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偽文明的抱怨》中,作者用不少的篇幅對城市“城中村”改造、農村新型城鎮化進行了文化關照,在思考中流露出他的一絲擔憂:在“城市化”異化為房地產化的過程中,林立的新建築強悍地埋葬老房子關於這座城市的記憶,蒸發為遷徙別處者的鄉愁。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偽文明的抱怨
- 書名:偽文明的抱怨
- 出版社:河南文藝出版社
- 頁數:276頁
- 開本:20
- 作者:海碧
- 出版日期:2013年5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780765788X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序言,
內容簡介
《偽文明的抱怨》由河南文藝出版社出版。
圖書目錄
對陽光沒有要求的心靈震盪(自序)
不必在秋天的風裡找尋春天的飄落——有關焦慮的斷想
王澍獲獎的聯想
那六十四朵怒放的傷花
“精英生活”的陷阱
民間書寫的“長恨歌”——讀野夫《塵世·輓歌》斷想
“求政府不如求自己”行嗎?
偽文明的抱怨
我們都是農民工的後裔
風車下的堂吉訶德?
“說大人則藐之……”
放逐心性,生活就不那么寡淡無味
行善,不必站在道德制高點上玩“傑出”
莫讓書寫的快樂踱葬禮的步子
那菸蒂灼痛了我的公民意識
生活的重建
新退休·主義
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
虛假的鑽石
“租界地”外扯閒篇
走筆德國與北歐
漢堡·沉澱的思緒
詩為靈·七湖之城的囈語
柏林·牆頭探出的“紅杏”
奧斯陸·生命之於白晝的交替
斯德哥爾摩·黑白的憂傷
哥本哈根·心靈的凱旋
印象蒙特卡羅·巴黎
滄浪亭餘墨——中國文化脈絡的歷史圖景
在秋天的西溪濕地里
平遙,溫暖著一段歷史的記憶
上海印象
夢中的街道
點墨“自在之旅”
有關城市記憶的鄉愁
所以我說,故鄉……
駛往文明部落的隨想
感受宋陵
嵩陽書院感懷
車馬坑斷想
回眸盧舍那
夜宿少林寺
“古都”後的追問
帶淚的角落
台北淘書
對一位台商老人的思念
世紀末的文化浮躁
開啟心智的導航
月光下的獨語
《感悟婚姻》的人生感悟
誰給文學戴了綠帽子
咀嚼:讀書與行走
中年的下午茶
書店·年味
到高處去,看陽光的燃燒——關於藝術創新與維護傳統的囈語
祈禱生命的耳語
枯葉飄落時候,所有的懷念都無濟於事
分花拂枝夢微吟
追思飄若遠行客
如鐵的生命
秋柳鵝黃時
生命單行線
不必在秋天的風裡找尋春天的飄落——有關焦慮的斷想
王澍獲獎的聯想
那六十四朵怒放的傷花
“精英生活”的陷阱
民間書寫的“長恨歌”——讀野夫《塵世·輓歌》斷想
“求政府不如求自己”行嗎?
偽文明的抱怨
我們都是農民工的後裔
風車下的堂吉訶德?
