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性化養育:每個孩子都是美好的

個性化養育:每個孩子都是美好的

《個性化養育:每個孩子都是美好的》作者趙璐玫多年從事國小教育及國小管理工作,同時也是一位孩子的母親。她從教育者和母親兩個角度,以自身豐富的經驗告訴父母們,如何保護孩子的個性,以及在孩子的教育中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個性化養育:每個孩子都是美好的》作者自己的孩子壯壯,天資平平、在以成績為主要評價依據的中國教育體系中不被看好,但是作者以母親和教育工作者的雙重智慧,無條件地接納和支持孩子,保護孩子的興趣和天性。在母親不動聲色又苦心孤詣的培養下,兒子成長為熱情開朗、興趣廣泛、內心強大、善於思考又長於表達的人,最終留學美國,擁有了成功、自信的人生。在《個性化養育:每個孩子都是美好的》中,作者從壯壯幼兒期開始,講述自己的養育經歷,並結合從教經驗。為父母們提出切實可行的個性化養育忠告,是一部非常難得的教育實踐指導書。每個孩子都是美好的,個性化養育才是立足於未來的養育方式,媽媽們可以從中汲取經驗,尊重孩子的個性,接受孩子的不同。

基本介紹

  • 書名:個性化養育:每個孩子都是美好的
  • 出版社:灕江出版社
  • 頁數:247頁
  • 開本:16
  • 品牌:灕江出版社上海出版中心
  • 作者:趙璐玫
  • 出版日期:2012年1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754075513X, 9787540755133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媒體推薦,圖書目錄,後記,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個性化養育:每個孩子都是美好的》編輯推薦:教育部副部長 劉利民,著名德育專家 張紅鄭重推薦。尊重孩子的個性,接受孩子的不同,個性化養育才是面向未來的養育方式。

作者簡介

趙璐玫,北京市某重點國小黨支部書記,常務校長,中學高級教師職稱,具有30多年任教經驗,多次榮獲教育系統先進工作者等獎勵。主持編寫過《思智引航》、《教林思語》等多部教育叢書,並發表過多篇專業論文。

媒體推薦

素質教育要求我們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人。璐玫老師是一位成功的母親,也是一名優秀的教育工作者,她常以母親和老師兩種不同的角色,思考對壯壯的教育行為。既有對現行教育模式、人才評價模式的反思,也有如何讓親職教育配合學校教育的認識,這對於尋找家校教育結合點的老師和家長來說,具有一定的借鑑意義。
——教育部副部長 劉利民
成長有兩個最為重要的命題,其一是尋找自我,其二是尋求意義。“心理養育”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解決前者,而後者無疑需要更高層次的養。育,那就是“精神養育”。即通過言傳身教,良好溝通交流,實現對孩子價值觀的引領,促進孩子的精神發芽和成長。趙璐玫老師通過她和兒子壯壯的故事,給我們闡釋了什麼是真正的養育。
——著名德育專家 張紅
養育兒子的過程雖有數不盡的煩惱、操勞,但不可否認的是我“痛並快樂著,累並幸福著”。我用我的文字,記錄養育兒子十幾年的點點滴滴,我相信,一分耕耘一分收穫,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媽媽的努力和付出不可或缺;我和兒子用我們的文字,記錄一對遠隔萬水乾山的母子共同的成長,那是穿越時間和空間阻礙,在塵埃中開出的鮮艷花朵,是我和兒子用心弦彈撥的心靈之音。
——本書作者 趙璐玫

圖書目錄

序言
推薦序一
推薦序二
自序
編者手記
上.養育篇
幼兒:愛是點點滴滴、無怨無悔的付出
1.我的兒子來了
2.“孩子,你是最可愛的”
3.初為人母的記憶
4.“壯壯,你怎么不認識顏色!”
5.“媽媽,晚安!”
6.“媽媽,我會死嗎?我害怕!”
7.“媽媽,你要第一個接我!”
8.“媽媽你別走!”
9.“壯壯的小嘴巴真利索”
10.“壯壯,有客人來了!”
11.愛的教育是最好的早教
12.“媽媽,我在這邊兒玩哪!”
13.讓孩子學“藝術”,我曾走進誤區
14.道德教育就在生活中
15.“媽媽讓我再玩兒一年!”
16.孩子能不能“打”?
17.“孩子,對不起!”
國小:愛是鼓勵、支持、引導、理解、包容
1.兒子上學第一天
2.“主動和老師交流”
3.“媽媽,我讓你失望了”
4.我輔導孩子學習的想法
5.媽媽要處理好工作和家庭的關係
6.我輔導孩子學習的具體做法
7.“孩子,媽媽懂你”
8.我要給孩子營造快樂
9.把孩子的愛好發展成特長
10.教育孩子需要專的時間去做嗎?
11.家長應該研究孩子為什麼撒謊
12.“我要孩子有個好身體”
13.男孩子也“整容”
14.和孩子一起“議論老師”
15.輔導孩子寫作文
16.學校生活中的“風波”(之一)
17.學校生活中的“風波”(之二)
18.老師和媽媽的肺腑之言
中學:愛是平等交流、尊重差異、順其自然
1.讓孩子騎車上中學
2.孩子在長大
3.“媽媽,我想要我的壓歲錢!”
4.“媽媽,我再給你講一個逗事”
5.仍然是文體活動的積極分子
6.教育孩子不要“早戀”
7.記得那年鬧“非典”
8.壯壯就這樣學習
9.學習不應該僅是一件苦事
10.放兒子離開我

