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0餘平方公里的四川倆母山穹窿地質地貌奇觀位於四川盆地南部的威遠、榮縣、仁壽、資中四縣交界地倆母山帶。奇特的方山台地,植被茂盛、林海茫茫;奇異的峽谷坑道,呈現地表斷裂、遺蹟斑斑;奇謎的山勢水系,拓展出眾多的山脈河流;奇幻的地質地貌,猶如盆地南部一顆明珠。八、九十座古寨矗立深山近800年,獨特的人文自然景觀讓人痴迷忘返;向家寨東麓圍子灣宋代古墓群,氣勢磅礴;富含高密度負氧離子的高山古寨,是城市人群度假休閒的世外桃源。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倆母山
- 占地面積:900餘平方公里
- 地點:中國四川
- 海拔:835米
- 景點:方山、台地,山寨
- 地質面貌:穹窿
地質地貌,群山之祖,築山為寨,母山祖山,景觀獨特,倆母山,山頂觀景,聖水池,捨身岩,打兒洞,古石壁,陰陽線,四季篝煙,霧簇倆母,遙觀金頂,寺廟,向家寨高頂寨,構想,名稱,區域範圍,區位地點,區域現狀,旅遊資源,其特點是,
地質地貌
所謂穹窿,穹:上拱、凸現、突兀;窿:坑道,凹陷,溝谷。穹窿地貌多以方山、台地、不規則桌面山、峽道、溝谷、坑道為主,貌似“凹凸”二字。倆母山穹窿地質地貌在眾多縣誌地質地理中被稱為:威遠穹窿背斜、榮威穹窿背斜、資威穹窿背斜等。倆母山穹窿地質地貌東起觀音岩(資中、威遠交界處),西至榮縣雙古鎮,北起仁壽縣天鵝鄉,南至威遠縣慶衛鎮。東西長68公里,南北寬24公里,總面積901.98平方公里,高出盆地300—500米,其間峽谷深切,岩石裸露,崖懸壁絕,深寬為3:1,如鬼斧神工所為;方山突兀,邊垂壁絕,頂平地沃,高出溝谷300—500米,似天鑄地造所成;構造型的天坑,上大下小,一落千尺,如隕石撞擊之跡。
倆母山的穹窿地質地貌,形成年代久遠,面積廣闊,地貌奇特,在中國甚至世界地理上都是絕無僅有的。據中國地理和世界地理書載:四川盆地,早屬海域,與太平洋為一體。海盆與陸盆曾多次交替,受喜馬拉雅造山運動的影響,盆地周邊群山凸起,中心下陷(而南部倆母山區域又向上隆起),形成內陸湖。在重慶巫山的東、西兩側,受海水的衝擊侵蝕以及內陸湖水的外溢等多種地質、氣候條件作用下,切穿巫山於200萬年以前才形成了而今的長江三峽,內陸湖水得以外溢。隨著長江三峽口的逐漸深切,盆地湖水下降,使得形成於一億三千五百萬年前(侏羅紀和白堊紀之間,地質專家稱:燕山運動時期)的倆母山周邊古地質岩石才逐漸顯露出水面,成為而今的穹窿地質地貌奇觀。
900餘平方公里的倆母山穹窿地質地貌是構造型的,而不是後天的風化、水蝕型的。它與湖南省張家界的砂岩峰林地貌、廣東省的丹霞山地貌、安徽省黃山的花崗岩地貌、河南省雲台山的構造剝蝕地貌、四川省興文的天坑溶洞石林地貌、雲南省的石林喀斯特地貌等渾然不一。它沒有大山大川,更沒有大江大河;它山高但不尖,溝深卻無水。由於地質構造形成早,且長久被海水或湖水淹沒,出露水面的時間短。歷經雨水沖刷,岩石裸露,溝谷斷裂深切,溝壁懸絕,溝底平緩,曲向各異,溝深100—300米,寬50—100米不等。山多以方山平頂(又名桌面山)為主,而又層層疊疊,層疊之間的相對高度20—50米不等,它與中國和世界其他地方的尖頂山、“V”形溝截然不同。
