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倆老頭兒:巴金與蕭乾》主要內容:巴金不僅僅是文學家,巴金首先是偉大的道德思想家,社會改革家,他在二十世紀的中國,猶如盧梭在十八世紀的法國,列夫·托爾斯泰在十九世紀的俄國。蕭乾是中國當代文學走向成熟的象徵。他晚年的作品和思想“極成熟,極聰明,它們尖銳,但不刻薄,它們深刻,但不生僻,總是那么通情達理,總是那么有力有理有節。”大老頭兒巴金只長於二老頭兒蕭乾五歲三個月,蕭乾卻把巴金稱做他的“摯友、畏友、益友”,在持續六十六年的交往中,對“老巴”口服心服。
基本介紹
- 書名:倆老頭兒:巴金與蕭乾
- 出版社:中國工人出版社
- 頁數:227頁
- 開本:16
- 定價:28.00
- 作者:文潔若 常君實
- 出版日期:2005年10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00835615
- 品牌:中國工人出版社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文摘,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倆老頭兒:巴金與蕭乾》由中國工人出版社出版。
作者簡介
文潔若,1927年生於北京,1950年畢業於清華大學外語系。曾任職於三聯書店、人民文學出版社,編審,中國作家協會會員,日本文學研究會理事,中國翻譯協會會員。2002年被推選為世界華文文學家協會名譽理事,2004年被評為資深翻譯家。
1985-1986年為日本國際交流基金會訪問學者和東京東洋大學客座研究員,赴日研究日本近代與現代文學。80年代,多次赴英、美、德、挪威、新加坡、馬來西亞及中國香港等地,從事文學交流活動。
著有長篇紀實文學《蕭乾與文潔若》、散文集《夢之谷奇遇》、隨筆集《旅人的綠洲》、評論集《文學姻緣》等。
譯著有《高野聖僧:泉鏡花小說選》、《芥川龍之介小說選》、《天人五衰》、《東京人》以及與蕭乾合譯意識流開山之作《尤利西期》等近千萬字。
1985-1986年為日本國際交流基金會訪問學者和東京東洋大學客座研究員,赴日研究日本近代與現代文學。80年代,多次赴英、美、德、挪威、新加坡、馬來西亞及中國香港等地,從事文學交流活動。
著有長篇紀實文學《蕭乾與文潔若》、散文集《夢之谷奇遇》、隨筆集《旅人的綠洲》、評論集《文學姻緣》等。
譯著有《高野聖僧:泉鏡花小說選》、《芥川龍之介小說選》、《天人五衰》、《東京人》以及與蕭乾合譯意識流開山之作《尤利西期》等近千萬字。
圖書目錄
前言一
前言二
巴金:“懺悔”
一 昨日當我年少時(1904-1923)
二 赴巴黎·闖入文壇(1924-1933)
三 小三子和小葉子(1934-1939)
四 代表作《寒夜》問世(1940-1949)
蕭乾:心債
一 在暗淡的燈光下(1910-1928)
二 蔚秀園巴蕭初識(1928-1934)
三 被文藝女神拋棄(1935-1939)
四 蕭乾的指路明燈(1940-1949)
附錄一:書信
巴金致蕭乾64封,蕭乾致巴金61封
附錄二:文章
摯友、益友和畏友
巴金:一個敢於透視自己的人
心債
巴金印象
前言二
巴金:“懺悔”
一 昨日當我年少時(1904-1923)
二 赴巴黎·闖入文壇(1924-1933)
三 小三子和小葉子(1934-1939)
四 代表作《寒夜》問世(1940-1949)
蕭乾:心債
一 在暗淡的燈光下(1910-1928)
