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倮馬點村
- 行政區類別:基層民眾自治組織
- 所屬地區:中國西南
- 面積:1.55平方公里
村情概況,農村經濟,基礎設施,自然資源,特色產業,人口衛生,文化教育,村務公開,
村情概況
本村有耕地331.56畝,其中人均耕地0.75畝;有林地925.7畝。該村屬純哈尼族村寨。全村轄1個村民小組,有農戶88戶,有鄉村人口452人,其中男性252人,女性200人。在校學生49人,其中小學生38人,中學生11人。其中農業人口452人,勞動力238人,其中從事第一產業人數180人。該村的主要產業為種植業和畜牧業,產品主要銷售往本縣。2006年主產業全村銷售總收入36萬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40%。2007年全村經濟總收入88.7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387元。農民收入主要以種植業、畜牧業為主。該村目前正在發展茶葉產業,該村屬純哈尼族村寨,民族風情濃郁,具有獨特的哈尼風俗和優美壯觀的哈尼梯田雲海等景觀。計畫大力發展養殖業、旅遊業。
農村經濟
該村有耕地總面積331.56畝(其中:田158.56畝,地173畝),人均耕地0.75畝,主要種植水稻、玉米等作物;擁有林地925.7畝,荒山荒地58畝,其他面積1016畝。該村的主要產業為種植業和畜牧業,產品主要銷售往本縣。2006年主產業全村銷售總收入36萬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40%。2007年農村經濟總收入88.7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34萬元,占總收入的38%;畜牧業收入36萬元,占總收入的40%(其中,年內出欄肉豬222頭,肉牛22頭,雞670隻);漁業收入2萬元,占總收入的2%;林業收入8萬元,占總收入的9%;第二、三產業收入8.7萬元,占總收入的11%。農民人均純收入1387元,農民收入以種植業、畜牧業等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5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53人(占勞動力的22%),均在省內務工。該村到2006年底,已簽訂農業承包契約84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331.56畝。定期開展村務公開,並成立了民主理財小組,主要以貼上公告、會議等方式公開。
基礎設施
該村截止2007年底,已實現通電、通路、通電視、通電話,目前還未安裝路燈。全村88戶均飲水困難或水質還未達標。全村通電,有26戶通有線電視,擁有電視機農戶38戶(分別占農戶總數的100%、29.89%和43.68%);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31戶,均為行動電話農戶(占總數的35.63%)。該村到鄉鎮道路為彈石路;進村道路為彈石路路面;村內主幹道均硬化;距離最近的車站0.5公里,距離最近的鄉集貿市場1公里。全村共擁有拖拉機2輛。全村建有沼氣池農戶12戶;耕地有效灌溉面積為158.56畝,有效灌溉率為47.82%。該村到2006年底,農戶住房以土木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12戶居住磚混結構住房;有18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58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該村小學生就讀到本村的倮馬點國小,中學生就讀到勝村中學。該村距離中學1公里。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鄉衛生院,距離村委會衛生所3.5公里,距離鄉衛生院1公里。該村建有簡單的村內生活排水溝渠設施,人畜混居的農戶49戶,占農戶總數的56.32%。
自然資源
全村有耕地總面積275.73畝(其中:田56.8畝,地217.93畝),人均耕地2.5畝,主要種植甘蔗等作物;擁有林地203畝,其中經濟林果地102畝,人均經濟林果地0.91畝,主要種植芒果等經濟林果;水面面積2.55畝,草地102畝;其他面積820畝。
特色產業
本村的主要產業為種植業,主要銷售往縣內。2009年種植業主產業全村銷售總收入26萬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31.6%。本村目前正在發展甘蔗特色產業,計畫大力發展甘蔗、蔬菜產業。
人口衛生
本村現有農戶24戶,鄉村人口共115人,其中男性55人,女性60人。其中農業人口112人,勞動力63人。本村以傣族為主,其中傣族113人,其他民族2人。
到2009年底,全村參加農村合作醫療108人,參合率92%;享受低保10人。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和鄉(鎮)衛生院,距離村委會衛生所1.5公里,距離鄉(鎮)衛生院7公里。本村建有公廁1個,建有2個垃圾集中堆放場地,建有村內生活排水溝渠設施。
文化教育
本村小學生就讀到曼蚌國小完小,中學生就讀到腰街中學。本村距離國小校2公里,距離中學7公里。目前本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11人,其中小學生8人,中學生3人。
村務公開
全村村務公開項目主要有財務收支。主要以貼上公告方式公開。
到2009年底,本村已簽定農業承包契約23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82畝。已建立了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制度。有固定資產1.4萬元,農村財務管理實行委託管理,定期開展村務公開,並成立了民主理財小組,主要以貼上公告方式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