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家埠村

傅家埠村(含自然村金垛溝),位於山東省青島市城陽區惜福鎮街道駐地南2公里處,青島空港路沿村北穿過,地處嶗山北麓山下。東依嶗山余脈尖頂山,西與夏莊街道王曹村平原地接壤;北連惜福鎮地片,南與宮家村嶺地相毗鄰。全村共有耕地面積2100畝,山嵐面積1700餘畝。2004年9月,傅家埠村委會改為傅家埠社區居委會,全村現共有1224戶,3732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傅家埠村
  • 所屬地區:山東青島市
  • 面積:2100畝
  • 人口:3732人
村名由來,社會事業,特色欄目,地圖信息,

村名由來

據該村《傅氏族譜》記載:傅氏於明永樂年間(1403-1424年),由雲南烏撒衛遷來建村於埠頂,名為埠上。1945年冠姓叫“傅家埠”。  經濟狀況  2000年設立工業集聚區,占地400餘畝,已引進國內外企業約17家。2003年底,村中個體私營企業已發展為10餘家,飲食服務業57家,手工業加工6家,醫藥行業6家,運輸業5家,大小車入戶30餘輛。2004年,全村經濟總收入10182萬元,村級可支配財力609萬元,人均收入4961元。村居建設  村於2000年開始規劃的居民小區現已完成:建起二層樓27幢,六層樓6幢,建築面積15480平方米,共有204戶村民喜遷新居。

社會事業

1987年至1989年,村投資120萬多元,修築硬化了村內主要街道和三條連村路,徹底改變了“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坑坑窪窪行路難的歷史。1965年,村建起廣播室。1995年,村投資56萬元,建起了傅家埠國小現代化教學樓,使學生有了良好的學習環境。村兒童入學率已達100%。1998年,村投資15萬元組建起農民樂隊,2002年擴建成藝術團。藝術團自編自演節目曾獲市、區一等獎。村內建立了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衛生室,醫療條件便利。從2001年開始,為60歲以上的老年人每月發放生活補助金60元。根據城陽區和惜福鎮街道關於社會養老保險實行統籌的檔案精神,全村2236人辦理了投保手續,參保率占81.6%,共投入保險金額4444734元。2004年全村有1553人辦理新型農村基本養老保險,參保率65%;參加農村新型合作醫療保險3673人,參保率100%。

特色欄目

該村以林果為主,先後從泰安農學院和青島農科所引進蘋果、葡萄等新品種,成為水果之鄉。鼎盛時期,果樹種植面積達2050畝,占全村土地總面積的98%。蘋果、桃、杏、葡萄等新品種多到十幾種。同時,培育和推廣了不少果樹管理新技術,如桃、杏的人工傳粉,提高結果率,果樹產量成倍增長,帶動了惜福鎮地域果農共同創產增收。1975-1980年果品年出口量達120萬餘斤,在港、澳市場深受歡迎。1972年8月,高棉西哈努克親王來我國友好訪問,到青島時曾來該村品嘗了蘋果。
傅家埠村果樹試驗室於1958年11月成立,1972年擴建為試驗室、果樹技術隊、農業技術隊、林業技術隊。1975年建立了農業氣象哨。1986年成立了果樹技術學校,1998年改試驗室為果樹研究室,是全市第一個村級果樹實驗室。
傅家埠村人文景觀與自然景觀交相輝映,歷代名勝古蹟有“半阡子”遺址、“毗蘆庵”、“通真宮”為最。
“半阡子”遺址 位於村北,傳說此處古代曾有過五百戶人家的村落(一千戶稱“千戶”,五百戶則是“半千”),故名“半千子”,後墾為農田。遺址東西約長300米,南北約寬200米。1958年初發現該址有石錛、石斧、石銼、殘石盤、雙面石刀、石棒等石器,還出土陶器殘片。1982年省市文物部門專家考察此址據今有6000年歷史,屬龍山文化。1984年被原嶗山縣人民政府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毗蘆庵 原址在尖頂山以西,坐北面南而建,祀佛爺。正殿五間,兩側廂房各三間,殿內正中設大佛像,高達2米有餘,為獨木雕;兩旁小佛像皆木雕,塗金色。院內植牡丹、丁香、海棠、玉蘭等,香溢院外。前院建僧人住所、廚房及客廳。占地面積200餘畝,盛期有僧百餘人。院內近東廂房處有碑誌,皆毀於1966年文革時期。
通真宮 位於傅家埠村南,是歷來負有盛名的嶗山“九宮八觀七十二庵”廟宇之一,迄今已有1800年的歷史。建於漢代,祀東漢不其縣令童恢,初稱“童公祠”。元皇慶二年(1313年),改道教廟宇,改稱“通真宮”。元延佑年間(1314-1320年)重修。

地圖信息

地址:青島市城陽區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