二 蔚秀園巴蕭初識(1928-1934)
三 被文藝女神拋棄(1935-1939)
四 蕭乾的指路明燈(1940-1949)
附錄一:書信
巴金致蕭乾64封,蕭乾致巴金61封
附錄二:文章
摯友、益友和畏友
巴金:一個敢於透視自己的人
心債
巴金印象
文摘
整整一個世紀前的11月25日(農曆十月十九日),一個寧馨兒在成都通順街一座大公館裡呱呱墜地。頭天夜問,母親做了一場不同尋常的夢。送子娘娘告訴她:“這個娃娃本來是給你的弟媳婦的,因為怕她不會好好待他,所以送給你。”
一覺醒來,產婦剛好在自己的誕辰分娩,她格外疼愛這個新生兒,從小對他循循善誘,教導他:“愛一切人,不管他們貧或富……幫助那些在困苦中需要扶助的人。”此兒在成年後寫的回憶中,稱親娘為“我的第一個先生”。
這位知書識禮、謙和厚道的婦女,再也想不到日後她這個兒子會成為人品和文品均受舉世敬仰的思想家、作家:2004年喜迎一百零一歲華誕的巴金。
巴金,原籍浙江嘉興。到了高祖李介巷這一代,移居四川成都。曾祖李瑤、祖父李鏞都做過縣官。關於李鏞,巴金是這樣介紹的:“祖父是一個能幹的人。他在曾祖死後,做了多年的官,後來‘告歸林下’。他買了不少的田產,修了漂亮的公館,收藏了好些古玩字畫。
他結過兩次婚,討了兩個姨太太,生了五兒一女,還見到了重孫。”
巴金的父親是長子,叫李道河。二叔李道溥,清末舉人,後赴日本,在早稻田大學學法律。民國後,成了大律師。他器重巴金,曾給這個早慧的侄子講解《春秋》、《左傳》。三叔李道洋也曾留學日本,與李道溥進同一座大學,回國後任南充知縣。辛亥革命後丟了官,回成都賦閒。大姑媽排行第四,叫李道沅。祖母湯氏生了以上四個子女,繼祖母濮氏生了五叔李道沛。他遊手好閒,不務正業,最後被妻兒逐出家門,淪為“慣竊”,病死獄中。六叔李道鴻則是祖父的寵妾曾姨太所生。
由於李道河官運不濟,他的妻子陳淑芬沒少跟著受罪。陳思和指出:“巴金已經有了生命但尚未出世的一段日子裡,他母親是在憂鬱傷心,擔驚受怕,忍氣吞聲中度過的。這正是巴金生命的形成時期,母親的憂鬱對他的性格形成不會沒有影響。”只有從這一點著眼才能解釋巴金為什麼反覆這么訴述了:“黑暗,恐怖,孤獨,在我的靈魂的一隅里永遠就只有這些東西。我永遠走著那寂寞的大沙漠。”
巴金原名李堯棠,字芾甘。出生時,已有二兄二姊。大哥叫李堯枚,二哥叫李堯林(按照大家庭慣俗排行,巴金稱他三哥)。
巴金長到五歲,父親李道河出任廣元縣令。母親帶著五個子女,從成都到了川北的廣元,與丈夫團聚。家裡聘請一位劉先生,教孩子們讀《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晚上,母親教他們讀《白香詞譜》或娓娓動聽地給他們講故事。
在父親的縣衙門裡,巴金度過了五至七齡這段歲月。十妹出生後,他和三哥離開母親的房,由善良的楊嫂照料。日後,他在散文《最初的回憶》里,記下了當時發生的三件事。大致情節是:
一、宰大花雞
丫頭香兒告訴巴金,太太已經吩咐廚子殺他心愛的大花雞。巴金跑進母親的房,向她求情。母親同意喊廚子把雞放了。然而當他們奔進廚房時,大花雞已經被宰,雙目緊閉,耷拉著頭,頸項上的大傷口裡滴著血。
這是巴金第一次看到死的掙扎。
