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預測萬年曆/國學文化養生全書

健康預測萬年曆/國學文化養生全書

世界上任何事情的發生,都有其先兆,疾病也不例外。中醫學及中國養生學的綱領法則即是未病先知,未病先治,以防微杜漸,抓住疾病來臨前的微兆,將破壞身體健康的因素扼殺在搖籃中。 春夏秋冬、寒熱溫涼,對人類既有溫養作用,也有危害作用。養生貴在順天隨時,跟著萬年曆進行養生保健,還有比這更保險的嗎? 《健康預測萬年曆》是一位中醫專家20年研讀國學巨著《周易》的心得與感悟。 《健康預測萬年曆》作者石有林40年臨床診治、數十萬患者療效驗證分析,結合國學中的養生智慧,探索出《周易》中的健康密碼。

基本介紹

  • 書名:健康預測萬年曆/國學文化養生全書
  • 類型:家居
  • 出版日期:2013年5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品牌:北京京廣博圖書有限公司
  • 作者:石有林
  • 出版社:中醫古籍出版社
  • 頁數:275頁
  • 開本:16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文摘,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石有林主編的《健康預測萬年曆》從“健康養生之道”、“藥食營養”、“健康養生秘訣”多方面對《周易》一書所蘊涵的健康養生理論進行了重新梳理、調整、歸納,將其零散的健康養生觀點進行了系統化,使整書的脈絡較之原典更顯清晰,從而避免了讀者需要花費大量時間去閱讀《周易》原典,從中搜尋健康養生觀點的麻煩。
本書以《周易》理論為契機,將中華養生文化與《周易》的養生理論相結合,可以說是繼承與發揚結合最為密切最為完美的作品之一,它最為可貴之處是作者以最通俗的語言對這一深奧的思想進行了清晰化的解析。在保持《周易》養生理論原汁原味的同時使之讀來更符合現代人的口味。

作者簡介

石有林,男,1949年出生於河南湯陰,幼年從師一位老中醫,後在鄭州中醫學院學習。畢業後從事臨床工作三十餘年,創辦高血壓病防治研究所、中醫糖尿病防治研究所。多年研究周易與中醫學,現任中國菱里周易研究院易醫科科長。1997年參加在鄭州召開的國際周易與中醫學術研討會,會上發表了《用中醫八卦理論指導中藥臨床套用》一文,受到與會專家學者‘致好評,並獲論文獎。1999年參加在北京由中美兩國組織召開的“國際周易與中醫學學術研討會”,會上發表《周易納甲法在醫學卜的實用價值》,受到與會專家學者高度重視和好評,獲得了論文三等獎。2001年在中國綜合實用雜誌上發表了《中西醫結合治療高血壓病110例臨床觀察》,榮獲論文榮譽獎。2003年參加在北京召開的“世界糖尿病專業委員會學術討論會”,發表了《以中藥為主,中醫外用療法治療糖尿病》一文,受到國內外專家學者的欣賞。2003年參加在北京召開的全國高血壓及相關疾病學術研討會,會上發表了《以中藥鬼針草降血壓、降血脂、降血糖、調節血黏度的臨床效果觀察》,獲優秀論文獎。