下.交流篇
留學:愛是媽媽永遠的牽掛,是母子永遠扯不斷的紅線
1.母子分離的第一天
2.我學會了網上聊天
3.“媽媽,我的衣服怎么洗呀?”
4.在夏令營的日子
5.“媽媽,我們打架了”
6.和兒子談談為人處世
7.“我們就是窮人”
8.壯壯在美國逛公園
9.壯壯初到美國家庭
10.壯壯在美國“接受贊助”
11.壯壯參加美國人的婚禮
12.母子“討論中國教育”
13.“沒有實際意義”的交流
14.“閒聊也思考”
15.媽媽收到生日祝福
16.壯壯“再記美國學校”
17.媽媽的“讀後感”
18.壯壯“在夏天爬雪山”
19.“爸媽過節也想你”
20.母子隔著萬水千山鬧彆扭
21.“媽媽,給你講講美國的返校節”
22.我們的行進樂隊
23.“媽媽告訴你,他們現在怎么樣”
24.“我想多讀書”
25.壯壯隨樂隊到西雅圖
26.說說美國家庭的幾個人
27.壯壯遊好菜塢
28.“媽媽,給美國人送禮物真好玩!”
29.媽媽理解想家的男孩
30.參加西洋棋比賽的感悟
31.壯壯的英文夢
32.瑣瑣碎碎的交流帶來快快樂樂的心情
33.生活啊,哪能沒有矛盾
34.和兒子淺議宗教信仰
35.壯壯談他的自覺性養成
36.壯壯眼中的美國人和美國教育
37.壯壯和他的畢業論文
38.我們一起盤點收穫
後記一
後記二

後記

人生短暫,人們都希望把美好的記憶儘量保存起來,以便時時回顧回味。有一次在美國參加一個朋友的生日派對,他媽媽給大家播放了一段錄像,裡面有那剛半歲的小孩兒穿著不太合身的嬰兒服、媽媽扶了半天也坐不住,最後還是只會“四腳朝天”的稚拙樣子,有朋友童年時第一次嘗棒棒糖、第一天背書包上學的情景,我的朋友激動萬分,我們也都為他媽媽對孩子的愛而感動。
中國的父母也是十分疼愛自己孩子的,但這種愛往往表現為持續激勵自己的孩子,讓他們更有競爭力。“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在當今變成了簡單的,幾乎只有一個意思的“現在不努力學習(考上好大學),將來為找不到工作而悲傷”,“子不教,父之過”則變成了“我兒子要是沒出息,我這個當爸的沒臉見人”。仔細想想,這是一種悲哀和遺憾。每個人都是與眾不同的,如果把所有年輕人都用一個方式來塑造和評價,讓他們在一個平台上競爭,那活生生的人和工廠里的零件、產品有什麼區別?而所謂的“劣品”又向何處去?
記得我還在上國小的時候,有一年暑假時和媽媽一起到表哥家玩兒。客廳里,我在寫暑假作業,隔壁是我媽媽、大姨和表哥在一起翻看錶哥國小的畢業相冊。我聽到他們在談論著相冊上表哥同學後來的發展。耳朵很尖的我清晰地記得表哥當時說:“×××,那會兒學習挺好的,後來一上國中,不行了;××,高一的時候不行了;×××,高三的時候,不行了……”我雖然還小,但也完全明白表哥的意思,家人們不經意的話讓我在一旁惆悵了半天。我心裡想:我會在什麼時候“不行了”呢?
好在,我的媽媽,雖然她肯定比我的“客廳惆悵”更早就知道我“不大行”。但她從來沒有對功課一向不大好的我說過“這孩子不行了”一類的話,也不是把我這個“小劣品”強行推上考場,她鼓起勇氣放開一直保護我的雙臂讓我來到美國,她把她的愛變成各種積極的元素,滋養著我因學業打擊和環境壓力而有些“營養不良”的心靈。
現在回想,一個17歲的孩子來到美國,除了吃飯睡覺還和中國一樣,如果非要在身旁找出和中國一樣的事物,那隻剩下麥當勞和肯德基了。在一個如此不同的環境中,孩子得到快樂和成功的可能性有多大?我媽媽當時的壓力可想而知。但她壓抑著自己思念和擔心的情緒,不斷地與我溝通給我鼓勵。文字的力量是神奇的,多少次當我在國外突然感覺大腦一片空白,心裡一遍遍重複想著“你現在真的是一個人在美國,是真的……”的時候,看看媽媽寫的郵件,想想她講的話語和道理,我就覺得其實我“不是一個人在戰鬥”。
所以我覺得,出國只是給了我一個機會和可能,它並不是我走到今天取得一點進步的根本原因。起決定作用的是我們的交流,一年的分離讓我們母子有了更多心平氣和溝通的機會,我們交流的內容似乎比國內更深更廣了。這是媽媽教育的智慧,這種智慧,是我健康成長的保障。