巴金五歲時,蕭乾出生在北京。無獨有偶,他也自幼喜歡生靈,什麼蟋蟀、金鐘、螞蟻、鴿子、蟈蟈、兔子、松鼠、貓、狗、小鳥,他全愛。他在短篇小說《蠶》中寫道:“幼時被我餵養過的蟋蟀,身後都曾享受過我安排至周的葬禮:一具貼了花紙的丹鳳火柴盒制的小小棺材,一些些食物,一星兒水,有時還不能吝惜一點點眼淚!”可以說,他那孤寂的童年是在善良的小動物伴隨下度過的。及至他開始寫作,這些活物就一個個地出現在他的作品裡,而且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在兒童稚嫩的心中,小動物的生命跟人一樣可貴。家裡飼養雞鵝,本來就是供主人食用的。孩子卻藉此事頭一次看到了人類殘酷的一面。連對家禽都懷著感情的兩位作家,日後不得不一遍遍地受更大的刺激。心靈的震撼使他們的作品更有感染力了。
巴金和蕭乾的經歷有三點巧合:(一)二人均在十一歲這個敏感年齡喪母。(二)二人均在十八歲時離開生於斯、長於斯的故土。巴金前往上海,蕭乾南下汕頭,去闖蕩。(三)巴金唯一的妻子蕭珊(小三子)與蕭乾的第一二位妻子王樹藏(小葉子)後來在西南聯大同學,志趣相同,結合莫逆。可惜蕭乾執迷不悟,未聽巴金再三再四的好意規勸,輕率地見異思遷。為此,蕭乾悔恨終身。
巴金自幼經歷了許許多多親人之死。連一隻花雞被宰都使他傷心落淚,那么,1931年4月,當他接到大哥堯枚自殺身死的噩耗時,受了多大打擊,是可想而知的。《時報》開始連載《激流》的次日,第六章《做大哥的人》剛擱筆,巴金就得悉長兄死於非命。《傳記文學》(2003年8月號)上所刊載的《何處是歸程1:巴金性格與情感的歷史描述》(李輝文)一文中,援引了巴金的女兒小林於1992年2月29日寫給李輝的一封信,信里表達了巴金對陳思和著《人格的發展:巴金傳》的意見:
“陳所說的他(指巴金)的家庭‘只是一個普普通通的舊式家庭’,‘這裡沒有什麼特別的罪惡,也算不上專制’,‘這個家庭的矛盾與衝突,不會超過正常家庭矛盾的範圍,所以巴金以後對家庭的種種微詞與抨擊,不能不是一種文學上的誇張修辭手法’,爸對這一結論持保留意見。爸說陳根本不了解那個時代,那種家庭,只是一種想當然的推論。爸說,他是生活在那樣的家庭里的,沒有切身體驗,沒有很深的感覺,他不會對那樣的家庭這么反感。他是根據他的感受來寫作的。完全是他的真情實感,而不是什麼‘文學上的誇張修辭手法’。”
一覺醒來,產婦剛好在自己的誕辰分娩,她格外疼愛這個新生兒,從小對他循循善誘,教導他:“愛一切人,不管他們貧或富……幫助那些在困苦中需要扶助的人。”此兒在成年後寫的回憶中,稱親娘為“我的第一個先生”。
這位知書識禮、謙和厚道的婦女,再也想不到日後她這個兒子會成為人品和文品均受舉世敬仰的思想家、作家:2004年喜迎一百零一歲華誕的巴金。
巴金,原籍浙江嘉興。到了高祖李介巷這一代,移居四川成都。曾祖李瑤、祖父李鏞都做過縣官。關於李鏞,巴金是這樣介紹的:“祖父是一個能幹的人。他在曾祖死後,做了多年的官,後來‘告歸林下’。他買了不少的田產,修了漂亮的公館,收藏了好些古玩字畫。
他結過兩次婚,討了兩個姨太太,生了五兒一女,還見到了重孫。”
巴金的父親是長子,叫李道河。二叔李道溥,清末舉人,後赴日本,在早稻田大學學法律。民國後,成了大律師。他器重巴金,曾給這個早慧的侄子講解《春秋》、《左傳》。三叔李道洋也曾留學日本,與李道溥進同一座大學,回國後任南充知縣。辛亥革命後丟了官,回成都賦閒。大姑媽排行第四,叫李道沅。祖母湯氏生了以上四個子女,繼祖母濮氏生了五叔李道沛。他遊手好閒,不務正業,最後被妻兒逐出家門,淪為“慣竊”,病死獄中。六叔李道鴻則是祖父的寵妾曾姨太所生。
由於李道河官運不濟,他的妻子陳淑芬沒少跟著受罪。陳思和指出:“巴金已經有了生命但尚未出世的一段日子裡,他母親是在憂鬱傷心,擔驚受怕,忍氣吞聲中度過的。這正是巴金生命的形成時期,母親的憂鬱對他的性格形成不會沒有影響。”只有從這一點著眼才能解釋巴金為什麼反覆這么訴述了:“黑暗,恐怖,孤獨,在我的靈魂的一隅里永遠就只有這些東西。我永遠走著那寂寞的大沙漠。”
