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錐尾鸚鵡(偏南鸚哥)

南方錐尾鸚鵡

偏南鸚哥一般指本詞條

南方錐尾鸚鵡(學名:Enicognathus ferrugineus):是鳥綱、鸚鵡科典型的攀禽,體長為34-37厘米,體重160克。鳥體為暗綠色,所有的羽毛均有深色的滾邊;前額,鳥喙和眼睛之間、下腹部均帶有紅棕色的羽毛;主要飛行羽的覆羽和主要飛行羽為藍綠色;尾巴為紅棕色,尖端並帶有亮麗的綠色。鳥喙為黑色,虹膜為紅棕色。

主要棲息於森林地區、半開闊的鄉村地區和農耕區等地。以種子、堅果、水果、漿果、植物嫩芽、草根、球根類植物為主。通常成對活動,繁殖期聚小群,分布於阿根廷,智利,福克蘭群島,南喬治亞島和南桑威奇群島。

(概述圖參考來源:)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南方錐尾鸚鵡
  • 別稱偏南鸚哥南鸚哥,麥哲倫錐尾鸚鵡,澳錐尾鸚鵡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鳥綱
  • 鸚形目
  • 鸚鵡科
  • :錐尾鸚鵡族
  • :南方錐尾鸚鵡屬
  • :南方錐尾鸚鵡
  • 亞種:2亞種 
  • 命名者及年代:Muller, 1776
  • 英文名稱:Austral Parakeet
  • 保護級別:無危(LC) IUCN標準  
形態特徵,棲息環境,生活習性,分布範圍,繁殖方式,亞種分化,保護現狀,

形態特徵

南方錐尾鸚鵡有2個亞種,依照不同亞種體長為34到37厘米,體重160克。這種鸚鵡鳥體為暗綠色,所有的羽毛均有深色的滾邊;前額,鳥喙和眼睛之間、下腹部均帶有紅棕色的羽毛;主要飛行羽的覆羽和主要飛行羽為藍綠色;尾巴為紅棕色,尖端並帶有亮麗的綠色。眼睛外面的裸皮帶有點黑色,鳥喙為黑色,虹膜為紅棕色。幼鳥頭頂和下腹部的紅棕色羽毛比較深。
智利亞種比指名亞種體型略小,體長一般為34厘米,顏色稍深。也有一個較暗的頭,腹部斑紋往往隱入較暗的羽毛而消失。
鳥喙強勁有力,喙鉤曲,上頜具有可活動關節,喙基部具有臘膜。肌肉質舌厚。腳短,強大,對趾型,兩趾向前兩趾向後,適合抓握和攀援生活。

棲息環境

南方錐尾鸚鵡主要棲息於森林地區、灌木林、半開闊的鄉村地區和農耕區等地。在智利,阿根廷南部樹木繁茂的地區,並在麥哲倫海峽的島嶼。

生活習性

南方錐尾鸚鵡在繁殖季會組成10-100隻左右的群體,幾乎會花一整天的時間在樹上覓食,平常在枝葉間活動的時候,很難發現其蹤跡,因為身體的羽色提供了良好的掩蔽。它們具有季節性遷移的習性,遷移的時間地點完全視食物的充足與否決定。平常並不大怕生,可以在有限度的距離內接近,尤其是在覓食的時候;南方錐尾鸚鵡飛行的高度比較低,有時後僅僅離地數米而已,常常在飛行的時候伴隨吵雜的鳴叫。
主要以種子、堅果、水果、漿果、植物嫩芽、草根、球根類植物為主。有時候也會前往草地覓食野草的種子,或是前往玉米田和鼓類作物區覓食,會用自己尖長的嘴把草根挖開,覓食地下的球根或是種子和作物。

分布範圍

分布於阿根廷,智利,福克蘭群島(馬爾維納斯群島),南喬治亞島和南桑威奇群島。
白暨豚分布圖白暨豚分布圖

繁殖方式

南方錐尾鸚鵡在樹洞裡或在死樹的頂部築巢,常常選擇啄木鳥廢棄的洞穴。雌鳥每窩產4-8枚卵,孵化期是21-27天,智利亞種通常會產卵較少,一般是每窩2-6枚卵。幼鳥留巢時間在6-8周。

亞種分化

南方錐尾鸚鵡(2亞種)
中文名稱學 名命名者與年代
1
Enicognathus ferrugineus ferrugineus
Statius Muller, 1776
2
Enicognathus ferrugineus minor
Chapman, 1919
智利亞種分布於智利和阿根廷西南部,雖然通常發現更遠的北部也有。分布的更廣。產卵量也要小。

保護現狀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 2016年 ver 3.1——無危(LC)。
全球種群數量尚未確定,但該物種被描述為“相當普遍”(Stotz等人(1996)。
趨勢判斷:如果沒有任何下降或嚴重威脅的證據,則認為物種數量穩定。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