序言

從“生理養育"到“精神養育"
張紅
趙璐玫老師的這本書,我是不知不覺中一口氣讀完的。掩卷沉思之際,時鐘已經指向了午夜。如果用一些辭彙來描述我讀完後的心情,無疑會有下面幾種:會心的莞爾,那一定是看到了壯壯童年的可愛與稚氣;糾結的焦慮,那是因為讀到了壯壯上學後遇到的種種困難,將心比心地體會到做母親的感受;由衷的快樂,那是因為看到遠在異國他鄉的壯壯在母親精心的養育下終於長成為一個獨立、自強、懂事的小伙子。還有……
當然,除了這些感受,我的腦海中一直在盤旋一個問題,究竟什麼是養育?
按照漢語詞典的解釋,“養育”這個詞有兩個最為基本的意思。一是供給生活所需,使其生存、成長。二是經過撫養教育使(人)成長。根據我的理解,第一層意思是大家最為熟悉的,指的是生活上的供養或者生存的照料。這是幼小的生命得以生存和延續的基本條件,也是父母應盡的法律責任和義務。滿足這個條件的父母有一個專門的辭彙——“衣食父母”。第二層意思則是人們常說的一句話——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師。指的是通過心靈的溝通和交流,引導孩子的精神成長。如果說前者的重點在“養”,那么,後者的重點無疑是在“育”。
我們的父母輩,因為生存和生活的艱難,對待子女往往只能停留在“生活養育”的層次,無法更多地關注孩子心靈層面的需求。即使他們成為了爺爺奶奶,在幼稚園門口接孫子孫女的時候,也往往習慣於只問兩個問題:第一是:“今天吃了什麼?”第二是:“今天學了什麼?”
教育是個實踐智慧,當我們沒有現成的經驗可借鑑時,往往無意識地借鑑自己成長的經驗。但時代已然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根據心理學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的觀點,當生理層面的需要得到滿足,不成為問題之後,精神層面的需要就變得異常突出。因而今天的年輕父母,往往會更關注孩子的情緒情感發育,對學校教育提出的希望是“讓孩子快樂”。這無疑是前進了一大步,進入了“心理養育”的層面。
然而,孩子的成長,只要快樂就可以嗎?
成長有兩個最為重要的命題,其一是尋找自我,其二是尋求意義。“心理養育”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解決前者,而後者無疑需要更高層次的養育,那就是“精神養育”。即通過言傳身教,良好溝通交流,實現對孩子價值觀的引領,促進孩子的精神發芽和成長。
趙璐玫老師通過她和兒子壯壯的故事,給我們闡釋了什麼是真正的養育。
趙璐玫老師和壯壯之間的書信集,就是母子二人在精神上的充分交流。儘管相隔萬里之遙,但母子倆人的心靈溝通非常緊密。正是靠著這些書信,壯壯在媽媽的教育和引導下,才能夠健康成長。
家有兒女初長成時,我們可能都面臨著如何做父母的困惑,如何跟得上孩子的成長,如何避免“保姆”和“監工”的角色誤區,這是今天我們要深入思考的問題。
感謝趙老師,感謝壯壯,他們母子給我們帶來的不僅是感動,更多的是啟迪。
(張紅,北京教育學院校長研修學院副教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