圖書目錄

第一篇 《周易》和健康養生之道
一、預測疾病以養生
二、抗衰老以養生
1.現代科學界對衰老的解釋
2.《周易》對衰老的解釋
3.衰老是完全可以延緩的
4.保護陽氣以抗衰老
5.開發大腦以抗衰老
6.水與抗衰老
三、順天隨時以養生
1.四季變化與養生
2.春季養生
3.夏季養生
4.秋季養生
5.冬季養生
四、遵循五行以養生
1.五行與養生
2.“五型人”與養生
五、健康修心養生歌謠
養生謠
長壽食療歌
不氣歌
新編不氣歌
快樂歌
老人十養歌
長壽歌
百忍歌
健身養心歌
第二篇 簡明曆法知識
一、關於曆法
1.所謂曆法
2.陽曆
3.農曆
4.日、月、年
5.四季劃分
6.旬、晝夜、時辰和五更
二、天干地支
1.十天干與陰陽五行
2.十二地支與陰陽五行
三、《周易》中的天文現象
1.宇宙的形成
2.三恆四象二十八宿
3.朔望兩弦
4.太陽與太陰
5.日食和月食
第三篇 《周易》與食療養生
一、《周易》八卦和生命健康
1.乾卦的生命類象
2.坤卦的生命類象
3.震卦的生命類象
4.巽卦的生命類象
5.坎卦的生命類象
6.離卦的生命類象
7.艮卦的生命類象
8.兌卦的生命類象
二、《周易》與藥食學
1.《周易》與藥食原理
2.五氣互補與藥膳學
3.藥膳養生法
三、食療和食補
1.食療及其歷史發展
2.要順應盈虛訊息以藥食養生
3.“吃啥補啥”是真的嗎
4.常見病簡易食療法
四、欲療病先診病——周易簡易診病法
1.面部形色八卦診的臨床套用
2.身形八卦診在臨床上的套用
3.舌象八卦診在臨床上的套用
4.目形八卦診在臨床上的套用
5.手掌八卦診在臨床上的套用
6.脈形八卦診在臨床上的套用
附錄 1930——2030年的曆法樣表