巴金原名李堯棠,字芾甘。出生時,已有二兄二姊。大哥叫李堯枚,二哥叫李堯林(按照大家庭慣俗排行,巴金稱他三哥)。
巴金長到五歲,父親李道河出任廣元縣令。母親帶著五個子女,從成都到了川北的廣元,與丈夫團聚。家裡聘請一位劉先生,教孩子們讀《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晚上,母親教他們讀《白香詞譜》或娓娓動聽地給他們講故事。
在父親的縣衙門裡,巴金度過了五至七齡這段歲月。十妹出生後,他和三哥離開母親的房,由善良的楊嫂照料。日後,他在散文《最初的回憶》里,記下了當時發生的三件事。大致情節是:
一、宰大花雞
丫頭香兒告訴巴金,太太已經吩咐廚子殺他心愛的大花雞。巴金跑進母親的房,向她求情。母親同意喊廚子把雞放了。然而當他們奔進廚房時,大花雞已經被宰,雙目緊閉,耷拉著頭,頸項上的大傷口裡滴著血。
這是巴金第一次看到死的掙扎。
巴金五歲時,蕭乾出生在北京。無獨有偶,他也自幼喜歡生靈,什麼蟋蟀、金鐘、螞蟻、鴿子、蟈蟈、兔子、松鼠、貓、狗、小鳥,他全愛。他在短篇小說《蠶》中寫道:“幼時被我餵養過的蟋蟀,身後都曾享受過我安排至周的葬禮:一具貼了花紙的丹鳳火柴盒制的小小棺材,一些些食物,一星兒水,有時還不能吝惜一點點眼淚!”可以說,他那孤寂的童年是在善良的小動物伴隨下度過的。及至他開始寫作,這些活物就一個個地出現在他的作品裡,而且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在兒童稚嫩的心中,小動物的生命跟人一樣可貴。家裡飼養雞鵝,本來就是供主人食用的。孩子卻藉此事頭一次看到了人類殘酷的一面。連對家禽都懷著感情的兩位作家,日後不得不一遍遍地受更大的刺激。心靈的震撼使他們的作品更有感染力了。
巴金和蕭乾的經歷有三點巧合:(一)二人均在十一歲這個敏感年齡喪母。(二)二人均在十八歲時離開生於斯、長於斯的故土。巴金前往上海,蕭乾南下汕頭,去闖蕩。(三)巴金唯一的妻子蕭珊(小三子)與蕭乾的第一二位妻子王樹藏(小葉子)後來在西南聯大同學,志趣相同,結合莫逆。可惜蕭乾執迷不悟,未聽巴金再三再四的好意規勸,輕率地見異思遷。為此,蕭乾悔恨終身。
巴金自幼經歷了許許多多親人之死。連一隻花雞被宰都使他傷心落淚,那么,1931年4月,當他接到大哥堯枚自殺身死的噩耗時,受了多大打擊,是可想而知的。《時報》開始連載《激流》的次日,第六章《做大哥的人》剛擱筆,巴金就得悉長兄死於非命。《傳記文學》(2003年8月號)上所刊載的《何處是歸程1:巴金性格與情感的歷史描述》(李輝文)一文中,援引了巴金的女兒小林於1992年2月29日寫給李輝的一封信,信里表達了巴金對陳思和著《人格的發展:巴金傳》的意見:
“陳所說的他(指巴金)的家庭‘只是一個普普通通的舊式家庭’,‘這裡沒有什麼特別的罪惡,也算不上專制’,‘這個家庭的矛盾與衝突,不會超過正常家庭矛盾的範圍,所以巴金以後對家庭的種種微詞與抨擊,不能不是一種文學上的誇張修辭手法’,爸對這一結論持保留意見。爸說陳根本不了解那個時代,那種家庭,只是一種想當然的推論。爸說,他是生活在那樣的家庭里的,沒有切身體驗,沒有很深的感覺,他不會對那樣的家庭這么反感。他是根據他的感受來寫作的。完全是他的真情實感,而不是什麼‘文學上的誇張修辭手法’。”
序言
大老頭兒巴金只長於二老頭兒蕭乾五歲三個月,蕭乾卻把巴金稱做他的“摯友、畏友、益友”,在持續六十六年的交往中,對“老巴”口服心服。蕭乾也有不聽巴金話的時候,因而他付出了慘重的代價。最突出的是遺棄第一個妻子王樹藏的問題。為此,1939至1953年這十四年間,他經歷了三次婚變,二十九歲至四十三歲這人生的黃金時代,他在純文學方面的成績不多,當然與家庭生活以及心情有關。
