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俺是山東人》是2008年新華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郝桂堯。
基本介紹
- 書名:俺是山東人
- 作者:郝桂堯
- ISBN:9787501185573
- 頁數:312頁
- 出版社:新華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08年12月1日
- 開本:16
內容簡介,作者簡介,目錄,序言,後記,
內容簡介
《俺是山東人》主要內容:以“忠孝”著稱的齊魯大地,為什麼又是歷史上農民起義最多的地區?因“中庸”“保守”備受批評的山東,為什麼又孕育出孫子、魯班、諸葛亮、王羲之、賈思勰、李清照等等燦若星河的軍事家、發明家、文學家?兩千多年前山東的孟子就指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為什麼至今山東“官本位”的沉疴仍難治癒?這些悖論,其成因是什麼?其發展趨勢是怎樣的?還有更多的話題值得提出:儒、釋、道,在山東是怎樣兼容並存的?東西走向的黃河與南北走向的大運河,在山東構成了怎樣的生態坐標和經濟發展維度?山東快書、煎餅大蔥、大塊吃肉大碗喝酒,是否是山東人永遠的愛?
作者簡介
郝桂堯,筆名曉浩。山東萊州人。1984年畢業於山東大學歷史系,畢業後赴西藏從事新聞工作近10年。1993年至今在新華社山東分社工作。
擅長重大事件與重要人物及群體的寫作,對地域文化的研究情有獨鐘。出版過《西藏在上》《孔繁森》(合著)《朱彥夫》(合著)《西藏1951》《太陽夢》《轉世靈童》《曙光從東方升起》《穿越第三極》等專著。主編了西藏第一套品牌叢書《藏羚羊》。曾經在《詩刊》《中國作家》《人民日報》等幾百家國內外報刊發表過文學作品,並多次獲獎。《大眾日報》《錢江晚報》《成都晚報》等連載過其紀實文學作品。參加過中央電視台和山東衛視大型系列片的撰稿工作。
目錄
第一部分 山東人的基因
第一章 誰“規定”了山東人?
第二章 傳說山東
第三章 舌尖上和胃裡的山東
第四章 忠孝仁義是山東人的突出性格
第五章 梁山好漢:山東人的另一個側面
第六章 這方水土與這群人
第七章 山東人,迎來了第三次經濟浪潮
第八章 文化的失落與尋找:中華文化標誌城之夢
第九章 做一個開明的“新山東人”
後記
序言
這是一部給了我很多思考和啟發的書,也是迄今為止,我讀到的關於山東人的論著中最有價值的一部。
古希臘戴爾菲城的神廟裡,有一塊警醒人類的碑,鐫刻的銘文是:“你要認識你自己。”
長期以來,我和諸多的山東人一樣,在這方母土上生活、工作。我們熟悉這裡的一切:關於這方母土的顏色、皺褶,關於她的疼痛和哀怨,關於她的美好的記憶和嚮往……於是,我們堅定地自信:我們是最了解自己――了解山東人的人了!
讀了這部書,那樣的幾乎是與生俱來的自信,不得不動搖了。
我多次聽到山東半島的幾個文藝界的朋友,不無嘲諷地把“仁”說成是孔子的“專利”,哪裡知道,“仁”的出產地卻恰恰是東夷!一般人只知道孔子對“禮崩樂壞”的痛心疾首,偏偏小視了他對周禮的“造反”和“顛覆”――他斗膽在曲阜城裡辦起了華夏第一個私立學校,正是他的“有教無類”,大大促進了華夏文明的進程。以“忠孝”著稱的齊魯大地,為什麼又是歷史上農民起義最多的地區?因“中庸”“保守”備受批評的山東,為什麼又孕育出孫子、魯班、諸葛亮、王羲之、賈思勰、李清照等等燦若星河的軍事家、發明家、文學家?兩千多年前山東的孟子就指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為什麼至今山東“官本位”的沉疴仍難治癒?……這些悖論,其成因是什麼?其發展趨勢是怎樣的?還有更多的話題值得提出:儒、釋、道,在山東是怎樣兼容並存的?東西走向的黃河與南北走向的大運河,在山東構成了怎樣的生態坐標和經濟發展維度?濟南豐厚的文化積澱是發展的包袱還是發展的軟實力?有著先鋒意味、瀟灑姿態和自負心理的青島,是否從海浪和啤酒產生的泡沬里得到啟示?山東快書、煎餅大蔥、大塊吃肉大碗喝酒,是否是山東人永遠的愛?
