cm。使用時先將四根立柱打開,使呈四邊形,中間吊垂一直徑3cm的銅實球,球沿圓弧作往復運動,可用以證明地球自轉運動的原理。
讓·伯納德·萊昂·傅科(法語:Jean Bernard Léon Foucault,寬式IPA:/ʒɑ̃ bɛʁnaʁ leɔ̃ fu'ko/,1819年9月18日-1868年2月11日),法國物理學家,他最著名的發明是顯示地球自轉的傅科擺。除此之外他還曾經測量光速,發現了渦電流。他雖然沒有發明陀螺儀,但是這個名稱是他起的。在月球...
解得 。套用 傅科擺 傅科擺的移動可作為地球自轉的證據。鐘擺 擺鐘。為了減少溫度變化的影響,有不同的設計:柵形補償擺(Gridiron Pendulum):以不同金屬(鋼和銅)配搭,保持擺的長度不變 Graham's pendulum:有一個水銀管柱,保持擺的重心不變 以木製擺 Ellicott compensated pendulum:用多個擺的結構配合 ...
此外,還有扭擺、可逆擺、等時擺等。當擺角小於5度時,周期近似為2π√(l/g)結構 單擺由質量可忽略的細桿,其一端懸於固定點,另一端系一質量較大的質點,受重力作用而限定在某平面內擺動的裝置。如以很長的細繩代替桿,擺將在較長時間內受地球自轉的影響,這種擺稱為傅科擺。
傅科擺充分利用建築筒內空間高度,創新設計21米高大型傅科擺,通過與擺錘同步運動的燈管軌跡,直觀的證明了地球自轉。能源塔系全國少有,觀眾通過用眼觀察、動手操作的“動靜結合”方式,探索風能、光能、動能、氫能、核能、生物質能、地熱能等十餘種能源的形成與轉化,進而提高珍惜自然資源、節能環保的意識。四層展區為...
傅科擺 擺動可以看作一種往復的直線運動,在地球上的擺動會受到地球自轉的影響。只要擺面方向與地球自轉的角速度方向存在一定的夾角,擺面就會受到科里奧利力的影響,而產生一個與地球自轉方向相反的扭矩,從而使得擺面發生轉動。1851年法國物理學家傅科預言了這種現象的存在,並且以實驗證明了這種現象,他用一根長67米...
(ii)考慮一傅科擺。為簡單起見,假設它懸掛在地球北極的三角架上。當地球轉動時,擺就在一個相對於宇宙不動的平面內擺動。構想能夠把除地球而外的所有宇宙物質移走。按牛頓理論,擺的實驗將不受影響;按馬赫理論,擺將在相對於地球不動的平面內擺動。這時,地球顯然已成為唯一的無加速度的判據。現再把宇宙物質...
多葉玫瑰線 多葉玫瑰線是在自然坐標系原點以初速度V0推出時,傅科擺的軌跡。
構件單一,保證精確度,施工時可以在未完成的網架上操作。附屬建築 天文館內還有其他要求。例如小天文台,要求有可以開閉、旋轉的圓頂,供天文望遠鏡觀察天象之用,小氣象台要求有探測氣象的設備,傅科擺要求懸掛圓錘和有刻度的環形標尺等。其他有關接待、休息和管理用房,在設計上也要加以考慮。
協會成立初,適逢泰山學院搬遷至現在的新校區,學校本著科普以及科研的目的,配套建設了天文包(天文圓頂),規模在山東省排名前三,天文包內主要天文望遠鏡為220/2700大型復消色差折射天文望遠鏡一台,150口徑馬卡立柱式赤道儀中型望遠鏡兩台,以及小型望遠鏡若干,雙筒若干。並有銀河系演示儀,月相儀,傅科擺等天文學...
展示大廳設有演示地球自轉的傅科擺,中國古代天文儀器的珍品一一渾儀和簡儀,巨幅太陽系全景圖,長征三號大推力火箭及發射架、光纖顯示動態模擬星圖,天文郵票系列展,與天文相關的世界名畫系列展。報告廳常年舉辦科普報告、講座的活動,可容納60人,設備齊全。天文台設有天圓觀測室、地方觀測定和太陽觀測室。擁有7米直徑...
這一光電效應可以用旋轉所引起的機械來類比,比如傅科擺在1909年至1911年,弗朗茨·哈里斯已經做過一個被認為綜合了斐索和薩格奈克的實驗,他在該實驗中嘗試在玻璃種測量拖拽係數。和斐索不同的是,哈里斯使用了一個旋轉的設備,因而發現了和塞格奈克所發現的相同效應。哈里斯誤解了該實驗結果的含義,而勞厄則從理論的...