“說大人則藐之……”
放逐心性,生活就不那么寡淡無味
行善,不必站在道德制高點上玩“傑出”
莫讓書寫的快樂踱葬禮的步子
那菸蒂灼痛了我的公民意識
生活的重建
新退休·主義
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
虛假的鑽石
“租界地”外扯閒篇
走筆德國與北歐
漢堡·沉澱的思緒
詩為靈·七湖之城的囈語
柏林·牆頭探出的“紅杏”
奧斯陸·生命之於白晝的交替
斯德哥爾摩·黑白的憂傷
哥本哈根·心靈的凱旋
印象蒙特卡羅·巴黎
滄浪亭餘墨——中國文化脈絡的歷史圖景
在秋天的西溪濕地里
平遙,溫暖著一段歷史的記憶
上海印象
夢中的街道
點墨“自在之旅”
有關城市記憶的鄉愁
所以我說,故鄉……
駛往文明部落的隨想
感受宋陵
嵩陽書院感懷
車馬坑斷想
回眸盧舍那
夜宿少林寺
“古都”後的追問
帶淚的角落
台北淘書
對一位台商老人的思念
世紀末的文化浮躁
開啟心智的導航
月光下的獨語
《感悟婚姻》的人生感悟
誰給文學戴了綠帽子
咀嚼:讀書與行走
中年的下午茶
書店·年味
到高處去,看陽光的燃燒——關於藝術創新與維護傳統的囈語
祈禱生命的耳語
枯葉飄落時候,所有的懷念都無濟於事
分花拂枝夢微吟
追思飄若遠行客
如鐵的生命
秋柳鵝黃時
生命單行線
序言
對陽光沒有要求的心靈震盪(自序)
我喜歡看四季的流轉,每個季節都有代表它的植物伴隨著我們——哪怕是秋葉飄零後接踵而至的冬天,無論白楊、銀杏、黑槐、彎柳的樹幹多么乾枯、光禿,那種蕭瑟的冬天的感覺,正是它獨有的對陽光沒有任何要求的感覺。在這樣的感覺里,偶爾,也會讓我不經意地發現某一處生機:一片尚保持著綠意不肯冬眠的衰草,一株還在泛青不願服老的柳枝,一朵頂著寒風孕育新花的嫩蕾……都會情不自禁地喚起我對生命的珍愛,愜意地改變我的心境。所以,季節變換的不同景致帶給我的感悟,使我在詞語之間穿行時,就像揣著面對心儀靚女掏心傾訴的懷想,寫著寫著,心就被文字泡大、浸野了——有了把更多人當成我文字的心儀者的企圖。只是我的書寫得很慢,慢得就像大象用長鼻子卷握著鵝毛筆畫鬼符,應不及心裡想出的句子一樣,常常遊蕩在發獃的空白里。
對漢字書寫有種痴迷而又有遙遠鄉愁的我知道,我的這些帶著耕文種字的小農意識的塗鴉既不是學術,也不關乎理論的文字敘述,連一個在大歷史中氣若遊絲的細節都算不上。充其量是寂寞無人見的一滴草尖露珠,小徑風霜中盲點處的一粒微塵,像草木一樣見證四季最具“芸芸眾生”意義的無名氏,對著面目越來越模糊的魔幻現實主義社會的宣洩吐槽也說不定。期許著孤獨寂寞地活在真善美匱乏的當下,即便有限仍舊能夠藉助於漢字尋找努力避開的方向,躲過崩潰而又合乎德行的存在感。至少也要能夠在自己的生命底色和記憶褶皺里,給出每一根頭髮變白的理由,以及每一道皺紋來之不易的歲月交換。唯其如此,所以如若沒有這些連細節都算不上的露珠,這些微塵,這些無名氏,歷史便無從說起它的大命運了。
在通過書本和民國文人背影隔著年代的交往中,胡適先生“一點一滴努力,滿倉滿谷收成”的話,雖不再像少年課本上“鐵杵磨成針”的寓言一樣為我勵志,卻助我加深理解了對於真誠做事的人來說,初春播下的種子如果要到金秋才能收穫果實,就不必守著它剛剛長出的幼苗做偽文明的抱怨。因為被改變的不在眼前,而是將來。早在中學時代,我也常常在精緻的筆記本上抄寫名人大家的格言警句,為自己懵懵懂懂的躊躇滿志撐腰打氣。甚至以為,在那些動人詞語蠱惑下並不自由的虛幻意志,可以為自己今後的行為把握方向……隨著不斷遞增的閱讀和對成人社會複雜多變的旁觀,甚或置身其中卻浮游不能自已的體悟,漸次發現高遠的理想和大尺寸政治人物戲謔下的現實之間,是畫不出因果關係等號的。