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ipope,英語單詞,主要用作名詞,作名詞時譯為“偽教皇;對立教皇;僭稱的羅馬教皇”。
基本介紹
- 外文名:antipope
- 詞性:名詞
- 英式發音:['æntɪpəʊp]
- 美式發音:['æntɪ,pop]
antipope,英語單詞,主要用作名詞,作名詞時譯為“偽教皇;對立教皇;僭稱的羅馬教皇”。
格列高利六世(Antipope Gregory VI,活動時期11世紀初) 義大利籍敵對教皇(1012年5月~12月在位)。自10世紀中葉至11世紀初,羅馬城特別是教廷主要受豪門克雷申家族控制。1045年,托斯特拉尼家族的教皇本尼迪克九世結束了他的三次教皇生涯中的第二次,將教皇位置讓給了向其行賄叔父約翰尼斯·格拉齊亞諾(又譯...
格列高利八世(Antipope Gregory VIII,?~約1137年) 法蘭西籍敵對教皇(1118~1121年在位)。原名莫里斯·布爾丁(Maurice Bourdin)。原教皇帕斯加爾二世不承認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有權任命神職人員,因此,當1116年皇帝亨利五世攻入義大利時,帕斯加爾只好逃往貝內文托,派遣布爾丁與亨利交涉。布爾丁背叛帕斯加爾,轉而...
本尼狄克十三世(Antipope Benedict XIII,約1328年~1423年) 西班牙籍,第29位敵對教皇(1394~1423年在位)。原名佩德羅·馬丁內斯·德·魯納(Pedro Martínez de Luna)。在天主教會大分裂期間,駐在普羅旺斯的阿維尼翁,與駐在羅馬的教皇對立。簡介 大分裂開始於1378年,當時日內瓦的羅貝爾當選為教皇,稱克雷芒七...
本尼狄克十四世(Antipope Benedict XIV,?~約1433年) 法蘭西籍敵對敵對教皇(1425~約1433年在位)。原名伯納德·加尼埃(Bernard Garnier)。1417年康斯坦茨會議廢黜教皇本尼狄克十三世,另選馬丁五世,阿維尼翁與羅馬兩處教皇對立局面宣告結束。本尼狄克十三世抗拒此項決定,直到1423年死去,並曾任命四名樞機主教。...
家族第一位發跡的人是阿方索·德·波吉亞(Alfonso de Borja,1378-1458),他是瓦倫西亞一位地主的兒子,他於列伊達學習並於之後在那教授法律,在他30多歲時被阿方索五世聘為私人秘書,阿方索·德·波吉亞曾於1429年協助對立教宗克萊門特八世(英語:Antipope Clement VIII)的退位,作為回報,他成為了瓦倫西亞大主教...
因此1378年以後在阿維尼翁的教皇都被稱為“對立教皇”(Antipope)。三皇歸一 天主教會大分裂真正起因並非教義、教規上的分歧,而是西歐各國封建統治者爭奪權力的反映。後來,在法王查理六世和巴黎大學的倡議下,兩處的樞機主教團於1409年在比薩舉行會議,將羅馬的格列高利十二世和阿維尼翁的本篤十三世同時廢黜,另選...
在天主教會大分裂時期,阿方索支持“對立教皇”本篤十三世(Antipope Benedict XIII),以及在1429年他又在背後推動“對立教皇”克萊門特八世( Antipope Clement VIII)歸順羅馬教皇教宗馬丁五世(Pope Martin V)。阿方索在成為樞機主教前,一直擔任萊里達大學(the University of Lleida)的法學教授並作為阿拉貢國王的...
皮埃蒙特(Piedmont)的安農齊亞塔騎士修道會(騎士團)(the Order of the Annunziata),基於其後期的形態,僅始於查爾斯三世,薩伏伊(Savoy)公爵,1518年,但此騎士修道會第一次為聖母作出貢獻則是在第一位薩伏伊公爵,阿瑪迪斯八世(Amadeus VIII)和偽教宗斐理斯五世(antipope Felix V)時期。 除此之外,在安農齊亞塔...
或許,正因為作者知道1084年在羅馬為亨利四世加冕的是對立教宗克萊門三世(Antipope Clement Ⅲ),而12世紀中後期的人們對格里高利七世、烏爾班二世等幾位教宗的評價不一,甚至在合法教宗的譜繫上也未能達成共識,因此在此處採取了隱匿的手法。通過這一段記載,可以看到《皇帝編年史》為掩蓋政教衝突的真相,刻意地在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