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本書從倫理學的視角對思想政治教育內容體系進行“價值分析”或倫理透視。與其他從倫理學的角度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著作的不同之處在於,本書並沒有從知識論層面,對倫理學研究成果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運用進行具體分析,而是從方法論層面,利用倫理學作為一門學科的價值分析優勢,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體系作為一個整體進行研究,來探討其合價值性和合邏輯性,進而追求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的“合價值性”和“合規律性”
目錄信息
前 言/1
第一章 緒論/1
一 選題的緣起/2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視域的現狀/3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倫理視域的研究現狀/7
二 倫理視域的學理界定/13
(一)倫理視域的概念/13
(二)倫理視域的研究對象/14
(三)倫理視域的本質屬性/20
三 研究思路和方法/22
(一)研究思路/22
(二)研究方法/23
四 研究創新和意義/24
(一)研究創新/24
(二)研究意義/25
第二章 倫理視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理論源流/31
一 中國古代思想家從倫理視域闡述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想/31
(一)春秋戰國時期思想家的相關論述/32
(二)秦漢魏晉時期思想家的相關論述/37
(三)唐宋明清時期思想家的相關論述/39
二 西方思想家從倫理視域闡述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想/43
(一)古希臘時期思想家的相關論述/43
(二)西方近代思想家的相關論述/47
(三)西方現代思想家的相關論述/49
三 馬克思主義從倫理視域闡述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想/52
(一)馬克思主義思想政治教育倫理思想的脈絡/52
(二)馬克思主義思想政治教育倫理思想的主旨/54
(三)列寧對馬克思主義思想政治教育倫理思想的發展/57
四 中國共產黨人從倫理視域對思想政治教育的探討/59
(一)毛澤東思想政治教育倫理思想/59
(二)鄧小平思想政治教育倫理思想/62
(三)江澤民、胡錦濤思想政治教育倫理思想/65
第三章 倫理視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分析模式/68
一 模式構建的必要性/69
(一)模式構建是倫理視域下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突破和發展/69
(二)模式構建是實現大學生自由全面發展目標的需要/71
(三)模式構建是揭示思想政治教育倫理價值的需要/72
二 模式構建的理論基礎/74
(一)堅持馬克思主義思想政治教育倫理思想的指導/75
(二)汲取中國傳統思想政治教育倫理思想的精華/77
(三)借鑑西方國家思想政治教育倫理思想的成果/77
三 模式構建的原則/78
(一)目標性原則/78
(二)全面性原則/79
(三)操作性原則/80
四 模式的結構和運行機理/80
(一)模式的結構/80
(二)模式的運行機理/83
第四章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體系的現狀及倫理視域下的問題探析/86
一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體系的現狀/86
(一)體系的界定/86
(二)體系的現狀/89
二 倫理視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體系的問題探析/100
(一)教育目標/100
(二)教育主體/103
(三)教育客體/108
(四)教育內容/117
(五)教育方法/121
(六)教育評價/123
(七)教育環境/125
第五章 倫理視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體系的倫理關係、目標、主體、客體/133
一 倫理視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倫理關係/135
(一)倫理關係是體系構成的基礎/135
(二)倫理關係的表現形式/136
二 倫理視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145
(一)社會工具理性與人的價值理性的結合/145
(二)內蘊市場經濟倫理精神的合規律性與合道德性的統一/149
三 倫理視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體/153
(一)對主體的倫理關懷/154
(二)主體職業道德的養成/156
(三)彰顯主體的倫理道德服務功能/164
四 倫理視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客體/167
(一)個性發展的自我價值合理認同/167
(二)提升政治道德素質/172
(三)樹立正確的婚戀道德觀/176
(四)構建網路時代的自我倫理/181
第六章 倫理視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體系的內容、方法、評價、環境/184
一 倫理視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184
(一)堅持一元價值導向與多元價值取向的合理兼顧/185
(二)重視情感教育內容的滲透/189
(三)豐富教育內容,彰顯時代倫理精神/192
二 倫理視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208
(一)“交往式”教育方法/210
(二)“溝通式”教育方法/213
(三)“隱性式”教育方法/216
三 倫理視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評價/219
(一)評價主體的多元化傾向/221
(二)評價客體的價值關係表現/223
(三)評價的“合理性”的原則/224
四 倫理視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環境/226
(一)最佳化多元倫理文化交融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環境/228
(二)依據市場經濟倫理精神,最佳化思想政治教育環境/233
(三)規範網路倫理建設,最佳化思想政治教育網路環境/235
結 語/238
後 記/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