有些事,雖非戰事那么緊張,但也跟國家興亡有那么一搭。不是嗎?在社會轉型的掌子面上,目力所及之處都不難看到金錢碰撞的利益傾軋下,賓士、悍馬里富豪、靚女的人肉摩擦,“官二代”“富二代”們催情般手足無處可放的躁狂,就像舊時代的歌舞伎,雖有琴棋書畫無所不能的光鮮侍弄,絲毫掩不住紅紗帳里沖天的欲望一樣。甚至坐在七十年後的電影院裡,看七十年前餓死三百萬人的《一九四二》,面對被拉長歷史身影的災荒史、心靈史的虐心回顧,竟然能不時聽得到遺忘者的後代們在觀眾席里嘻哈的笑來。那笑比拒絕遺忘的電影更讓坐到最後一個離場的我,感到虐心的痛顫。在我看來,這等如惡少般無視道德後果的“嘻哈”,蓋緣於把善的缺失作為惡行的理由。它不只關乎禮貌,更關乎應有的教養。可見,作為一個對社會痛感源很敏感且常被焦慮所困的我,在睡不著又不肯裝睡的青春帶著軟綿綿發酵的信仰遠離而去後,抱著夢想癟了氣的中年慵懶,置身於啟蒙公民社會的倡導者與行動者之間的縫隙,打量這個不可抗拒的龐大社會的時候,痛苦地發現我早已深陷既不能和社會一體去打拚把握不住的未來,又難以抽身而出的窘況之中——如此嚴重的分裂感令我不得不把由人類學解決不了的問題,轉交給神學——藉助於宗教讓欲望增長的速度慢下來,不必追著財富奔跑;或者讓欲望的實現方式發生轉變,向著內心的寧靜和與周遭和諧相處的方向出發。也許這樣,才有可能從無邊生活的紛繁枝節里,蒸發出甘甜清澈的潤心之水,超乎尋常地熱愛平凡的萬家燈火,而不會再幼稚地為煮一個夢想的雞蛋,燒了居家棲身的房子;或者成為對這個物質極大豐富而精神不斷萎縮的社會失去痛感的橡皮人。不甘心被媒體鼓譟的荒謬困局所囚禁,並奢望以自己的聲音參與到日益多元的社會空間,如農民種地一樣,筆耕勤奮,向所置身的社會不被錯過地上繳一點道德公糧。再則,這個朝著理想中的未來飛旋般不可逆轉地日新月異變化的時代,已經快得讓人來不及感受和應對,好像人人都腳蹬紅舞鞋,不由自主地被匆匆腳步拖拽著慢不下來。感受和品讀生活的景致過程似乎都被抽離了,形而上的精神一面不是被物質碾軋成了碎片,就是被形而下的現實塗鴉得越來越沒有靈性。我深信,沒有誰願意被這樣倉促地裹挾著進入自己人生的下一個十年,一如無根的浮萍,從河流的這一段漂往那一段。我以為,只要肯在發現世界、創造生活的旅程中耐心放慢腳步,以自己的方式面對不同時節的驛站和視窗景致,順遂源自內心的好奇聯想,即便那些異質的聲音、顏色和思想的捕捉,不過是庸常生活的小點綴,其光即便如螢火燭照般微弱,也一樣能夠於暴發戶粗俗不堪、金光閃閃的幻覺復興中,朦朧出一派詩意來。也許,它不能夠照亮大地,但是,它足以照亮心靈。
本書收錄了我跨度十年,從內省的視角,心懷“軟弱得自己看不起自己的軟弱但還是軟弱著,虛偽得自己看不起自己的虛偽卻還是有些話不能講”(史鐵生《病隙碎筆》語)的不安,面對在城市化狂潮湧卷中,因缺少文化呼應和心理準備,而迷幻在喪失了懷疑能力的乏味幸福中,幾乎都成了連打哈欠的高僧或哲學家似的,就差伸著脖子等艷遇了的國人,把自己或理性思辨的筆談、或觀景望物的聯想、或文化感知的鄉愁、或道德提醒的批判,或如蟲子掉進米缸快樂地唱著倦怠的歌,在鍵盤上拉拉雜雜敲出這些既不比唐代達人,也非同魏晉名士的閒筆篇什。我做不到世事洞明地心照不宣,也不會人情練達地隱忍不發。只寄望於在雖持有悲觀但更持有審慎地與其擺脫歷史重負、不如共同承擔命運的自覺中,把沒有大智慧但求小聰明的漢字表達,為淺足踏過的浮皮軟地,聊發不可忽略不計的輕微嘆息;為輕沙迷眼的世間瑣屑之事,催生並非無人愛聽的碎語;為閒適閒情閒散閒淡以至閒闊的生活,弄出些在常人眼裡細小無用或無關緊要,與我的意識潛流卻常常會觸堵在大腦的溝回里、不經思想的激盪便難疏通暢流的煞有介事來。