倆母山穹窿地質地貌的中心區域為方圓100平方公里的台地,它西起兩河鎮向家寨,南止新場鎮青峰寨,東源連界鎮五堡墩,北止連界鎮政府,高出盆地300—500米,周邊為內旋呈逆時針轉向,而外旋呈順時針轉向的溝谷曲展。這奇特的外貌,反映出地殼早期變化的特殊內動力。
據不完全統計,倆母山穹窿地質地貌中有峽(溝)谷58條,其中南向33條,北向10條,東向7條,西向8條,如:連界鎮的象鼻山溝、紙廠溝,兩河鎮的嗡水槽溝、盤家溝,越溪鎮的藍廠溝、關馬溝等都非常奇特。最為壯觀的觀英灘鎮新隆場大峽谷,西起於威鋼、東止於鋪子灣鎮,主峽谷全長52公里,其間峽谷深切曲展,形態各異,似一線天,如人工渠,山回水轉,水斷山逸,迷奇難究,古怪非凡,史稱穹窿小三峽,可與長江大三峽媲美。地貌中有方山台地200多塊,其中上1000畝的方山台地,如:兩河鎮的向家寨、雷家寨、宜新寨,越溪鎮的高頂寨、鳳凰寨、青峰寨,連界鎮的白牛寨等。這些山頂部平坦起伏較小,四周懸崖絕壁,地質岩石裸露,其中以倆母山捨身崖多段地質岩石裸露,垂懸千尺最為壯觀。
群山之祖
倆母山位於威遠縣越溪鎮倆母山村,海拔835米,兩峰並立,南大北小,形似母女,相依相偎,秀麗婀娜。倆母山主山脈似“∽”形,橫置東西,走向南北。獨立的山脈水系拓展於沱江與岷江之間,西止於井研縣周坡鎮玉皇頂,東止於兩江交匯處的瀘州市,面積近20000平方公里。倆母山脈是威遠、榮縣、井研、仁壽、資中、內江、自貢的祖山;是威遠清溪河、越溪河,榮縣旭水河、中溪河,井研泥溪河,五通茫溪河,仁壽通江河、清水河,資中漁溪河、羅泉河,自貢烏龍河等河流的發源地。
倆母山東主脈經天心橋上青峰寨,分兩脈走向:東主脈以東的支脈過威遠縣新場鎮牛頸坳止於寶溪河與清溪河交匯處的兩河口;東主脈以南的支脈經威遠縣越溪鎮狗公石再分為二:南向過卡房店止於清溪河、榮縣旭水河交匯處的自貢市貢井區;西向上石牛山又分三支,拓展出釜溪河和越溪河,分別匯於沱江和岷江,止於兩江交匯處的瀘州市。
倆母山西主脈經向家寨過五個坡,分兩脈走向:西主脈以東過連界鎮經資中縣、威遠縣的交界處觀音岩,向宋家鋪、內江市、自貢市方向拓展,止於自貢市釜溪河和沱江河交匯處的富順縣;西主脈以北經三叉公路過仁壽天峨鄉,再分二脈:北向延展至資中縣羅泉河和仁壽縣清水河的交匯地;西向經汪洋鎮雨峰山、五里埂、松峰鄉至井研縣周坡鎮玉皇頂,止於五通區泥溪河以東、仁壽縣通江河以南。
築山為寨
方山台地本屬地球演化過程中內動力構造形成,後經人工築門、建牆、修路、削壁,造房,以安居隱蔽防禦外患之用,爾後稱為山寨(寨實為砦字,讀Zhai音)。此寨為一方百姓抗擊外侵、躲避戰亂功不可沒,但也為少數晝伏夜出、占山為王的土匪強盜所利用。
