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維斗傳》是2014年清華大學出版社出版的書籍,作者是王奇。
基本介紹
- 書名:倪維斗傳
- 作者:倪維斗 口述 王奇 編著
- ISBN:9787302363705
- 定價:50元
- 出版時間:2014-5-16
- 裝幀:半精裝
總序,目錄,
總序
20 世紀是中華民族千載難逢的偉大時代。千百萬先烈前賢用鮮血和生命爭得了百年劇變、民族復興,推翻了帝制,肇始了共和,擊敗了外侮,建立了新中國,獨立於世界,贏得了尊嚴,不再受辱。改革開放,經濟騰飛,科教興國,生產力大發展,告別了饑寒,實現了小康。工業化雷鳴電掣,現代化指日可待。巨潮洪流,不容阻抑。
憶百年前之清末,從慈禧太后到滿朝文武開始感到科學技術的重要,辦“洋務”,派留學,改教育。但時機瞬逝,清廷被辛亥革命推翻。五四運動,民情激昂,籲求“德、賽”升堂,民主治國,科教興邦。接踵而來的是18 年內戰、8 年抗日和3 年解放戰爭。恃科學救國的青年學子,負笈留學或寒窗苦讀,多數未遇機會,辜負了碧血丹心。
1928 年6 月9 日,蔡元培主持建立了中國第一個國立科研機構——中央研究院,設理化實業研究所、地質研究所、社會科學研究所和觀象台4 個研究機構,標誌著國家建制科研機構的開始。20 年後,1948 年3 月26 日遴選出81 位院士(理工53 位,人文28 位),幾乎都是20 世紀初留學海外、卓有成就的科學家。
中國科技事業的大發展是在新中國成立以後。1949 年11 月1 日成立了中國科學院,郭沫若任院長。1950—1960 年有2500 多名留學海外的科學家、工程師回到祖國,成為大規模發展科技事業的第一批領導骨幹。國家按計畫向蘇聯、東歐各國派遣1.8 萬名各類科技人員留學,全都按期回國,成為建立科研和現代
中國工程院院士傳記
工業的骨幹力量。高等學校從新中國成立初期的200 所,增加到600 多所,年招生增至28 萬人。到21 世紀初,大學有2263 所,年招生600 多萬人,科技人力總資源量超過5000 萬人,具有大學本科以上學歷的科技人才達1600 萬人,已接近最已開發國家水平。
中國的現代科技事業比歐美落後了200 年,雖然在20 世紀有了巨大進步,但與已開發國家相比,還有較大差距。祖國的工業化、現代化建設,任重路遠,還需要有數代人的持續奮鬥才能完成。況且,世界在進步,科學無止境,社會無終態。欲把中國建設成科技強國,屹立於世界,必須接續培養造就數代以千萬計的優秀科學家和工程師,服膺接力,擔當使命,開拓創新,更立新功。
中國工程院決定組織出版《中國工程院院士傳記》系列叢書,以記錄他們對祖國和社會的豐功偉績,傳承他們治學為人的高尚品德、開拓創新的科學精神。他們是科技戰線的功臣、民族振興的脊樑。我們相信,這套傳記的出版,能為史書增添新章,成為史乘中寶貴的科學財富,俾後人傳承前賢篳路藍縷的創業勇氣、魄力和為國家、人民捨身奮鬥的奉獻精神。這就是中國前進的路。
1928 年6 月9 日,蔡元培主持建立了中國第一個國立科研機構——中央研究院,設理化實業研究所、地質研究所、社會科學研究所和觀象台4 個研究機構,標誌著國家建制科研機構的開始。20 年後,1948 年3 月26 日遴選出81 位院士(理工53 位,人文28 位),幾乎都是20 世紀初留學海外、卓有成就的科學家。
中國科技事業的大發展是在新中國成立以後。1949 年11 月1 日成立了中國科學院,郭沫若任院長。1950—1960 年有2500 多名留學海外的科學家、工程師回到祖國,成為大規模發展科技事業的第一批領導骨幹。國家按計畫向蘇聯、東歐各國派遣1.8 萬名各類科技人員留學,全都按期回國,成為建立科研和現代
