偽教宗

亦稱“敵對教宗”或“對立教宗”。擁護某一教宗者加之於對立的另一教宗的稱呼。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偽教宗
  • 外文名:Anti-Popes
  • 別名:敵對教宗;對立教宗
教會史上兩個教宗對立的情況,出現多次,12世紀,德國皇帝腓特烈一世曾扶持教宗維克托四世對抗正統教宗亞歷山大三世。西方教會大分裂中的教宗對立是最激烈的。1378年,羅馬人強迫樞機主教團選舉義大利人烏爾班六世為教宗,4個月後,法國人把持的樞機主教團推翻前次選舉,另選法國人克雷芒七世為教宗。克雷芒七世把教廷設在阿維尼翁,而烏爾班六世拒不退位,在羅馬設立教廷。雙方都自稱正統教宗,互相指責對方是“偽教宗”,互相開除教籍。西歐各地方教區主教和修院院長出缺,雙方都派人接任。雙方都同時向歐洲各基督教國家徵收賦稅。阿維尼翁教宗還多次向羅馬教宗發動戰爭。雙方都努力爭取西歐各國的支持,西歐因此分裂為兩個陣營,分別支持各自的教宗。西方教會因此形成了40年的大分裂。
1409年的比薩公會議,將羅馬的格列高利十二世和阿維尼翁的本篤十三世同時廢黜,另選教宗亞歷山大五世,但前兩個教宗分別在一些國王的支持下,拒絕退位,形成三教宗鼎立的局面,歐洲教會更加分裂和混亂。1414年的康斯坦茨公會議,亞歷山大的繼任者約翰和本篤被廢黜,格列高利被迫引退,另選新教宗馬丁五世,結束了40年的西方教會大分裂,但教宗的權勢也就此一蹶不振。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