穹窿地區的山寨多數形成於南宋時期,少數完善於明末清初。南北宋時,蒙古成吉思汗一度東進西擴,南侵北占,疆域廣闊,曾達歐亞大陸。其中南侵多次,達100多年。南宋淳祐二年(1242年),余玠任四川安撫制置兼重慶府,為組織抗擊元朝蒙軍南侵,而在資州(資中縣)、嘉定(樂山市)、瀘州等地備戰,“廣求意見,廣用人才”,“因山而壘、或州縣治所、或屯兵積糧”,“以山城山寨為屏障,形成堅固的防禦體系”,先後勝戰36次,重創蒙古騎兵。其中,合川的釣魚城,金堂的雲頂寨,合江的神臂城,因蒙軍幾十年上百次攻占不下,成為世界戰爭史上以少勝多的戰例而出名。而倆母山穹窿地貌屬資州、嘉州轄區內,正置山城防禦體系範圍修建的眾多山寨。
威遠縣兩河鎮的向家寨近7000畝面積內,南宋抗蒙時所設立的衙門,內城、城牆、8道寨門、戰壕、“公局界”(審判案件、宰殺人頭之地)、碑林等仍遺留至今。向家寨東麓宋代古墓群4座,占地10餘畝,規模宏大,氣勢磅礴。墓柱、墓室屬仿木石質,且淺刻浮雕,有仕女圖像、花卉、龍頭相對等圖案栩栩如生,保存較完好。
清初順治八年(1651年),吳三桂奉清廷之命進剿四川張獻忠農民起義軍政權之時,追剿中部分起義軍據向家寨、高頂寨為營,與清軍相持惡戰半年之久,終因軍困山寨,彈盡糧絕而全軍覆沒。清朝中期,紅燈教、白蓮教等農民起義軍也在兩寨風靡一時。
與向家寨100米之隔的高頂寨,海拔760米,森林植被全覆蓋。春季鳥語花香,萬物復甦;盛夏涼風徐徐,無酷暑之熱;秋色紅葉迷人,松濤令人心醉;寒冬白雪皚皚,冰柱遍野。清朝時,皇室御醫孫靜陽受封賞賜後隱居此寨,修繕了3道寨門,並修建別墅山莊,內設房舍、書樓、冷亭、魚池等。
穹窿地貌近1000平方公里以內,築有寨門、寨牆的山寨有80-90座,僅倆母山周邊近200平方公里範圍內,就築有山寨近30座。而今多數山寨無人居住,森林植被全部覆蓋,人跡稀少。原四川省城鄉規劃設計院首席主辦廖先貴、原成都市旅遊局設計規劃處處長王文才經過近十次實地踏察後認為:“......古寨數量之多,規模之大,堅固險要程度,保護完整程度居全川第一。古寨風情乃蜀中第一古寨名勝”。
母山祖山
倆母山,“母”在何意,名於何時?一直成為歷代文人墨客或陰陽地質學者的不解之謎。
相傳遠古,人類繁衍之初,湖盆地中所顯露的倆母山周邊,妖魔盛行,禍及人間。玉皇大帝、王母娘娘令弟子娘女二人下凡蜀地,定居此山,修仙煉道,除妖治魔,安撫百姓。久之,母女相繼去世,自冢成仙化作兩山相依而立,顯靈顯聖。爾後,人們為敬重山神,建廟宇殿堂,塑倆母神像,倆母山由此而名滿蜀州。尤其在觀音廟會時,燒香膜拜,游山觀景者絡繹不絕。
又傳,諸葛亮進戰四川統一蜀地後,在考察地質礦山時,見倆母山兩峰相依,氣勢非凡,周邊低下,山脈延展,水源始發,統領諸山,雄霸一方,而感嘆“此乃祖山也!”。爾後,在“鐵山”(今連界鎮威鋼)、“鏵鐵嘴”(今榮縣附城鎮鐵廠村)等地冶鐵鑄造兵器。
再傳,西漢時成都崇州鶴鳴山(鵠鳴山)張道陵(又名張天師,道教創始人),雲遊天下,踏察穹窿地貌時,所見高山盆地地形地貌奇特,山頭多以平頂為主,而又層層疊疊,山脈延展有序,溝谷水流旋轉,中心部位略圓無谷,多方山台地,當足及倆母山頂時,讚嘆到“母山也!”。
