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啃甘蔗

所謂倒啃甘蔗,指的是從甘蔗的末尾啃起,直到蔗頭為止,這種啃法,古人早試過了。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倒啃甘蔗
  • 拼音:dǎo kěn gān zhe
  • 屬性:詞目
  • 解釋:是從甘蔗的末尾啃起
基本信息,詳細釋義,典源,典源譯文,釋義,同源典故,示例,相關閱讀,

基本信息

解釋:所謂倒啃甘蔗,指的是從甘蔗的末尾啃起,直到蔗頭為止,這種啃法,古人早試過了。據載,我國東晉顧愷之(著名古代畫家)“每吃甘蔗,必從尾到頭”。他說這種吃法叫“漸入佳境”。

詳細釋義

典源

《世說新語箋疏》下卷下〈排調〉~89~
顧長康啖甘蔗,先食尾。問所以,云:「漸至佳境。」
《晉書》卷九十二〈文苑列傳·顧愷之〉~2404~
顧愷之字長康,晉陵無錫人也。父悅之,尚書左丞。愷之博學有才氣,嘗為〈箏賦〉成,謂人曰:「吾賦之比嵇康琴,不賞者必以後出相遺,深識者亦當以高奇見貴。」桓溫引為大司馬參軍,甚見親昵。溫薨後,愷之拜溫墓,賦詩云:「山崩溟海竭,魚鳥將何依!」或問之曰:「卿憑重桓公乃爾,哭狀其可見乎?」答曰:「聲如震雷破山,淚如傾河注海。」愷之好諧謔,人多愛狎之。後為殷仲堪參軍,亦深被眷接。仲堪在荊州,愷之嘗因假還,仲堪特以布帆借之,至破冢,遭風大敗。愷之與仲堪箋曰:「地名破冢。真破冢而出。行人安穩,布帆無恙。」還至荊州,人問以會稽山川之狀。愷之云:「千岩競秀,萬壑爭流。草木蒙籠,若雲興霞蔚。」桓玄時與愷之同在仲堪坐,共作了語。愷之先曰:「火燒平原無遺燎。」玄曰:「白布纏根樹旒旐。」仲堪曰:「投魚深泉放飛鳥。」復作危語。玄曰:「矛頭淅米劍頭炊。」仲堪曰:「百歲老翁攀枯枝。」有一參軍云:「盲人騎瞎馬臨深池。」仲堪眇目,驚曰:「此太逼人!」因罷。愷之每食甘蔗,恆自尾至本。人或怪之。云:「漸入佳境。」

典源譯文

顧愷之字長康,晉陵無錫人。父親顧悅之,任尚書左丞。顧愷之博學富有才識,曾撰寫《箏賦》,賦完成後對人說:“我的賦可比嵇康的琴音,不願欣賞者必以為它是後輩之作棄之不顧,但深有見識者必因它不同凡響而珍視。”桓溫徵召他為大司馬參軍,極為親近。桓溫去世後,顧愷之拜祭他的墓,賦詩說:“山已崩裂海水枯竭,魚鳥何處歸宿。”有人問道:“你如此借重桓公,痛哭之狀可見嗎?”答道:“哭聲像震雷可使山崩,眼淚如河流傾注大海。”顧愷之性好詼諧戲謔,人多親近他。後為殷仲堪參軍,也非常被寵愛和親近。殷仲堪在荊州,顧愷之曾因度假還鄉,仲堪特用帆船助行,經破冢,遭大風襲擊毀壞了很多東西。他在給仲堪的信中說:“地名叫破冢,的確是破了冢出來的。但行人平安,布帆未損。”返回荊州以後,有人向他問會稽山川的景色,他說:“叢山峻岭競艷,條條河谷爭流。草木非常茂盛,宛如雲蒸霞蔚。”桓玄為將時常與愷之在仲堪處,共作了語。愷之先說:“火燒平原沒有遺物。”桓玄說:“白布纏根黑旗垂樹。”仲堪說:“投魚深泉放出飛鳥。”接著又作危語。桓玄說:“矛頭淘米劍頭為炊。”仲堪說:“百歲老人攀登枯枝。”有一參軍插言:“盲人騎瞎馬面臨深池。”殷仲堪一隻眼失明,吃驚地說:“這太威逼人了!”因而作罷。顧愷之每當吃甘蔗時,總是從稍至根吃。人怪其所為,他說:“這樣可漸入佳境。”