中國工程院院士傳記
工業的骨幹力量。高等學校從新中國成立初期的200 所,增加到600 多所,年招生增至28 萬人。到21 世紀初,大學有2263 所,年招生600 多萬人,科技人力總資源量超過5000 萬人,具有大學本科以上學歷的科技人才達1600 萬人,已接近最已開發國家水平。
中國的現代科技事業比歐美落後了200 年,雖然在20 世紀有了巨大進步,但與已開發國家相比,還有較大差距。祖國的工業化、現代化建設,任重路遠,還需要有數代人的持續奮鬥才能完成。況且,世界在進步,科學無止境,社會無終態。欲把中國建設成科技強國,屹立於世界,必須接續培養造就數代以千萬計的優秀科學家和工程師,服膺接力,擔當使命,開拓創新,更立新功。
中國工程院決定組織出版《中國工程院院士傳記》系列叢書,以記錄他們對祖國和社會的豐功偉績,傳承他們治學為人的高尚品德、開拓創新的科學精神。他們是科技戰線的功臣、民族振興的脊樑。我們相信,這套傳記的出版,能為史書增添新章,成為史乘中寶貴的科學財富,俾後人傳承前賢篳路藍縷的創業勇氣、魄力和為國家、人民捨身奮鬥的奉獻精神。這就是中國前進的路。
目錄
導言 1
身世篇13
“千里”奔波15
商業世家22
求學探索24
跨海訪日26
“牛刀”初試29
擇機拆廠內遷30
運輸抗日32
重振旗鼓33
承盤義利33
義利遷京35
“五反”傾囊35
經受考驗37
留蘇篇41
身世篇13
“千里”奔波15
商業世家22
求學探索24
跨海訪日26
“牛刀”初試29
擇機拆廠內遷30
運輸抗日32
重振旗鼓33
承盤義利33
義利遷京35
“五反”傾囊35
經受考驗37
留蘇篇41
偶然遇44
“鮑曼”記憶45
“加工”記憶52
真摯情誼61
留蘇情結62
蘇聯專家66
歷練篇71
全民煉“鋼”73
“文革”印象73
鯉魚洲記74
“開門辦學”78
野營拉練79
唐山考驗79
專業篇81
問心無愧83
勝地慰藉84
成績斐然86
巨觀戰略88
“煤為基礎”91
風力資源91
持續戰略92
自然—和諧93
系統整合95
家庭篇97
婚姻—夫人99
岳父張任101
清華情結104
任重道遠107
感言篇109
告慰前輩111
團隊精神112
育人—做人117
桃李芬芳125
兩岸情緣129
堅持不懈132
附錄137
一、倪維斗大事年表138
二、倪維斗主要著述目錄139
三、倪維斗所從事的專業(燃氣輪機——動力機械及工程)發展簡史150
四、倪維斗親歷的一段特殊歷史的記憶181
五、倪維斗的重要學術視點197
六、倪維斗及其同行專家致國家領導人的建議240
七、倪維斗教育觀點拾零及其後生的記憶255
後記265
“鮑曼”記憶45
“加工”記憶52
真摯情誼61
留蘇情結62
蘇聯專家66
歷練篇71
全民煉“鋼”73
“文革”印象73
鯉魚洲記74
“開門辦學”78
野營拉練79
唐山考驗79
專業篇81
問心無愧83
勝地慰藉84
成績斐然86
巨觀戰略88
“煤為基礎”91
風力資源91
持續戰略92
自然—和諧93
系統整合95
家庭篇97
婚姻—夫人99
岳父張任101
清華情結104
任重道遠107
感言篇109
告慰前輩111
團隊精神112
育人—做人117
桃李芬芳125
兩岸情緣129
堅持不懈132
附錄137
一、倪維斗大事年表138
二、倪維斗主要著述目錄139
三、倪維斗所從事的專業(燃氣輪機——動力機械及工程)發展簡史150
四、倪維斗親歷的一段特殊歷史的記憶181
五、倪維斗的重要學術視點197
六、倪維斗及其同行專家致國家領導人的建議240
七、倪維斗教育觀點拾零及其後生的記憶255
後記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