倉耳草

倉耳草

倉耳草(學名:蒼耳,拉丁學名:Xanthium sibiricum),一年生草本植物,分布於黑龍江、遼寧、內蒙古及河北、吉林等地。又名蒼耳草、老蒼子、蒼子,可入藥,有鎮痙,鎮痛作用。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蒼耳
  • 拉丁學名:Xanthium sibiricum
  • 別稱:蒼耳草、老蒼子、蒼子、胡蒼子
  • 二名法:Xanthium sibiricum
  • :植物界
  • :被子植物門 Angiospermae
  • :雙子葉植物綱 Dicotyledoneae
  • 亞綱:合瓣花亞綱 Sympetalae
  • :桔梗目 Campanulales
  • :菊科 Compositae
  • 亞科:管狀花亞科 Carduoideae
  • :向日葵族 Trib. Heliantheae
  • :蒼耳屬 Xanthium
  • :蒼耳
  • 亞種:稀刺蒼耳
  • 分布區域:我國南北各地
植物形態,植株,葉,花,生態分布,亞種,稀刺蒼耳,中藥學,

植物形態

植株

一年生草本,高20-90厘米。根紡錘狀,分枝或不分枝。莖直立不枝或少有分枝,下部圓柱形,徑4-10毫米,上部有縱溝,被灰白色糙伏毛。

葉三角狀卵形或心形,長4-9厘米,寬5-10厘米,近全緣,或有3-5不明顯淺裂,頂端尖或鈍,基部稍心形或截形,與葉柄連線處成相等的楔形,邊緣有不規則的粗鋸齒,有三基出脈,側脈弧形,直達葉緣,脈上密被糙伏毛,上面綠色,下面蒼白色,被糙伏毛;葉柄長3-11厘米。

雄性的頭狀花序球形,徑4-6毫米,有或無花序梗,總苞片長圓狀披針形,長1-1.5毫米,被短柔毛,花托柱狀,托片倒披針形,長約2毫米,頂端尖,有微毛,有多數的雄花,花冠鐘形,管部上端有5寬裂片;花葯長圓狀線形;雌性的頭狀花序橢圓形,外層總苞片小,披針形,長約3毫米,被短柔毛,內層總苞片結合成囊狀,寬卵形或橢圓形,綠色,淡黃綠色或有時帶紅褐色,在瘦果成熟時變堅硬,連同喙部長12-15毫米,寬4-7毫米,外面有疏生的具鉤狀的刺,刺極細而直,基部微增粗或幾不增粗,長1-1.5毫米,基部被柔毛,常有腺點,或全部無毛;喙堅硬,錐形,上端略呈鐮刀狀,長1.5-2.5毫米,常不等長,少有結合而成1個喙。瘦果2,倒卵形。花期7-8月,果期9-10月。
倉耳草

生態分布

廣泛分布於東北、華北、華東、華南、西北及西南各省區。蘇聯、伊朗、印度、朝鮮和日本也有分布。常生長於平原、丘陵、低山、荒野路邊、田邊。此植物的總苞具鉤狀的硬刺,常貼附於家畜和人體上,故易於散布。為一種常見的田間雜草。種子可榨油,蒼耳子油與桐油的性質相仿,可摻和桐油制油漆,也可作油墨、肥皂、油氈的原料;又可制硬化油及潤滑油;果實供藥用。此種有1變種。

亞種

稀刺蒼耳

莖較矮小,通常自基部起有分枝;成熟的具瘦果的總苞較小,基部縮小,上端常具1個較長的喙,另外有1個較短的側生的喙,兩喙彼此分離或連合,有時側生的短喙退化成刺狀或不存在,總苞外面有極疏的刺或幾無刺,與原變種容易區別。
產吉林、內蒙古、河北、山西、陝西、四川、雲南、新疆及西藏等省區。常生長於空曠乾旱山坡、旱田邊鹽鹼地、乾涸河床及路旁。

中藥學

【藥材名】蒼耳草
【別 名】葈耳實、牛虱子、胡寢子、蒼郎種、棉螳螂、蒼子、胡蒼子、餓虱子、蒼棵子、蒼耳蒺藜、蒼浪子、老蒼子、野茄子、刺兒棵、疔瘡草、粘粘葵。
【藥用部位】蒼耳的地上部分。
【化學成分】主要含蒼耳苷(為β-谷甾醇葡萄糖苷)、黃質寧,及其立體異構體之蒼耳明,咖啡酸,1,4一二咖啡醯奎寧酸;還含查耳酮衍生物、水溶性苷、葡萄糖、果糖、胺基酸、酒石酸、琥珀酸、延胡索酸、蘋果酸、硝酸鉀、硫酸鈣等成分。
【性味歸經】果性味甘、溫;根性味微苦、平。
【功效主治】果實為發汗,利尿,解熱,排毒藥。有鎮痙,鎮痛作用。治肌肉神經麻痹,關節痛,水腫等病。莖、葉搗爛塗疥癬,濕症,蟲傷。對麻風病及痢疾有療效。近有用根治高血壓。
【用法用量】全草50~75克;根25~50克;果實10~15克。水煎服,或入丸散劑;外用適量,鮮品搗敷,或研末調敷,或煎水洗患處。
【用藥忌宜】因本品有毒,故內服不宜多用。
【毒性】蒼耳有些微毒性,成人服用蒼耳子超過100g可致中毒,表現為頭暈、嗜睡甚至昏迷,重則出現呼吸、循環、肝腎功能衰竭。
【藥材鑑定】本品多皺縮,莖彎曲,表皮淡綠色至淡黃色,被灰白色糙伏毛。質脆,易折,斷面不平整。葉片皺縮,多破碎;完整葉呈三角狀卵圓形。
【採收儲藏】9-10月果實成熟,由青轉黃,葉已大部分枯萎脫攻時,選晴天,割下全株,脫粒,揚將,曬乾。
【炮製】揀盡雜質,去刺,篩去灰屑,微炒至黃色,取出放涼。
【參考出處】《本草綱目》《本草拾遺》《神農本草經》。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