仁壽縣誌中載:“百里來龍兩母分,蜿蜒飛架半天雲”;“壓盡陵州百萬峰,巍然兩母在雲中”。威遠縣新場鎮清風寨,清末秀才吳紹游詩:游登倆母山,四川正乾龍江沱二水夾送至瀘州,中間唯此山獨秀。詩曰:“上至陵州第一峰,雙尖特秀半凌空,中分二水江沱壯,總領諸山世界雄。風月無邊排大小,乾坤並屹列西東。遙遙倆母參天日,照透雞冠頂上紅”。(註:仁壽,古為陵州),將倆母山的地理位置及其雄壯偉大,描繪得如此盡粹。
景觀獨特
倆母山
兩峰並立,娘母山海拔835米,女兒山海拔830米,南大北小,相距50米。娘母山頂部面積800餘平方米,四周懸崖絕壁,在相對高度100餘米僅築有一條三曲九拐的通天路,到頂途中築有寨門一道,寨門上有觀察洞、射擊孔等。身臨其境,甚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險峻。
山頂觀景
在山頂環顧四周,兩環山脊、峽谷,天然盆景,盡收眼底,堪稱一絕。東眺五堡奇墩,白牛嬉戲船湖;西賞古寨風情,遊人眷留生態;南望石牛奔海,鳳凰欲展穹窿;北聞龍石下江,天鵝橫貫西東。
聖水池
頂部南面鑿有10平方米的水池一個,終年半滿,旱不涸,雨不溢,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水從何來?令遊客猜測無數。此水內服外搽有消腫療疾之功效,在民間廣為傳頌為“聖水”。
捨身岩
岩石外凸且懸垂於千尺之上,驚險無比。
打兒洞
位於倆母殿下,懸崖絕壁處有一石洞,投石求子,妙趣橫生。
古石壁
位於倆母山寨牆之下,上億年的古老岩石,遺蹟斑斑。
陰陽線
在山頂部,位東面,於農曆每月上旬,當漫天星空之晨時,觀東方陰陽線或晨昏線,只見南北一道亮線,緩緩從東而來,又徐徐向西而去。亮線未到之處,一片漆黑,伸手不見五指。
四季篝煙
倆母山周邊,在晴天的早晨或雨過天晴時分,篝煙四起,似雲似霧或似煙,變幻無窮。
霧簇倆母
冬季,霧簇倆母山,似天似地,難以分辨,猶如天上人間。
遙觀金頂
當早晚時分,晴空萬里之時,直視峨眉山金頂,時而金光四射,時而隱匿無光。
寺廟
山頂部中央建有一寺,名曰:峨頂寺,供奉著西方三聖等十餘尊佛像;寺前建有倆母廟一座,供奉著倆母山神大仙,此廟為穹窿地貌中海拔最高、規模最大的山神廟。山下建有佛教廟一座,廟堂後壁岩石上刻有六龕石雕佛像62尊,神態各異,栩栩如生。此為典型的唐代岩摩造像。
千百年來,倆母山寺廟的神氣被周邊的信眾所謨拜,有求必應,上至成都、下至重慶,享有盛譽。每逢觀音廟會時,或游山觀景,或求神拜佛,或誦經念佛,萬眾蜂擁,絡繹不絕。2002年被省、市宗教局核准為:宗教活動場所。
八大勝景 兩寨一山,勝景舉目皆是:天池甘露、五梅爭艷、鐵門雲封、雞冠煙雨、櫃岩晚霞、香爐殘月、半邊鐘鼓、嗡水琴聲等。
向家寨高頂寨
兩寨相隔於盤家溝,海拔760米,總面積近12000畝,兩寨高出溝谷250米,周邊懸垂百餘米,90%的森林覆蓋率,原始植被豐厚,野生動物繁衍。向家寨東麓圍子灣宋代古墓群,氣勢磅礴。有兩個構造型天坑,形狀猶如隕石撞擊所為,甚是壯觀!