巴金住院期間,由於病情的關係,不得不接受手術,從此,不能再言語了。他對身邊的醫護人員所說的最後一句話是:“從今以後,我將為你們繼續活下去。”這十四個字是耐人尋味的。巴金了解自己生命的意義。這個“你們”也可以包括中外廣大讀者以及尊崇、熱愛他的文品和道德素養者。
1984年5月,巴老作為中國筆會會長,率領由十五位作家組成的代表團出席在日本東京召開的國際筆會第四十七屆代表大會。回國後,在北京沙灘的中國作協會議室舉行了一次匯報會。副團長朱子奇說:“巴老的威望極高。他只要在大會會場上一坐,哪怕一言不發,也還是產生了不可估量的影響。”
大老頭兒巴金於2005年10月17日在上海去世,享年101歲。
人貴有自知之明。二老頭兒蕭乾留給世人的最後十四個字是七個“勞駕”。1999年2月6日,他自知大限已至,採取果斷的行動,實現了“寫到不能拿筆的那一天”這一夙願。他一邊聲嘶力竭地喊“勞駕、勞駕、勞駕。”一邊使出吃奶的力氣把北京醫院的大夫們好不容易為他插進去的包括鼻飼用的胃管在內的各種管子統統拔掉了。由於使勁過猛,引起胃出血,接著就是併發症,五天后,他那落拓不羈的一生畫了個圓滿的句號。
回顧巴金和蕭乾走過的道路,他們通過自己的作品啟迪善良的人性,鞭笞一切醜惡,在國家與民族處於內憂外患的日子裡,為和平,為正義奔走呼號,不遺餘力。縱觀這兩個老頭兒的生涯,一種崇敬與自豪油然而生。相比之下,日本儘管已造就出兩個榮獲諾貝爾文學獎的作家,大和族唯有徹底擺脫狹隘的島國根性,才能產生對世界人民和正義事業有深遠影響、高瞻遠矚的記者、思想家、政治家!
作為中國知識分子良知的楷模,巴金是不可取代的。
巴金住院期間,由於病情的關係,不得不接受手術,從此,不能再言語了。他對身邊的醫護人員所說的最後一句話是:“從今以後,我將為你們繼續活下去。”這十四個字是耐人尋味的。巴金了解自己生命的意義。這個“你們”也可以包括中外廣大讀者以及尊崇、熱愛他的文品和道德素養者。
1984年5月,巴老作為中國筆會會長,率領由十五位作家組成的代表團出席在日本東京召開的國際筆會第四十七屆代表大會。回國後,在北京沙灘的中國作協會議室舉行了一次匯報會。副團長朱子奇說:“巴老的威望極高。他只要在大會會場上一坐,哪怕一言不發,也還是產生了不可估量的影響。”
大老頭兒巴金於2005年10月17日在上海去世,享年101歲。
人貴有自知之明。二老頭兒蕭乾留給世人的最後十四個字是七個“勞駕”。1999年2月6日,他自知大限已至,採取果斷的行動,實現了“寫到不能拿筆的那一天”這一夙願。他一邊聲嘶力竭地喊“勞駕、勞駕、勞駕。”一邊使出吃奶的力氣把北京醫院的大夫們好不容易為他插進去的包括鼻飼用的胃管在內的各種管子統統拔掉了。由於使勁過猛,引起胃出血,接著就是併發症,五天后,他那落拓不羈的一生畫了個圓滿的句號。
回顧巴金和蕭乾走過的道路,他們通過自己的作品啟迪善良的人性,鞭笞一切醜惡,在國家與民族處於內憂外患的日子裡,為和平,為正義奔走呼號,不遺餘力。縱觀這兩個老頭兒的生涯,一種崇敬與自豪油然而生。相比之下,日本儘管已造就出兩個榮獲諾貝爾文學獎的作家,大和族唯有徹底擺脫狹隘的島國根性,才能產生對世界人民和正義事業有深遠影響、高瞻遠矚的記者、思想家、政治家!
作為中國知識分子良知的楷模,巴金是不可取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