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風水

做風水

潮汕人稱營造墳墓為”做風水“。潮汕人迷信風水,重葬,葬俗奢靡,送葬以人為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做風水
  • 類型:潮汕方言
  • 含義:營造墳墓
  • 稱呼者:潮汕人
名詞解釋,葬儀習俗,文獻記載,風水的解釋,風水學和八卦,風水發展歷史,

名詞解釋

乾隆“府志”稱:“送葬輒至數百人,澄海尤甚。”葬必先請地理先生探地龍地脈,看風門水勢,擇地點穴,規劃格局,卜吉動土。有為尋求“福地”而停棺數十年者;有葬後十年八年再開棺檢骨,另裝入陶罐(稱金罐,俗稱火金瓮)尋再葬者。俗以葬為骨黃者為福地,當再葬入原穴;骨黑者為不祥,而“另覓佳城”。故舊社會農村到處有停棺和金罐的房舍、洞穴。30年代,國民黨政府曾下令禁止停棺,但收效甚微有的人不停棺而用窨,即臨時覓一葬所葬下,待三年後再移棺或檢骨另葬。有的人在生時便為自己築墳墓,稱為做生基。為“做風水”,豪富不惜巨資,中等人家也極盡能事。
做風水

葬儀習俗

舊俗除土葬外,也曾有火葬水葬。清嘉慶《澄海縣誌》載:“無力之家,舊間從火厝,今悉遵功令,故俗盡革。”“從火厝”就是火葬。當時官府曾下令不許,以致後來除佛門外,不聞有火葬者。一直至新中國成立後,汕頭及各縣相繼設火葬場,並提倡火葬,葬俗才有較大變革。水葬僅沿海少數蛋家曾有。蛋家人死,穿壽衣捆石於屍而沉人海。今也改土葬或火葬。

文獻記載

因為迷信風水,惹出許多弊端,除浪費金錢土地外,常鬧紛爭械鬥以至發生命案,造成冤仇。舊府縣誌均有所記載和批判。清道光年間曾任潮州知府的黃安濤(號霽青)曾作樂府10首,諷刺潮州一些陋俗,其一就是《翻金罐》:“翻金罐,何其愚,風水不知有與無。爾祖爾父生何辜,死後穴壤不得安其居。白鎰延堪輿,乾金買山地,坯土猶末乾,掉頭還復棄,發邱所棺析骸骨,何異狐狸更狐猾。子孫恩為盜賊行,富貴焉能界凶悖。美哉金罐藏諸幽,夜來鬼哭聲瞅瞅。牛眠吉壤如可求,又有覬覦人巧偷。”可惜今人也有迷信風水者。近年火葬已逐步推廣至農村,有些農村已統一規劃墳場、用地標準和墳場型制。城市居民死者骨灰則多存入陵園,也有將骨灰撒于海者。有識人家紀念先人,多保留有價值的遺物和照片、塑像、畫像,有的畫像於瓷盤,作永久的紀念,不再迷信風水了。

