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原文
偶成
文章如土欲何之1,翹首東雲惹夢思2。
所恨芳林寥落甚3,春蘭秋菊不同時4。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文章如土:指革命文藝作品在白色恐怖下不能發表,不值錢。之:往、到。
東云:東方的雲,指日本。惹:牽惹,引起。
芳林:芳香的花木,比喻日本和中國進步的文化。
春蘭秋菊:《楚辭·禮魂》:“春蘭兮秋菊,長無絕兮終古。”意為春蘭、秋菊等香花連續開放,永遠不絕。李商隱《代魏宮私贈》:“知有宓妃無限意,春蘭秋菊可同時。”春蘭、秋菊都是香花。魯迅這裡的意思是說,青年革命作家被害早死,文藝園林寥落,香花不能相繼開放。
白話譯文
文章如同塵土,我還能做什麼呢?舉目遙望,又引起我無窮的思念。
我痛恨祖國的文藝園林一片寂寞荒涼,什麼時候啊,春蘭秋菊才能相繼開放。
創作背景
1932年1月28日,日本侵略軍進攻上海。駐上海的第十九路軍激於民族義憤,奮起抗擊日寇的進攻。但是,國民黨消極抗日派卻百般阻撓、破壞;對於中國人民風起雲湧的抗日熱潮,更進行鎮壓。
“一·二八”事變發生,魯迅因寓所受到炮火威脅,於1月30日避居內山書,2月6日又移居英租界內山書店支店,直到3月19日,才全家回寓。這首詩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於回寓後3月31日所寫,是贈給
沈松泉的。
作品鑑賞
整體賞析
這是一首緣事抒懷的詩作,實為中國二十世紀三十年代文壇激烈鬥爭實況的形象記錄。它生動地記錄了當時文壇百花凋殘、眾芳零落的荒蕪景象;真實地反映了國民黨摧殘革命文藝的黑暗現實;含蓄地表達了詩人以及一切革命的文藝工作者,不懼強權,決心同其戰鬥到底的堅定立場和鬥爭精神。從而,充分地體現了魯迅時時把個人的命運與國家、民族的命運,緊緊地連結在一起的愛國深情。
這首詩,是魯迅久積悲憤、憤涌而出的結果。因而,在無限悲憤之中蘊藏著吶喊的豪情,在凝鍊精短的字裡行間顯示出與其戰鬥的韌勁。詩意婉轉,而又義正詞嚴,比喻淺豁,卻又含而不露,用典質樸,但又朴而見雅。全詩層層遞進,不枝不蔓,前後呼應,結構嚴謹,具有很高的藝術性和極強的感染力,顯示了作者思想的高度與藝術的精度。首句直揭黑暗的現實、險惡的環境,為下面詩情的展開作了鋪墊。次句暗述朋友的規勸,一個“惹”字,既牽動了作者重返“舊遊之地”的“夢思”,又傾吐了作者“如處荊棘”的惡劣環境的憤慨。第三句中的一個“恨”字,寓托深刻,既含有作者對國民黨摧殘文壇罪行的無比憎恨,又含有作者對為革命而獻身的革命戰友的深情懷念。這一句,既以“芳林寥落”與首句的“文章如土”相呼應、相補充,又起引出末句的作用,以蘭、菊不同季節開放為喻,暗述自己“很難成行”的緣由,表達了作者誓與他們鬥爭到底的不屈意志與堅強決心。
名家點評
北京師範大學中文系教授
張紫晨:這首詩的特點,在於比喻。作者在四句中均用比喻來表現。“文章如土”是比喻,“翹首東雲”也是比喻,“芳林寥落”是比喻,“春蘭秋菊”也是比喻。各有其妙。
作者簡介
魯迅(1881~1936),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者。原名周樹人,字豫山、豫亭,後改名為豫才,浙江紹興人。1918年5月,首次以“魯迅”作筆名,發表了中國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
狂人日記》。他的著作以小說、雜文為主,代表作有:小說集《
吶喊》、《
彷徨》、《
故事新編》;散文集《朝花夕拾》;文學論著《
中國小說史略》;散文詩集《
野草》;雜文集《
墳》、《熱風集》、《華蓋集》等18部。
毛澤東主席評價他是偉大的無產階級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國文化革命的主將,也被稱為“民族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