文摘

形成時期(晉~唐)
魏晉以來,食療在一些醫藥著作中有充分反映。東晉著名醫家葛洪著有《肘後備急方》,載有很多食療方劑,如生梨汁治嗽;蜜水送炙鱉甲散催乳;小豆與白雞燉汁、青雄鴨煮汁治療水腫病;小豆汁治療腹水;用豆豉與酒治療腳氣病;等等。他還進一步指出“欲預防不必待時,便也酒煮豉服之”把食療套用到預防疾病方面。南北朝時期,陶弘景著有《本草經集注》,是我國藥物學發展史上的第二個里程碑,記載大量的藥用食物,諸如蟹、魚、豬、麥、棗、豆、海藻、昆布、苦瓜、蔥、姜等日常食物及較罕用的食物達百多種。並較深入地提出食物的禁忌和食品衛生。
唐代藥王孫思邈所著的《備急千金要方》標誌著食療學已經是一門獨立學問,成為獨立的學科。書中除集中敘述五臟喜惡宜忌,食物氣味、歸經以外,還著重論述食療在醫藥中的地位,指出其重要性。他提出:“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存生也……是故食能排邪而安臟腑,悅神爽志,以資血氣。若能用食平疴,釋情遣疾者,可謂良工。”提出能否正確套用食療藥膳治病作為衡量醫者技術水平的重要標準之一。並強調:“夫為醫者,當須先調曉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療不愈,然後命藥。”他把食療藥膳作為治病療疾的首選對策,可見他對食療的重視,把食療學提到相當高的地位。他還列述了可供藥用食物共146種,其中果實類29種、菜蔬類50種,穀米類27種,鳥獸類40種。詳述每種食物的性味、毒性、治療作用、歸經、宜忌、服法等。
唐代出現了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以食療命名的藥物學專著《食療本草》,作者孟詵。該書早逸,但其內容被後代有關著作所引用。書中藥用食物227種(包括動物、植物和礦物),對於藥的性味、產地、鑑別、調製都做了敘述。每種藥之下,列有該食物組成的方劑及其治療適應病症。書中還注意到食療藥膳藥具有地區性的差別。上述說明當時已經廣泛套用食療和藥膳治病以及調理身體健康。如孫思邈的羊肉黃芪湯是治療虛弱的食療要方。這些藥膳已成為我國民間常用食療方劑,在實際生活中被普遍套用。唐代另一重要著作《外台秘要》中也有許多食療藥膳方劑。書中關於食物禁忌敘述尤其詳細,對大多數病症下的治療都列出明確的禁忌,包括忌食生冷、油膩、葷腥、酒等。這些都是通過長期實踐所取得的寶貴經驗。除上述外,隋唐時還有一些食療專著,既有理論,又有實踐的食療藥膳專著,終於使食療藥膳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並為食療藥膳的全面發展打下更堅實的基礎。
全面發展時期(宋~清)
北宋王朝幾位統治者,對醫學的發展頗為重視,採取了一些積極的措施,如成立整理醫著的“校正醫書局”以及藥學機構“太平惠民和劑局”等。北宋官修的幾部大型方書中,食療學作為一門獨立專科,得到了足夠的重視。如《太平聖惠方》及《聖濟總錄》兩部書中,都專設“食治門”,即食療學的專篇,載方160首,大約用來治療28種疾病,包括中風、骨蒸癆、三消、霍亂、耳聾、五淋、脾胃虛弱、痢疾等。在藥膳方劑,以粥品最多(如豉粥、杏仁粥、黑豆粥、鯉魚粥、薏苡仁粥等),成為食治門中的主流。此外還有羹、餅、茶等劑型。《聖濟總錄》中有酒、餅、面、飲、散等不同形式,且製作方法也較詳細。
元代的飲膳太醫忽思慧著的《飲膳正要》,是我國最早的一部營養學專著,它超越了藥膳食療的舊概念,從營養的觀點出發,強調正常人加強飲食衛生,營養調攝以預防疾病。他在書中強調:“夫安樂之道,在乎保養……故善養性者,先飢而食,食勿令飽,先渴而飲,飲勿令過,食慾數而少,不欲頓而多。”在令書三卷內容中,首列“聚珍異饌”,作為正常人調攝,強身健體的滋補食品。他在中醫藥發展史上首先從養生預防的觀點出發,提出食物營養的要求。介紹了多種日常飲食的製作,包括湯類16種、粉類6種、面類8種、羹類4種、粥類4種。至於食療藥譜,治療各門類疾病的方劑也很多,如桃仁粥,桃仁三兩去皮尖和入煮粥,治療咳嗽胸滿喘急;黑牛髓煎,用黑牛髓半斤,生地黃汁半斤,白沙蜜半斤共熬為膏,治療腎弱、骨敗、瘦弱等,都是典型的藥膳。其他如香圓煎、枸杞茶、荔枝膏等都是簡便易行的食療方劑。末卷還把203種食品按米谷、獸、禽、魚、果、菜和料物7類,介紹其性味及療效。《飲膳正要》是中醫食療藥膳學發展史上的一個里程碑,它不僅標誌著中國食療藥膳的成熟和高度發展水平,同時它還有兩個突出的特點,一是主要反映北方地區的飲食習慣,比較符合北方居民的需要;二是民族特色十分突出,為了當時統治階級蒙古貴族的需要,書中收入很多民族食物,如果品中的八檐仁、必思答;料物有馬思嗒吉、哈昔泥、回回青等。它基本上反映了當時我國食療藥膳總的水平。此外,還有吳瑞的《日用本草》,婁居中的《食治通說》,鄭樵的《食鑒》等,都從不同側面論述了食療與藥膳,並提高到相當的高度來對待。
明清時期是中醫食療藥膳進入更加全面發展的階段,幾乎所有的本草著作都注意到中藥與食療學的密切關係。如明代偉大的醫藥學家李時珍的《本草綱目》,書中除數以百計的可供藥用食物外,還有相當多的食療藥膳方,其中卷三、四“百病主治藥”中,對一百幾十門病症的治療,提供了數百個藥膳食療方,諸如用酒煮食烏雞治風虛;用懷香、赤小豆、豆製品等十多種食物和豬脂為丸治療勞倦;各種米粥治脾胃症等都是典型藥膳。明代還有一些特殊的本草著作,如朱棣的《救荒本草》,書中所載雖大多非日常的蔬菜水果,但可供荒年救飢拯災之用,有很高的實用價值。這些都表明食療營養學發展到了一個嶄新階段。
對食療藥膳的製作,也有新的發展,如徐春甫《古今醫統》90卷中,載有各類飲食如茶、酒、醋、醬油、醬、菜蔬、肉、鮮果、酪酥、蜜餞等的製作法,多符合營養學的要求。明清時期對特殊疾病及年老者的食療藥膳尤為重視。其中較有名的高濂的《遵生八箋》,記載了適合老年人的飲食並極為詳盡,如粥類38種,湯類共32種。清代曹慈山的《老老恆言》尤其注意老年的套用藥膳防病養生,對老年人食粥論述最詳,提出“粥能益人,老年尤宜”,並將藥粥分為三品,上品“氣味輕清,香美適口”,中品“少遜”,下品“重濁”,主張:“老年有竟日食粥,不汁頓,飢即食,亦能體強健,亨大壽。”書中提出上品粥36種,如蓮米粥、芡實粥、杏仁粥、胡桃粥、枸杞葉粥等;中品粥27種,如茯苓粥、赤小豆粥、大棗粥、龍眼粥;下品粥37種,如地黃粥、羊肝粥等,都是後代常用老年滋補,健脾益腎及一般虛弱的常用藥粥品。
明代時期食療藥膳著作達30種以上,其中有的是重點論述本草的,如沈李龍《食物本草會纂》、盧和《食物本草》、寧原《食鑒本草》、李時珍《食物本草》等;還有從飲食調理、藥膳製作的觀點出發撰成的食譜營養學專著,其中較為著名的如賈銘《飲食須知》、宋公玉《飲食書》、袁牧《隨園食單》、王孟英的《隨息居飲食譜》等,有的至今在臨證中仍有較大的實用價值,是中醫寶貴遺產中的珍品。
此階段的食療學還有一個突出特點,就是提倡素食的思想得到進一步發展,受到重視。《黃帝內經》中載有“膏粱之變,足生大疔”,人們早已注意到偏嗜偏食,尤其是高脂的危害,過食油膩已經引起醫家們的注意和關注,因而明清時期強調素食的著作相應增多。如盧和的《食物本草》指出:“五穀乃天生養人之物”,“諸菜皆地產陰物,所以養陰,固宜食之……蔬有疏通之義焉,食之,則腸胃宜暢無壅滯之患。”這些思想不僅使食療學、營養學思想得到深化,也大大推進了養生學的發展。
綜上所述,中國食療藥膳學內容豐富,源遠流長。當今,套用現代科技發展藥膳學這門科學,更好地為中國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健康服務,在醫療保健事業上作出更大的貢獻。
P60-62