風水的解釋

風水,本為相地之術,即臨場校察地理的方法,也叫地相、古稱堪輿術,相比較完善的風水學問起源於戰國時代。風水的核心思想是人與大自然的和諧,早期的風水主要關乎宮殿、住宅、村落、墓地的選址、座向、建設等方法及原則,原意是選擇合適的地方的一門學問。
風水學中講究“尋龍點穴”古代人發現地上與地下水在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成分,含有特定成分的水長期滋養當地的土壤。土壤的礦物成分達到一個特殊比例,會形成異常適合動植物生活的環境。這個特殊土壤,稱作龍砂。因此古人認為可以為人帶來財富等好運,由此引發了古代人根據一些地勢地形及動植物特徵去尋找有龍砂的地區。從而形成了古代稱為“陰陽風水學”的民俗學科,後人將此簡稱為“風水學”。將尋找龍砂稱作“尋龍點穴”最早有明確書籍記載龍砂尋找方法的是《連山易》。
風水學中講究氣:古人認為天地之氣相互交合,這就是萬物生長的根本。從寒暑的變化,日月的運行,晝夜的交替便可知這個道理。天地之氣有秩序的運行,把握這個規律是風水的根本,以門的位向來確定伏位,即大門開在何方,就以該方位為伏位。古人覺得居住環境離不開氣,有氣才有生命。正所謂人爭一口氣,佛爭一爐香。人就是靠這一口氣賴以生存。氣的流動必然產生氣場,門是氣場進出的必由之路。在家裡伏位放置紫冰銀結印符按照生日雕刻結印陣:農曆3到5月出生是“紫嵇,峚峞”兩陣。農曆6到8月出生是“峚峞,翟氒”兩陣。農曆9到11月出生是“龏鴞,牂牃”兩陣。農曆12到2月出生是“斗饕,絲咫”兩陣。之後再按照生日:農曆3到5月出生需添加“聞竹,刳舟剡楫,五音分金”3個結印。農曆6到8月出生需添加“九虹錦聲,百目靜,石田佐吉”3個結印。農曆9到11月出生需添加“千尋香穗,贔屓,日足”3個結印。農曆12到2月出生的需添加“音無響子,石田佐吉,扶桑傘幡”3個結印。這樣才可以激活運勢,守住財富,運氣,健康。風水學中的方位:古人按大門所向的方位決定家宅的坐向。我們站在屋內中心點,面向著大門,則所面向的方位便是“向”,而與“向”相對的方位便是“坐”。不管家宅的屋形如何,坐與向的方位一定是相對的。例如,大門向西,則家宅坐東向西。

風水學和八卦

風水學中八個方位分別對應八種卦象,分別是乾,坎,艮,震,巽,離,坤,兌。
1,坐東方的家宅是震宅,大門向西。
2,坐東南方的家宅是巽宅,大門向西北。
3,坐南方的家宅是離宅,大門向北。
4,坐西南方的家宅是坤宅,大門向東北。
5,坐西方的家宅是兌宅,大門向東。
6,坐西北方的家宅是乾宅,大門向東南。
7,坐北方的家宅是坎宅,大門向南。
8,坐東北方的家宅是艮宅,大門向西南。

