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體再社會化是指個體接受新的價值觀、行為規範和專業技術,以適應社會變化的過程。有兩種基本類型:(1)主動適應新的生活方式;(2)被動適應另一種生活方式。前者即個體繼續社會化,幾乎涉及每個社會成員,為一般的社會現象,常見於成年人,有相應的培訓機構,如成人教育機構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個體再社會化
- 定義:個體接受新的價值觀、行為規範和專業技術以適應社會變化的過程
個體再社會化是指個體接受新的價值觀、行為規範和專業技術,以適應社會變化的過程。有兩種基本類型:(1)主動適應新的生活方式;(2)被動適應另一種生活方式。前者即個體繼續社會化,幾乎涉及每個社會成員,為一般的社會現象,常見於成年人,有相應的培訓機構,如成人教育機構等。
個體再社會化是指個體接受新的價值觀、行為規範和專業技術,以適應社會變化的過程。有兩種基本類型:(1)主動適應新的生活方式;(2)被動適應另一種生活方式。前者即個體繼續社會化,幾乎涉及每個社會成員,為一般的社會現象,常見於...
再社會化分為:(1)自願的再社會化(voluntary resocialization),個體旨在以新認同取代既有認同,或以新的價值與行為模式取代舊有的價值與行為;(2)非自願的再社會化(involuntary resocialization),是以一種「全控機構」(total institution)使個體與過去完全隔離,並對個體的日常活動施以相當的控制。罪犯改造 再...
社會化(socialization)是個體在特定的社會文化環境中,學習和掌握知識、技能、語言、規範、價值觀等社會行為方式和人格特徵,適應社會並積極作用於社會、創造新文化的過程。它是人和社會相互作用的結果。通過社會化,個體學習社會中的標準、規範,價值和所期望的行為。個體的社會化是一種持續終身的經驗。社會化的界定 ...
家庭社會化,是指個體在人生的不同階段學習和掌握適合所屬家庭的內團體規範,並作出相應行為的過程。處於不同時期的家庭,其家庭社會化的任務不同。一般的家庭社會化都將逐步經歷適應夫婦關係、學習和適應父母角色、適應家庭人員的變動,例如子女離家、新成員進人家庭或夫婦一方去世等。社會化概念 社會化過程,傳統觀點...
親社會行為是個體社會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在社會化過程中形成的。作為一種普遍的社會現象,親社會行為已引起發展心理學家和社會心理學家的重視,成為教育心理學家研究領域中的重要課題。促使兒童親社會行為的發展,將有助於兒童更好的適應社會,為幼兒的終身發展奠定紮實的基礎,也有利於學校素質教育實踐的深入...
社會化理論(theories of socialization)是指 以個體社會化的過程、內容、方式和機制等為研究對象的理論。人類學、心理學和社會學共同的研究領域。在教育社會學中,一般認為涂爾幹最早進行系統闡述,為其後的研究奠定了理論基礎。19 世紀末至 20 世紀 50 年代,結構功能主義學派在該領哉占統治地位,主要觀點:在社會...
《女性服刑者的環境適應與再社會化研究》是劉柳創作的法學著作,首次出版於2015年10月。該書選擇了中國東部的一所女子監獄作為研究地點,對中國女性服刑者的監禁生活和再社會化進行了研究。研究發現中國女性服刑者並不熱衷於形成團隊化的“犯人亞文化”,而是傾向於以個體的形式來應對監獄環境,而且較為願意和監獄管理...
重要他人(significant others)是心理學和社會學都關注的概念,指在個體社會化以及心理人格形成的過程中具有重要影響的具體人物。“人類是天生的社會性動物。”人類的社會性決定了個體不能脫離群體單獨存活。個體時刻處在群體中他人的影響過程當中,其中在我們生活當中那些對自己有著重要影響的作用尤為顯著,可能也就存在...
個體需要產物 個體的聚群本能,個體需要通過群體生活得到滿足(亞里士多德、達爾文、麥獨孤、霍曼斯、馬斯洛)。生理需要 安全需要 自尊與友愛需要 歸屬需要 自我實現的需要 社會需要產物 群體是社會生產過程的產物,群體生活是社會生活的本質特徵。1.物質生產 2.精神生產 3.人口生產 4.社會關係的生產 類型 初級群體和...
