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足綱

倍足綱

節肢動物門多足亞門的1綱。本綱動物體節成對地癒合成重體節,絕大多數重體節都具 2對步足,所以稱為倍足類。陸生節肢動物,以氣管呼吸。

形態上身體細長,,體形多樣。行動緩慢,性喜陰暗潮濕全世界已知記載約8000種,估計總數有1.5萬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倍足綱
  • 外文名:Diplopoda
  • 解釋:絕大多數重體節都具2對步足
  • 特點:陸生節肢動物,氣管呼吸
  • 形態:身體細長,體形多樣
  • 習性:行動緩慢,性喜陰暗潮濕
簡介,形態,習性,2亞綱2總目7個目,

簡介

倍足綱
Diplopoda
倍足類是陸生節肢動物,以氣管呼吸,與蠋類的親緣關係十分密切,口器都有 2對附肢,而且倍足類的顎唇部與蠋類的小顎是同源的。在倍足類中,觸顎類是比唇顎類更為原始的類群。在唇顎類中,後雄類第7體節無生殖肢而且身體末端生殖肢功能簡單,因而是比前雄類低等的類群。體壁含有鈣質的倍足類有可能在地層里形成化石。在石炭紀有倍足類出現,如Anthracoiulus和Glomerop-sis。現有的倍足類,如異蛩科(Spirostreptidae)的分布,仍可反映出南美洲和非洲兩個大陸被大西洋隔離的情況,而這一隔離過程發生在三疊紀和整個白堊紀的地質年代(約80億年)。

形態

倍足類身體細長,體長2~280毫米。體形多樣,或呈前後稍細的圓筒形,或呈背腹扁平的帶狀,或體形較短,背面拱起,將身體捲曲成球形。體節少者11節,多則幾十節,可分頭、胸、腹 3部分。觸角一對,7~8節,末節較短小,頂端有4個感覺圓椎體,少數種類的圓椎體數目更多。口器由一對大顎和一片狀的顎唇部組成。顎唇部是大顎後另一對口器的附肢左右癒合而成,並遮蓋了口腔下面,與蠋?綱的小顎極相似。胸部4節,第1節(即頸節)無附肢,第2~4節各具步足一對。成體腹部的體節很多,除尾端1或2節都無步足外,每節各具步足2對。雄性的1或 2對步足轉化成生殖肢。氣管系統和血管系統完善。氣孔位於足基節的前方側板上,生殖器官開口於第3體節,即第2對步足的後面。
倍足類雌雄異體,交配時,雄性以生殖肢轉移精子。雌性產卵數量多少不等,少則1、2個,多至數百個結成卵團。卵粒經2~4周變成第1期幼蟲;畸顎類剛破卵的幼蟲具有4對步足,其他類群僅有3對步足。幼蟲在繼續生長發育中隨著蛻皮次數的增加而增加體節和步足數,直至成體。

習性

倍足類行動緩慢,性喜陰暗潮濕,常棲息於樹皮、落葉、石頭或苔蘚下面洞穴中常見。多以腐爛的植物,黴菌和其他真菌為食。居住在洞穴中的種類也有以動物屍體為食的若干種類因吃植物新生的嫩芽、嫩根而成為農業的害蟲。
具有臭腺的倍足綱在處於危險的時候,由臭腺孔放出分泌物以驅逐敵害;無臭腺的蟠形類把身體捲曲成球形,以堅固的背板抗拒敵害的攻擊。當生存條件不適宜時,倍足類常成群遷徙。
中國常見的大型倍足類多屬於異蛩類和山蛩類,主要分布在長江以南地區。在長江以北,除幾種山蛩外,個體較小的帶馬陸類較多。另外,在中國福建、廣東、廣西等亞熱帶地區還發現圓馬陸類。
倍足類大都具有毒性,但在中國醫學中,馬陸與山蛩都可入藥。

2亞綱2總目7個目

倍足綱包括2亞綱2總目7個目:
觸顎亞綱  體長不過幾毫米,體壁柔軟,不含鈣質,全身具有各種式樣的剛毛,因而俗稱毛馬陸。全體由頭部和11~13個體節組成,具有13~17對步足。身體末端有成簇的毛刷。只有毛馬陸目1個目。
唇顎亞綱  體壁堅硬,含有鈣質。雄性具有步足特化的生殖肢。下分:
①後雄總目,生殖肢位於身體末端,與雌性交尾時只起扶助作用。包括:蟠馬陸目和蛞形目。
②前雄總目,生殖肢位於第7體節。包括:績馬陸目、帶馬陸目、姬馬陸目和畸顎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