本書作者的職業是新聞工作,他以新聞工作者敏銳細緻的感知能力和求實精神,十餘年來腳步遍布山東,做了大量的採訪、調查,閱讀了大量的書籍,掌握了許多珍貴的資料。因而,他的這部《俺是山東人》讀後的感覺非常生動、豐盈,給人穿越時空、萬世萬物瞭然於心的曠達明麗的舒暢。他又是名牌大學歷史系畢業生,牢牢秉持嚴謹的治學態度,清晰而又苛刻的文化思辨,縝密的論述結構和準確又富有張力的語言表達……這就使本書具備了科學的品質,具備了征服與溫雅和煦的雙重魅力。尤其令我感動的是,翻閱本書,有股暖流撲面而來,那便是作者對山東大地的赤子之情,這是他寫作本書的原動力。在這部書里,體現出了他對母土的“大忠大孝”。母土的純樸、寬厚、豐饒,令他自豪,令他激動不已;母土身上的傷疤,令他熱淚潸然;母土小小的褊狹,也讓他憂心忡忡。他不僅生活在母土的今天,也生活在母土的昨天,還生活在母土的明天。書若無情,只是塵封的印刷品,有情的書才能成為鮮活的生命。《俺是山東人》既可以看成一部探究地域文化地域經濟的社會學論著,也可以看成一部人與自然關係的抒情散文,――於是,我們聽到了杜鵑啼血般地叫聲:“你要認識你自己……”
讀《俺是山東人》之前,我有幸讀了作者三年前出版的散文《西藏在上》,一部純正的美文。我敬佩他的文學修養,更敬佩他的人格修養。他用十年的黃金年華去感覺西藏,無數次觸摸過藍天白雲,他可以與神鷹對話,他能在牛糞火旁傾聽石頭的吟唱,他把納木錯湖和八角街以及漫山遍野的牛羊和經幡都藏在了心裡……這個十年賦予了他博大、深厚、瑩澈、寬容、澹泊、執著。他不是佛教徒,卻有著宗教的虔誠,對生命價值生命真諦有著通透的理解。正是十年的西藏修煉,他才能以更為闊大的文化坐標係為參照,以更為純粹的精神背景和道德尺度為支柱,重新審視母土,成功寫出這部《俺是山東人》的。
我自己才疏學淺,昏昏慵慵地在山東大地生活,為智者、為大境界者作序,一方面感覺亂了秩序,另一方面,也有著幸運的欣然了。
後記
寫作這本書的過程,就是我學習山東文化、學做一個山東人的過程。
為什麼要寫這樣一本書呢?
我是山東人,根在山東。21歲之前,我在山東生活、學習,30歲之後,我又回到故土山東,這中間近10年是在西藏度過的。西藏是我的第二故鄉,在西藏工作期間,正是我生命中最美好的年華,也是世界觀和價值觀成型的時期。感謝上蒼讓我選擇了西藏,它賦予我渾厚、堅韌、博大、寬容、平靜等等內容。我是迫於生存壓力才回到山東的,否則我願意在西藏一輩子。調回山東前我一直有恐懼感:像一個已經開始長成的小樹,移栽到另一片土壤,是否能存活下去?
就像我書里寫的,剛回山東時,我有一種沒有根基的感覺。滿大街是我熟悉的話語,整個城市有很多熟悉的親朋好友,我還是覺得陌生,只覺得遙遠的西藏親切而又鮮活。靈魂在掙扎,它究竟要飄落到哪裡?