當然,我承認,我種下的這些力爭不在已經形成的“行話”體系里說話的漢字,既沒有《青年文摘》句式的知音體勵志,也沒有獵狗在迷霧中驚恐的狂吠,更沒有破解斯芬克斯之謎的智慧和勇氣,甚至還欠缺那么一點悲劇英雄的失敗者俄狄浦斯不屈命運、勇於抗爭的精神閃光和人格偉大。哪怕是有幾分自毀雙目般逃離現實的自我放逐,也寄望它能夠以質疑確認信仰,而不是那種聲音空空的木魚,被誰搶劫了理想似的,聽不到真誠的迴蕩。
是為序。
我喜歡看四季的流轉,每個季節都有代表它的植物伴隨著我們——哪怕是秋葉飄零後接踵而至的冬天,無論白楊、銀杏、黑槐、彎柳的樹幹多么乾枯、光禿,那種蕭瑟的冬天的感覺,正是它獨有的對陽光沒有任何要求的感覺。在這樣的感覺里,偶爾,也會讓我不經意地發現某一處生機:一片尚保持著綠意不肯冬眠的衰草,一株還在泛青不願服老的柳枝,一朵頂著寒風孕育新花的嫩蕾……都會情不自禁地喚起我對生命的珍愛,愜意地改變我的心境。所以,季節變換的不同景致帶給我的感悟,使我在詞語之間穿行時,就像揣著面對心儀靚女掏心傾訴的懷想,寫著寫著,心就被文字泡大、浸野了——有了把更多人當成我文字的心儀者的企圖。只是我的書寫得很慢,慢得就像大象用長鼻子卷握著鵝毛筆畫鬼符,應不及心裡想出的句子一樣,常常遊蕩在發獃的空白里。
對漢字書寫有種痴迷而又有遙遠鄉愁的我知道,我的這些帶著耕文種字的小農意識的塗鴉既不是學術,也不關乎理論的文字敘述,連一個在大歷史中氣若遊絲的細節都算不上。充其量是寂寞無人見的一滴草尖露珠,小徑風霜中盲點處的一粒微塵,像草木一樣見證四季最具“芸芸眾生”意義的無名氏,對著面目越來越模糊的魔幻現實主義社會的宣洩吐槽也說不定。期許著孤獨寂寞地活在真善美匱乏的當下,即便有限仍舊能夠藉助於漢字尋找努力避開的方向,躲過崩潰而又合乎德行的存在感。至少也要能夠在自己的生命底色和記憶褶皺里,給出每一根頭髮變白的理由,以及每一道皺紋來之不易的歲月交換。唯其如此,所以如若沒有這些連細節都算不上的露珠,這些微塵,這些無名氏,歷史便無從說起它的大命運了。
在通過書本和民國文人背影隔著年代的交往中,胡適先生“一點一滴努力,滿倉滿谷收成”的話,雖不再像少年課本上“鐵杵磨成針”的寓言一樣為我勵志,卻助我加深理解了對於真誠做事的人來說,初春播下的種子如果要到金秋才能收穫果實,就不必守著它剛剛長出的幼苗做偽文明的抱怨。因為被改變的不在眼前,而是將來。早在中學時代,我也常常在精緻的筆記本上抄寫名人大家的格言警句,為自己懵懵懂懂的躊躇滿志撐腰打氣。甚至以為,在那些動人詞語蠱惑下並不自由的虛幻意志,可以為自己今後的行為把握方向……隨著不斷遞增的閱讀和對成人社會複雜多變的旁觀,甚或置身其中卻浮游不能自已的體悟,漸次發現高遠的理想和大尺寸政治人物戲謔下的現實之間,是畫不出因果關係等號的。有些事,雖非戰事那么緊張,但也跟國家興亡有那么一搭。不是嗎?在社會轉型的掌子面上,目力所及之處都不難看到金錢碰撞的利益傾軋下,賓士、悍馬里富豪、靚女的人肉摩擦,“官二代”“富二代”們催情般手足無處可放的躁狂,就像舊時代的歌舞伎,雖有琴棋書畫無所不能的光鮮侍弄,絲毫掩不住紅紗帳里沖天的欲望一樣。甚至坐在七十年後的電影院裡,看七十年前餓死三百萬人的《一九四二》,面對被拉長歷史身影的災荒史、心靈史的虐心回顧,竟然能不時聽得到遺忘者的後代們在觀眾席里嘻哈的笑來。那笑比拒絕遺忘的電影更讓坐到最後一個離場的我,感到虐心的痛顫。在我看來,這等如惡少般無視道德後果的“嘻哈”,蓋緣於把善的缺失作為惡行的理由。