序言

《周易》是中國哲學、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相結合的巨著,是中國文化的先祖。它跟萬年曆又有什麼關係?《周易》也能養生嗎?《周易》和中醫有何淵源?為什麼最近有很多用《周易》預測疾病、診斷疾病,甚至立卦開方的說法,可信嗎?
要想揭開謎底,我們就要刨根問底。《周易》中有許多關於歷‘法的記錄和論述。當時的古人為了滿足生存的需要,就必須了解天地的變化,藉此來指導農業生產和日常生活。古人用《周易》指導生活與農事,從而形成了最初的曆法。萬年曆就是在《周易》的基礎上衍生而來。當時的曆法以八卦與五行相配合,將天干、地支納入《易經》八卦體系,並以此來計年、計月、計日。
經過幾千年的演繹,《周易》匯集成了一部包羅萬象的百科全書,從最初對農業生產的指導,發展到對生活方方面面的影響。它博大精深的內涵可解決您生活中各個方面的困難。
它是把人們日常生活需要盡羅其中,保健養生不可或缺的最基本的常識。《健康預測萬年曆》繼承了這種文化傳統,把相關的內容彙編成冊,以滿足社會和民眾的需要。
本書從“健康養生之道”、“藥食營養”、“健康養生秘訣”多方面對《周易》一書所蘊涵的健康養生理論進行了重新梳理、調整、歸納,將其零散的健康養生觀點進行了系統化,使整書的脈絡較之原典更顯清晰,從而避免了讀者需要花費大量時間去閱讀《周易》原典,從中搜尋健康養生觀點的麻煩。
本書以《周易》理論為契機,將中華養生文化與《周易》的養生理論相結合,可以說是繼承與發揚結合最為密切最為完美的作品之一,它最為可貴之處是作者以最通俗的語言對這一深奧的思想進行了清晰化的解析。在保持《周易》養生理論原汁原味的同時使之讀來更符合現代人的口味。
“與其花很多錢買真假難辨的養生保健品,真不如買本這樣的書”!本書不敢說有“包治百病,長生不老”的功效,但讀後並按著其中的道理去做,肯定對預病治病、延年益壽多有裨益。 石有林於2013年4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