一方面,我拚命寫西藏的東西,甚至經常去西藏,一次去住了幾個月,還有一次在嚴酷的冬天橫穿了川藏和青藏公路,別人看來苦不堪言,我卻感覺甘之如飴,好像只有在西藏我的心才是寧靜的。另一方面,我也想寫點山東的文章,但寫出來的文字非常乾澀,膚淺,沒有靈魂,沒有思想。我想借鑑在西藏的一些做法,比如通過對一些名人的採訪,了解真正的山東,進入山東人的精神深處。但是山東名人太多,古代現代,形形色色,各種各樣,無從把握,我又沒有更多時間進行研究,所以只有作罷。我曾經想專門去古代名人的老家,推開那些塵封千年的柴扉,與聖賢的後裔們對話。想像很浪漫,但事實證明了我的幼稚,那些地方都成了遊人如織的旅遊景點。
儘管如此,只要聽到山東文化的趣事,我就會記在心裡;也尋找機會去各地,領略山東自然景色的壯美,人文底蘊的豐厚,偶有可能,就用筆把它記錄下來。像一粒粒微小的塵埃,累積起來,成了一片有自己景觀的土地。
終於有一天,我感覺要把對山東文化、山東人的所感所想寫出來,寫成一本書。我像一個懷孕十幾年的孕婦,要把這個“孩子”生下來。2006年的初冬,這個想法憋得我難受,以致於整天好像在虛脫,精神遊離在外,軀殼空空蕩蕩。我開始了艱苦的寫作,於是,就有了書里的這些文字。
我選擇了這樣的視角:從當代一個普通山東人的角度出發,注重細節和感受,注重地域文化里具體的人和事,從而表現整體的山東人,表現當下的山東人,而不僅僅是歷史上和書本里的山東人。
寫作的過程既痛苦又幸福。我是一個普通人,要弄懂很多複雜的問題,需要靜下心來,而外邊的世界那么熙熙攘攘,嘈雜喧鬧,工作的壓力也擔在肩頭,我只有把雙休日和節假日利用起來,把自己關在辦公室里,梳理著歷史的脈絡,尋找著山東精神的源流。有時,工作太忙,幾個月寫不了一個字,重新進入寫作狀態時就顯得非常艱澀,我咬緊牙關,堅持下去,像一個馬拉松運動員,突破著自己的心裡極限。
在大學裡,我學的專業是歷史,然而對歷史卻是一竅不通。人到中年,又開始學習歷史及文化,正因為如此,關於山東人的觀點和事實可能有謬誤之處,希望得到專家學者以及各位讀者的批評指正。在寫作過程中,我參考了很多專家的觀點,也引用了很多同事和普通人關於山東人的見解,從這個意義上講,這本書是集體智慧的結晶。
為了給本書一個合適的名字,我在部落格上徵集過書名,得到了很多朋友的熱心支持,前後想的名字有上百個,最後才確定叫《俺是山東人》。
在寫作過程中,我的心漸漸安寧了,充盈了。我忽然感覺,這棵幼稚的樹開始在山東大地上紮根,悠久的齊魯文化是我最好的生存“土壤”。感謝親朋好友們給予力量,這是我前行的不竭動力。感謝山東省作家協會副主席李貫通為本書作序。需要感謝的人名單可以排成一長串:陳曉荷、張延慶、劉翔……妻子陳曉荷為我解除了寫作的所有後顧之憂。張延慶認真對書稿進行了校對。新華社山東分社領導為我提供了良好的寫作環境及鼓勵創新的氛圍。山東省博物館的專家王之厚、王書德,我的同事呂放、李燕、范長國、朱崢、徐速繪等為本書提供了精彩的圖片。新華出版社編輯劉廣軍為此書付出了極大心血。在此一併表示感謝。根已紮下,就要有枝繁葉茂的那一天。我想繼續走下去,去探索神奇的山東文化,去追尋山東人瑰麗的精神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