它不只關乎禮貌,更關乎應有的教養。可見,作為一個對社會痛感源很敏感且常被焦慮所困的我,在睡不著又不肯裝睡的青春帶著軟綿綿發酵的信仰遠離而去後,抱著夢想癟了氣的中年慵懶,置身於啟蒙公民社會的倡導者與行動者之間的縫隙,打量這個不可抗拒的龐大社會的時候,痛苦地發現我早已深陷既不能和社會一體去打拚把握不住的未來,又難以抽身而出的窘況之中——如此嚴重的分裂感令我不得不把由人類學解決不了的問題,轉交給神學——藉助於宗教讓欲望增長的速度慢下來,不必追著財富奔跑;或者讓欲望的實現方式發生轉變,向著內心的寧靜和與周遭和諧相處的方向出發。也許這樣,才有可能從無邊生活的紛繁枝節里,蒸發出甘甜清澈的潤心之水,超乎尋常地熱愛平凡的萬家燈火,而不會再幼稚地為煮一個夢想的雞蛋,燒了居家棲身的房子;或者成為對這個物質極大豐富而精神不斷萎縮的社會失去痛感的橡皮人。不甘心被媒體鼓譟的荒謬困局所囚禁,並奢望以自己的聲音參與到日益多元的社會空間,如農民種地一樣,筆耕勤奮,向所置身的社會不被錯過地上繳一點道德公糧。再則,這個朝著理想中的未來飛旋般不可逆轉地日新月異變化的時代,已經快得讓人來不及感受和應對,好像人人都腳蹬紅舞鞋,不由自主地被匆匆腳步拖拽著慢不下來。感受和品讀生活的景致過程似乎都被抽離了,形而上的精神一面不是被物質碾軋成了碎片,就是被形而下的現實塗鴉得越來越沒有靈性。我深信,沒有誰願意被這樣倉促地裹挾著進入自己人生的下一個十年,一如無根的浮萍,從河流的這一段漂往那一段。我以為,只要肯在發現世界、創造生活的旅程中耐心放慢腳步,以自己的方式面對不同時節的驛站和視窗景致,順遂源自內心的好奇聯想,即便那些異質的聲音、顏色和思想的捕捉,不過是庸常生活的小點綴,其光即便如螢火燭照般微弱,也一樣能夠於暴發戶粗俗不堪、金光閃閃的幻覺復興中,朦朧出一派詩意來。也許,它不能夠照亮大地,但是,它足以照亮心靈。
本書收錄了我跨度十年,從內省的視角,心懷“軟弱得自己看不起自己的軟弱但還是軟弱著,虛偽得自己看不起自己的虛偽卻還是有些話不能講”(史鐵生《病隙碎筆》語)的不安,面對在城市化狂潮湧卷中,因缺少文化呼應和心理準備,而迷幻在喪失了懷疑能力的乏味幸福中,幾乎都成了連打哈欠的高僧或哲學家似的,就差伸著脖子等艷遇了的國人,把自己或理性思辨的筆談、或觀景望物的聯想、或文化感知的鄉愁、或道德提醒的批判,或如蟲子掉進米缸快樂地唱著倦怠的歌,在鍵盤上拉拉雜雜敲出這些既不比唐代達人,也非同魏晉名士的閒筆篇什。我做不到世事洞明地心照不宣,也不會人情練達地隱忍不發。只寄望於在雖持有悲觀但更持有審慎地與其擺脫歷史重負、不如共同承擔命運的自覺中,把沒有大智慧但求小聰明的漢字表達,為淺足踏過的浮皮軟地,聊發不可忽略不計的輕微嘆息;為輕沙迷眼的世間瑣屑之事,催生並非無人愛聽的碎語;為閒適閒情閒散閒淡以至閒闊的生活,弄出些在常人眼裡細小無用或無關緊要,與我的意識潛流卻常常會觸堵在大腦的溝回里、不經思想的激盪便難疏通暢流的煞有介事來。當然,我承認,我種下的這些力爭不在已經形成的“行話”體系里說話的漢字,既沒有《青年文摘》句式的知音體勵志,也沒有獵狗在迷霧中驚恐的狂吠,更沒有破解斯芬克斯之謎的智慧和勇氣,甚至還欠缺那么一點悲劇英雄的失敗者俄狄浦斯不屈命運、勇於抗爭的精神閃光和人格偉大。哪怕是有幾分自毀雙目般逃離現實的自我放逐,也寄望它能夠以質疑確認信仰,而不是那種聲音空空的木魚,被誰搶劫了理想似的,聽不到真誠的迴蕩。
是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