構想
名稱
倆母山穹窿風景名勝旅遊區
區域範圍
向家寨、高頂寨、倆母山,包括雞冠石在內的,海拔600米高程以上的區域,面積近10平方公里,約15000畝。
區位地點
北距成都130公里;西距樂山152公里;南距宜賓156公里,自貢75公里;東距內江82公里,威遠45公里。
區域現狀
向家寨7500畝,90%的原森林、次生林和人工林,雜樹叢生,遮天蔽日,相互攀援,已形成動、植物鏈而共生共榮。2007年秋冬以來兩隻狗熊出沒于山寨之中。高頂寨3500畝,森林全覆蓋,無人居住。兩寨一山,既獨立而又連成一片。
山重四級6米寬的水泥路——越兩路,從風景區北進南出橫穿而過,周邊鄉村公路已成網狀。
景區內移動、電信信號全覆蓋,周邊有線電視、電話已經布局,高壓電力縱橫交錯。
兩寨之間,盤家溝地下水終年不乾,出水量約0.05立方米每秒,日湧出量為4000—5000 立方米,可滿足向家寨打造大型休閒度假旅遊區生活用水。
旅遊資源
攀登倆母山峰,環顧穹窿地貌,天然盆景,盡收眼底;唐代寺廟,雕刻佛像栩栩如生;神池聖水為一方百姓除疾消災;捨身岩高懸千尺,裸露多段岩石;倆母神殿,吸八方信眾膜拜;晨觀陰陽線,知天地輪迴;遠觀峨眉金頂,金光閃爍;近視群山古寨環抱,地旋峽轉;春夏溝谷煙雲,似橋似線,時雲時煙,變化萬千;秋冬雲霧籠罩,時有時無,似山似寨,尚分不清天地;向家寨、高頂寨清朝張獻忠、紅燈教、白蓮教等農民起義軍風靡一時;向家寨宋時衙門古蹟遍野,東麓圍子灣宋代古墓群氣勢磅礴。
向家寨、高頂寨,森林覆蓋,面積廣闊,林海松濤,空氣新鮮,負氧離子密集。冬暖,最低溫度0下1度,偶有霜雪;夏涼,最高溫度33度,夜晚退熱快,夜間平均溫度22度。相對濕度大,適宜舒心養顏、延年益壽;相對高差小,適宜多年齡段人群戶外爬山運動。年度氣溫變化小,適宜老人度假休閒;晝夜氣候變化少,適宜24小時運動休閒。
其特點是
雄、奇、險、秀、幽、神俱全,資源多,類型多,山寨多,林地多,環境好,面積廣,海拔低,濕度大,氣溫低,可游項目多,可住時間長,復游係數大。為此,四川省資深規劃專家廖先貴、成都市資深旅遊專家王文才認為:倆母山穹窿景區適宜打造成集覽勝、科普、探秘、運動、健身、狩獵、休閒、度假、避暑、野營、修養、療養、宗教等多元多功能,設施配套,水準較高的特大型風景名勝旅遊區。
倆母山穹窿地質地貌的獨特奇觀,原生態的自然風光,古寨風情的文化底蘊,佛教寺廟的名勝古蹟等,為地方的一大自然資源和寶貴財富。建議:儘快申報國家穹窿地質公園;儘快申報世界古寨群遺產;儘快規劃打造國家4A級集自然生態、名勝宗教、休閒度假為一體的風景名勝旅遊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