法律再社會化(law resocialization)是指對違法犯罪者進行教育改造,使之將社會法律意識內化為個體法律意識的過程。法律社會化的延伸。違法犯罪者因法律社會化程度不足,或接受了錯誤的反社會法制觀念而產生違法犯罪行為,需要進行法律再社會化。 法術勢 戰國時期法家的社會心理思想的基本內容。“法”指體現統治階級...
在不同的社會歷史條件下,社會化的內容是不同的,社會對每個成員都有一定的政治的、道德的、經濟的、文化的、行為的、人際的要求,以規範每個成員。不符合或不具備這些要求條件,會使個體在心理上或行為上出現不適應或不協調而偏離社會的要求的行為,甚至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犯罪人的社會化缺陷,可以是個體心理障礙...
在不同的社會制度和階級中,它具有不同的內容和方向。科爾伯格用道德兩難法進行研究表明,個體道德社會化發展具有階段性,道德社會化貫穿於人的一生。家庭、學校等社會環境的各種因素都影響著道德的社會化。個體在這個過程中,不是被動地接受道德規範,而是主動地接受它們,並且積極地對社會聯繫系統進行社會化再生產。
職業社會化是指個體按社會需要選擇職業,掌握從事某種職業的知識和技能。成人獲得與職業有關的知識、技能、規範、價值觀的過程。成人社會化的基本領域。主要內容:(1)認知的學習,包括知識、技能、技巧、能力的培養;(2)職業規範的內化,指了解社會對所從事的工作的期望、限制和要求,深切地體現在工作實踐中。以及...
就政治文化的形成而言,政治社會化在個體的一生中所起的作用有所不同。一個人政治文化中情感性的成分多在早年的社會化過程中形成;而認知的成分則多在青年及成年期形成。2、對社會來說,政治社會化是一定政治文化傳播和延續的過程。不同的社會有不同的政治社會化模式,它決定了該社會政治文化的總體性質。如西方...
表明社會化過程中個體的能動作用及社會化的雙向性。隨著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的轉變,這一影響日益明顯。社會化的早期研究多著重於父母、教師和年長一代對年輕一代的影響。20 世紀 60 年代末 70 年代初,開始涉及後者對前者的影響。1968 年貝爾發表的《再釋杜會化研究中的影響方向》被視為這方面研究的代表。反向社會...
人格(personality)是指個體在對人、對事、對己等方面的社會適應中行為上的內部傾向性和心理特徵。表現為能力、氣質、性格、需要、動機、興趣、理想、價值觀和體質等方面的整合,是具有動力一致性和連續性的自我,是個體在社會化過程中形成的獨特的心身組織。整體性、穩定性、獨特性和社會性是人格的基本特徵。簡介 ...
不論是輕微的角色衝突還是嚴重的角色衝突,都會對人們的心理產生困擾,妨礙個體社會化的充分實現。因此,如何解決角色衝突對於個體進一步實現社會化、維護自身的心理健康、更好地適應社會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角色轉換對個體心理準備的要求。一般情況下,人們在進入一個角色狀態後會形成慣性,會在很長一段時間內表現出這個...
自我意識是具有意識性、社會性、能動性、同一性等特點。意識性 意識性是指個體對自己以及自己與周圍世界的關係有著清晰、明確的理解和自覺的態度,而不是無意識或潛意識。從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角度來看,這種自我意識是主體我對客體我的一切主觀能動的反映。社會性 自我意識是個體長期社會化的產物。這不僅因為它是在...
這是社會約束並影響兒童品德發展的新力量。這種力量使個體道德控制發生了質的變化。 (3)“自我——社會張力內化”階段(青年期)。在這一階段,個體社會化過程的特點明顯地表現出他已經不再是一種迎合外界要求的過程,而主要是廣種個人適應的過程。個體已經從原來消極地接受外部壓力轉換成由內部控制自己行為的過程。到...
青年期後,個體基本成熟,大多數人的初階社會化都已完成,而且已經形成了一種核心身份的時期稱為成人期。劃分 青年期後,個體就已基本成熟,進入到成人期。成人期過程很長,但各種心理活動和心理現象發展變化卻很緩慢。有人把成人期分為成人前期(21~35歲)、成人中期(35~50歲)、成人後期(50。65歲)和老年期(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