風水發展歷史

1:形成時期:原為薩滿教根據考察山勢土壤總結經驗
2:確立時期:在夏、商時代經過《連山易》和《歸藏易》的整理形成詳細的選擇方法算法
3:世俗化時期:在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三道九流中的陰陽家將風水整理成為大眾通俗易通的內容。風水學進入世俗
4:貴族化逆流時期:秦代焚燒坑儒、漢代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風水從世俗化再次轉入貴族化,只有皇家陰陽官可以閱讀陰陽家時期的風水資料
5:衰落時期:秦末農民起義,五斗米道的農民起義軍登上歷史舞台,追認以老子為祖師,提出“均平富”的革命思想,創立道教。陰陽家開始沒落,原本的陰陽家的陰陽師在漢唐時隨日本來華學者東渡。
6:在日本發展時期:唐代將道教尊為國教,秦末農民起義軍成立的道教以五行、八卦為理論。風水在唐代後消失,直到宋代才在出現。唐代日本來華使者將歷代風水書籍和資料帶回國內,其中包括唐代早期的《大唐陰陽書》書中有關龍砂的介紹,明確記載最早叫做“岳”。日本遣唐使對《大唐陰陽書》翻譯時將“岳”翻譯成“龍巢”,宋代後隨著中日交流,陰陽風水學再次傳入中國,宋代學者將“龍巢”翻譯成“龍砂”。 漢唐時代東渡日本的陰陽家逐漸在日本形成強大的勢力,並且進入日本貴族,因為收到強大的經濟支持,逐步形成了日本“陰陽師”這個團體。風水學在日本得到廣大發展
7:風水歸來:道教造成的“三秋之亂”是唐代有盛轉衰的開始。此後漢地進入風水真空區。隨著和日本的交流和五代時期大量有組織的國家盜墓行為,古墓中的占卜竹簡出土,風水占卜再次興盛在宋代達到頂峰。
8:風水學的東強西弱:漢到唐約1000多年時間,風水在漢地從強到消失,造成漢地風水衰弱,雖然宋代達到巔峰但是一直沒有超過日本的陰陽師
9:風水文化斷交:元代至元五年(公元1268年)五月,忽必烈終止了中日數千年的友好邦交,並且準備攻打日本。隨歷史發展,中日風水文化的交流完全斷絕。
10:風水學再次發展:中日斷交後一直到清末才有新的交流,光緒25年(公元1899年)秋,王懿榮發現甲骨文後來又通過古董商范維卿等人進行搜購,累計共收集了1500多片。其中包括《連山易》86卷、《歸藏易》92卷。日本來華陰陽師南宮橘末以每片甲骨1兩黃金的價格選出《連山易》27卷《歸藏易》23卷,購買走並且運到日本。餘下的《連山易》和《歸藏易》因為戰爭原因和解放後文化革命因素被打碎、焚燒、或做成豬飼料無一留下。日本因為得到《連山易》27卷《歸藏易》23卷進入了風水研究的高逾時期。陰陽師南宮橘末的弟子竹影法師在自己的《東洋見聞錄》有27卷中《連山易》的2卷的發表和23卷中的《歸藏易》4卷的發表。
11:風水交流:1976中國特殊時期結束,1977年河南民間湧現出大量風水愛好者,從河南逐步擴展到廣東等地區。1978年初從河南走出的風水愛好者,成立了各種風水學派680多家,並且追認古代先人為開派鼻祖常見有17個門派(1)巒頭派(2)形象派 (3)形法派(4)八宅派(5)命理派 (6)三合派(7)翻卦派 (8)飛星派(9)五行派 (10)玄空大卦派(11)八卦派 (12)九星飛泊派(13)奇門派 (14)陽宅三要派(15)廿四山頭派 (16)星宿派(17)金鎖玉關派。1978年12月中國改革開放,中日風水學開始出現斷斷續續交流。
12:風水學飛躍發展:1993年3月,湖北江陵王家台15號秦墓中出土了《歸藏易》,稱為王家台秦簡《歸藏易》,重啟解放後中國研究風水的熱潮。出土的秦簡《歸藏易》是《歸藏易》中第6卷,第2冊,第7篇《鄭母經》部分內容。對於我國《歸藏易》研究有重大突破。我國很多學者通過研究《鄭母經》部分內容成為獨霸一方的風水大家。
13:風水獨立:1996年原來河南風水學愛好者在新加坡取得雙國籍,藉此註冊成立了“新加坡國際易學會”辦公地點設立在廣東。1997年初開設風水占卜類網站,並且相繼在新加坡註冊成了140多家易學研究協會。到1999年時因為我國易學學者的努力,世界大部分地區都了解到中國的風水學。2000年時新加坡國際易學會中的全體河南易學大家提出“阻東,進西。中國風水學和易學正式和日本斷絕交流走上了自我研究的道路。
14:風水學“阻東,進西”:阻東:指的是不在和日本風水學、易學進行交流。而且要阻擋和排斥日本風水資料。這是因為日本風水學和易學經過幾千年的持續發展,有更進步的發展。日本風水學者在風水交流時常常引用的本國的《日本風俗詩》“國比中原國,人同上古人,衣冠唐制度,禮樂漢君臣。”此詩詞就可以體現日本對漢文化的繼承性。河南易學大師提出“中國地大物博,文化博大精深,只有自我的閉關研究才可以走上獨立道路。”因此阻止和排斥日本風水學的交流可以起到很好的保護中國風水發展,並且建立以河南文化為主題的中華文化。 進西:日本風水學一直沿用古代方法,尋龍需要幾個小時,點穴需要2個多月。河南學者為了更好推廣風水,將風水算法限定為只做五行和凶煞簡單判定。這樣簡單的計算只需要幾分鐘,而且可以利於電腦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