釋義

“愷之每食甘蔗,恆自尾至本。人或怪之,云:漸入佳境。”後因以“倒啃甘蔗”喻先苦後樂,有後福。 常用來比喻人晚年生活逐漸轉好。

同源典故

倒食蔗 倒餐甘蔗 初味猶啖蔗 初啖蔗 啖蔗佳境 啖蔗過尾 漸入佳趣 食蔗 食蔗先食根 食蔗從梢

示例

劉辰翁 《雙調望江南·壽謝壽朋》詞:“欲語 會稽 仍小待,不知 文舉 更堪憐。蔗境在頑堅。”
宋 趙必豫 《水調歌頭·壽梁多竹八十》詞:“百歲人有幾?七十世間稀。何況先生八十,蔗境美如飴。”
明 孫柚 《琴心記·花朝舉觴》:“門闌多喜重到,更兼蔗境逍遙。不妨綠酒醉花朝,人共青山老。”
《載敬堂集·江南靖士聯稿·哭母》:“爹離人世未遙。爹真牛命,家似爹耕二萬四日田。蔗境才開,憶昨長留欿憾。 娘赴天鄉何遽!娘是春暉,兒如娘煦五十三年草。隆恩難報,即今頓覺空茫。”

相關閱讀

我國種植甘蔗,早在周朝就有了。《八閩縱橫》載:我國開始栽蔗,約在周朝平王五年時(公元前766),不過那時叫“柘”。《漢書?郊祀》載:“百末旨酒布蘭生,泰尊柘漿析朝醒。”其中的“柘漿”即指蔗汁。我市種蔗之歷史,據地方志書載,“早在唐宋時,就盛產蔗糖。”按傳統的品種,約有四種:“一、杜蔗,即竹蔗也,綠嫩薄皮,味極醇厚,專作霜(糖)”;二“西蔗、作霜色淺”三、“歷蔗,亦名蠟蔗,即獲蔗也”;四、“紅糖蔗。亦名紫蔗,即昆化蔗也。”莆仙兩地之蔗種,基本上保留上述品種,如“杜蔗”即地方上稱“竹蔗”;“歷蔗”地方上稱“糖蔗仔”“紅糖蔗”亦稱“烏龜蔗”。此外,還有新近引進自台灣的稱台灣蔗、爪哇蔗等。凡蔗,不論其種如何,因成莖率高,有效莖多,其中含水74.5%、灰分0.5%、纖維10%、糖14%。除作鮮果鮮吃外,它的最大暖和途是用來製糖。
明朝《興化府志?螺江風物賦》載:“沃衍之疇,則植蔗以糖”。這說明,我市在明時,已有製糖的歷史了。此外,甘蔗還有它的藥用價值。最見效的是蔗汁能清內熱。唐朝王維有詩紀云:“飽食不須愁內熱,大官還有蔗漿寒”。其中所謂的“蔗漿”,指得就是蔗汁。又據李時珍《本草綱目》所載,蔗“甜、平澀、無毒。”
李氏引“野地史”一則云:“盧絳中病 疾疲瘵,忽夢白衣婦人云:‘食蔗可愈。及旦,買蔗數挺食之,翌日疾愈。”又能治“痰喘氣急,反胃葉吐食,乾嘔不息……眼暴赤腫……小兒口疳”,能“下氣和中,助脾氣,利大腸……消痰止渴,除心胸煩熱、解酒毒,止嘔噦反胃、寬胸膈”待等。甘蔗除可鮮食、作藥外,就是製糖後留下的蔗渣,也大有用途,如用作香茹的培基、造紙、製作人造纖維、纖維板,加工為酒精、醬油等到。特別是用蔗渣所製作的醬油,不但營養豐富,而且味道鮮美。
莆田曾經是個著名的甘蔗之鄉,莆田境內的木蘭糖廠和莆田糖廠年產糖占福建省的一半。民間對甘蔗有獨鐘,有一種特殊的民俗:新婚夫婦,結婚不久,岳父母要舉行“請仔婿”,把女婿請回家細心款待,宴請親朋。在送女婿回家時,必定按俗規把一對甘蔗,用紅繩包紮後,讓女兒、女婿帶回家中,寓意往後的日子,過得像甘蔗一樣節節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