A館門廳正中有反映地球自轉的傅科擺,西側展廳陳列天文知識展覽,東側演講廳經常舉行學術交流和普及天文科學知識報告。庭院中有兩座天文台,其中一座裝有口徑13厘米的望遠鏡,可通過它觀看月亮、行星、星雲、星團,白天觀測太陽黑子。另一座是色球望遠鏡天文台,套用色球望遠鏡觀測和拍攝太陽色球層的變化。西側還有天文廣場...
物理演示實驗室 演示實驗通過多種儀器對豐富多彩的物理現象進行觀察和探究,以激發各專業學生的探索熱情、培養創新意識。可進行茹可夫斯基轉椅、轉動慣量、阻尼擺、傅科擺、飛機升力、高壓放電、避雷針、楞次定律、雙曲面等90多個實驗。光信息與光電技術實驗中心 光纖通信實驗室 主要設備有光纖通信原理綜合實驗系統、光無源...
主體建築中庭頂端為巨大的倒置玻璃張拉結構的倒穹頂,由直徑約45米的倒覆的鋁合金球形網殼結構托起,引導日光透過穹頂的天窗灑向中庭。倒穹頂底部懸吊著用於顯示地球自轉的科學裝置傅科擺,720度長螺旋形坡道環繞在四周盤旋上升。倒穹頂上部屋頂設有一個觀星平台,可同時容納40人進行觀測。頂部碗型設計的高差重新創造出一...
1851年1月3日:傅科擺證明了地球自轉自釺再生002 1868年1月3日:日:本明治維新開始002 1785年1月4日:雅各·格林誕辰003 1809年1月4日:.盲文的創造者布萊爾誕辰003 1938年1月5日:波旁王朝末代國王出生003 1884年1月6日:孟德爾逝世∞4 1972年1月6日:陳毅病逝004 2005年1月6日:中國內地人口達到13億004...
1851年1月3日:傅科擺證明了地球自轉自釺再生002 1868年1月3日:日:本明治維新開始002 1785年1月4日:雅各·格林誕辰003 1809年1月4日:.盲文的創造者布萊爾誕辰003 1938年1月5日:波旁王朝末代國王出生003 1884年1月6日:孟德爾逝世∞4 1972年1月6日:陳毅病逝004 2005年1月6日:中國內地人口達到13億004...
1851年1月3日:傅科擺證明了地球自轉的存在 1868年1月3日:日本明治維新開始 1924年1月3日:圖坦卡蒙陵墓現世 1785年1月4日:雅各布·格林誕辰 1809年1月4日:盲文的創造者布萊爾誕辰 1938年1月5日:波旁王朝末代國王出生 1884年1月6日:遺傳學之父孟德爾逝世 1972年1月6日:陳毅病逝 2005年1月6日:中國內地...
傅科擺 傅科擺的擺蕩平面發生旋轉可以視為單擺在歐幾里得空間的二維球面做平行移動。閔可夫斯基時空中,速度的雙曲空間代表了一個三維(贗)球面,此球面具有虛數半徑及虛數類時坐標。一自旋粒子於此相對論速度空間做平行移動導致湯瑪斯進動,類似於傅科擺擺蕩平面的旋轉。在此二例子中的旋轉角由曲率的面積分決定,與高斯-...
第一個用實驗證明地球自轉的人是傅科,用傅科擺證明了地球在自轉。不規則變化"年際變化"地球自轉速度除上述長期減慢外,還存在著時快時慢的不規則變化,這種不規則變化同樣可以在天文觀測資料的分析中得到證實,其中從周期為近十年乃至數十年不等的所謂"十年尺度"的變化和周期為2~7年的所謂"年際變化",得到了較多...
在觀察傅科擺時,我們只需考慮與地表垂直的量,因此式子中的第一項消失,而半徑 等於 ,還有 是緯度:其絕對值因此是:此為重力磁場。而我們知道局域慣性系角速度與重力磁場相關,因此地球的自轉導致了地球旁靜止系統的陀螺儀發生進動。此進動即為冷澤-提爾苓進動,其大小為:以荷蘭奈美根所在緯度51°50′0″N...
公元1851年,法國科學家傅科做傅科擺實驗,證明地球自轉。公元1852年,英國科學家詹姆斯·普雷斯科特·焦耳與威廉·湯姆遜發現氣體焦耳-湯姆遜效應(氣體通過狹窄通道後突然膨脹引起溫度變化)。公元1858年,德國科學家普呂克爾在放電管中發現陰極射線。公元1859年,德國科學家基爾霍夫開創光譜分析,其後通過光譜分析發現銫、銣...
幾百年前,人們就提出了很多證明地球自轉的方法,著名的“傅科擺”使我們真正看到了地球的自轉,但是,地球為什麼會繞軸自轉?為什麼會繞太陽公轉呢?這是一個多年來一直令科學家十分感興趣的問題,粗略看來,旋轉是宇宙間諸天體一種基本的運動形式,但要真正回答這個問題,還必須首先搞清楚地球和太陽系是怎么形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