倦夜(蘇軾詩作)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倦夜》是北宋文學家蘇軾創作的一首五言律詩。這是一首感寓詩。首聯是對長夜漫漫的怨恨,盼望天亮而小窗未明。頷聯由犬吠想到月下行人。更添孤寂之感。頸聯由行人轉想到自己的飄零生活,雖無政務之累,卻也鬢髮皆白,感慨不已。尾聯借絡緯虛織比喻自己政治上的絕望。全詩結構緊湊,聯想自然,描寫生動,含意深刻。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倦夜
  • 創作年代:北宋
  • 作品出處:《蘇東坡全集》
  • 文學體裁:五言律詩
  • 作者:蘇軾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文學賞析,名家評價,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倦夜
倦枕厭長夜,小窗終未明
孤村一犬吠,殘月幾人行
衰鬢久已白,旅懷空自清
荒園有絡緯,虛織竟何成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⑴倦枕:即對枕頭厭煩,就是失眠。
⑵未明:未見天亮。
⑶殘月:這裡當指天將明的月亮。
⑷衰鬢:人老而頭髮稀少。
⑸旅懷:客居情懷。清:清苦。
⑹絡緯:即蟋蟀,蟲名,又名莎雞,俗稱紡織娘。
⑺虛織:庾信《奉和賜曹美人》:“絡緯無機織。”孟郊《雜怨三首》:“暗蛩有虛織。”此暗用其意。

白話譯文

長夜厭煩,枕頭上都覺乏人,左顧右盼,小窗外總不見天明。耳邊傳來孤村的狗吠聲;殘月一下有幾人在行動?我雙鬢早白而衰老,旅途的情思空空胸中靜。眼前荒園中阡陌縱橫,蟋蟀聲聲叫個不停。它不斷虛聲好似紡績,空鳴叫哪能有功成?

創作背景

這首詩寫作者謫居儋耳(今海南島儋縣)對失意潦倒的生活無限感慨。這首詩寫於元符二年(1099),時蘇軾已六十四歲。據記載,蘇軾於紹聖四年丁丑(1097)被貶滴到昌化軍(屬今海南省),元符元年戊寅移至儋耳謫所。最初寄居在一所官屋中,後朝廷聽到這個訊息,便派人把他趕出來。於是他只好在儋州城南桄榔林下自己籌建一處住宅,名日桄榔庵。又據蘇轍欒城集》墓志銘云:“昌化非人所居,食飲不具,藥石無有。初僦官屋以庇風雨,有司猶謂不可,則買地築室,昌化士人畚土運甓以助之,為屋三間,人不堪其優,公食芋飲水,著書以為樂,時從其父老游,亦無間也。”由此可知作者當時生活的窘境。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倦枕厭長夜,小窗終未明”,寫失眠的人討厭夜長,窗戶仿佛永遠也見不到亮似的。失眠的人希望天快亮,所以“厭長夜”一下句說,但黑夜又偏偏不肯退去,窗戶老是不見光亮。“厭”“終”,表明作者失眠時間之久,情緒之煩躁,對天明的切盼。作者失眠之因,不外乎被貶的不幸,對前途的擔優,生活的艱難,或者是對自己年老而無所作為的悔恨。看來這些因素可能都有。
“孤村一犬吠,殘月幾人行。”作者失眠可能很久了,時間可能是五更以後,天快明了。通常,’深夜是沒有行人的,為生計奔波為人多半是黎明以前早起早行,所以引來犬吠。孤村,點明作者自己所處。殘月,點明時間。兩句簡潔形象地寫出荒寂的孤村黎明的景象,同時也襯托出作者寂寞的心情。
“衰鬢久已白,旅懷空自清。”蘇軾此時已經“衰鬢久已白”。北宋官員升沉不定,調動頻繁,“莫笑官居如傳舍”,謂經常調遷,不能安居,蘇軾飽嘗其苦,“旅懷”即指此種情況。
“荒園有絡緯,虛織竟何成。”這裡作者以荒園絡緯自比,感嘆自己只是空喊,並未做出什麼於人民有益的事,正如蟋蟀終日“織呀織”,“織呀織”的,只不過是空喊,是虛織。
蘇軾《倦夜》中的前四行詩,在藝術上可與李白靜夜思》媲美。同樣是寫窗前月下,李白寫床獨不言窗,而必回故鄉。此地無聲勝有聲。東坡寫窗而不言床,隻字不提故鄉。只比李白多聞“一犬吠”,似乎擋著了回鄉之路。把他人在官場,身不由己,欲歸不能的痛楚寫得淋漓盡致。此乃有聲勝無聲。
這首詩看上去極有柳宗元詩歌的味道,如“厭長夜”、“小窗”、“孤村”、“殘月”、“衰鬢”、“荒園”、“旅懷”再加上靜夜犬吠的聲音效果,陰陰冷冷、孤獨悽苦。柳詩《中夜起望西園值月上》便有此感,《郊居歲暮》亦有同趣“屏居負山郭,歲暮驚離索。野迥樵唱來,庭空燒盡落。”可見,蘇軾是愛用柳詩的這些意象來表達自己的。但又像前面所說的一樣。蘇軾不是在堆砌柳宗元的淒冷意象,而是將其轉為己用,就如《倦夜》這首詩,如若粗心讀之,或會以為是柳詩,但稍加用心則會發現,這樣的詩,只有宋人,只有蘇軾才能寫出。在柳宗元的詩中這些意象是並列關係,是對仗關係,“······迴風一蕭瑟,林影久參差。······羈禽響幽谷,寒藻舞淪漪。”(柳宗元《南澗中題》)“愁深楚猿夜,夢斷越雞晨。”(柳宗元《梅雨》)如是也。而《倦夜》則實不然,它不是一句一景式的,而是一句緊接一句,類似於敘事詩的,之間也有著因果關係。聞得“孤村一犬吠”,才會有“殘月”下是否有人行的猜想,從而構想這位行者若不是隻身一人,則是很好了。從行者又聯想到自己一輩子孤身之旅,感慨萬千了。

名家評價

明·袁宏道《東坡詩選》:字字唐人。
清·愛新覺羅·弘曆唐宋詩醇》:虛廓寂寥,具臻妙境。
清·紀昀《紀評蘇詩》:結有意致,遂令通體具有歸宿,若非此結,則成空調。
近代·高步瀛唐宋詩舉要》:寫景如在目前,而絕不費力,故佳。

作者簡介

蘇軾(1037—1101),字子瞻,一字和仲,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蘇洵之子。嘉祐年間(1056—1063)進士。曾上書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後因作詩諷刺新法而下御史獄,貶黃州。宋哲宗時任翰林學士,曾出知杭州、穎州,官至禮部尚書。後又貶謫惠州、儋州。在各地均有惠政。卒後追諡文忠。學識淵博,喜好獎勵後進。與父蘇洵、弟蘇轍合稱“三蘇”。其文縱橫恣肆,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獨具風格。與黃庭堅並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並稱“蘇辛”。 又工書畫。有《東坡七集》、《東坡易傳》、《東坡書傳》、《東坡樂府》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