側理紙

側理紙

側理紙,晉代名紙,因所用原料為“水苔”,故亦稱“苔紙”,又因紙上有紋理,故被命名為“側理紙”。它是晉代越人以水苔為原料製作而成的紙,又稱苔紙或台箋。因其紙面上紋路縱橫交錯,斜側錯落,故稱側理紙。再者水苔別稱陟厘,故有陟厘紙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側理紙
  • 別名:苔紙、台箋、陟厘紙
  • 年代:晉代
基本信息,歷史故事,

基本信息

據晉王嘉《拾遺記·晉時事》:“側理紙萬番,此南越所獻。後人言陟理,與側理相亂。南人以海苔為紙,其理縱橫斜側,因以為名。”
宋王洋《和陳長卿芭蕉詩》:“書生几上側理紙,巫女廟中尼峽神。”
側理紙側理紙
清陳康祺《燕下鄉脞錄》卷九:“趙谷林征君昱家藏側理紙,蓋南越人以海苔為之,質堅而膩,世不輕有。”亦有以橫紋紙為側理紙者。
《說郛》卷十二引宋趙希鵠《洞天清祿·古翰墨辨真》:“北紙用橫簾造紙,紋必橫,又其質松而厚,謂之側理紙。桓溫問王右軍求側理紙是也。南紙用豎簾,紋必豎。”又有以竹為製作此種紙之原料者。
清周亮工《與張宗緒》:“竹,而孫,而龍鐘,而斧,而漚,而粉澤,凡經三十五手而成側理,始可供印。”
據《世說》載:“王右軍在會稽時,桓溫求側理紙,王以庫中五十萬悉與之,人稱其不節。”
北宋黃庭堅《李君貺借示其祖西台學士草聖並書貼一編二軸,以詩還之》詩中載:“側理數輻冰不及,字型欹傾墨猶濕。”即讚揚在側厘紙上所寫的字跌宕起伏,紙墨具佳。
清乾隆皇帝曾作《詠側紙》詩以贊::海苔為紙傳拾遺,徒聞厥名未見之。何來映座光配慕,不脛而走系予思。囫圇無縫若無衣,縱橫細理織網思。即側理耶猶然疑,張華李墨試淬妃。羲獻父子書始宜,不然材可茂先追。何有我哉宛撫茲,萬番勿乃傷記私。兩幅已是珍瑰奇,藏一書一聊紀辭。”
現中國國家博物館收藏有乾隆年間仿造的側理紙,外觀呈深青色,紙質厚重,紙上簾紋呈現斜向,中無接縫,形為筒狀,又稱之為筒子紙

歷史故事

側理紙原名陟厘紙,一名水苔紙,據說是用海藻所造,為中國最古老的一種紙,年代至少也在唐朝以前,乾隆年間,揚州一個鹽商花重金弄來一批,進貢朝廷,而內庫僅存一張,是康熙年間所得,高宗取來與進貢之紙比對,完全相同,高興之餘還題了一首詩。這種側理紙在市面也有少量流傳,張子元花五兩銀子買了半張,決定用來造假。
造假畫要考慮的問題有三個:
第一,造誰的假,必得是名家,要不賣不出好價錢。
第二,不能造藝林習知、曾經多人評鑑過的作品,要不然會橫生枝節
第三,紙的年代以及臨仿者的路數與原作者是否相似,功夫是否到家。
高克恭別名房山,山西大同人,元初官至刑部尚書,善山水墨竹,他的這幅“春雲曉靄圖”原為高江村所藏,在其著作《江村銷夏錄》中有記載,此圖後來歸於蘇州王姓人家,曾交張子元重裱,而重裱時張子元又遵囑裁下了高江村的題簽,所以張子元決定造這一副。張子元找來一個造假畫的高手,名叫翟大坤,字雲屏,是個聾子,所以自號“無聞子”。他的山水極好,而且潤格不貴,張子元將那張側理紙一開為二,花十兩銀子請翟大坤臨了兩張春雲曉靄圖,又找了一個叫鄭寅橋的金石名家,花十兩銀子請他摹假款假印,最後張子元自己動手做舊。方法是將畫用清水浸透,貼在漆几上,幹了再浸再貼,一天二三十次,三個月後,用白芨煎水噴在畫上,這時墨痕已入肌里,墨色雖淡,卻仿佛仍可以看到當時的光潤,而又毫無疑問地歷時已久。然後將早已準備好的高江村的題簽嵌入畫幅上方,全綾控裱,至此大功告成。這兩幅假畫,一幅賣給了湖廣總督畢秋帆的弟弟畢澗飛,得銀八百兩,一幅賣給了江西巡撫陳淮,得銀五百兩,一共不過二十五兩銀子的本錢,卻得銀一千三百兩,雖說也是憑本事賺錢,但是如果沒有那張側理紙,又怎么可能當真畫賣出去? 可見側理紙歷史價值。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