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改詞語風波

“修改詞語風波”在編劇界引起強烈反彈,是因為戳中了編劇們的集體痛處——演員、導演隨意改動劇本已經成為業內“潛規則”。創一劇之本,而居一劇之末,中國影視編劇為何被行業邊緣化?

演員改詞遭遇編劇集體聲討,編劇創一劇之本,地位卻居一劇之末,重樹編劇地位“路阻且長”,

演員改詞遭遇編劇集體聲討

事發於演員宋丹丹提出“拍戲不是拍劇本”的觀點,遭到了編劇行業的集體“圍剿”。業內人士指出,從一部電視劇的“口水仗”,上升至整個行業的口誅筆伐,足以說明“改劇本”在業界具有相當的普遍性。
編劇汪海林直言,刪改劇情的演員在增多。“我的經驗是,在細節處理上,他們有時確實能為劇本增色。但術業有專攻,對於劇本的整體架構和風格把握,再偉大的演員也比不上一個三流編劇。”
劇評人李星文認為,劇本是一劇之本,其完整性、嚴密性、精確性應得到維護。“導演和演員有二次創作的權利,但應是提出意見,借編劇之手改。至少也應得到編劇的授權,才好動本。”
“事實上,改劇本業內很常見,當年張瑞芳改《屈原》被郭沫若奉為‘一字之師’,姜文改《芙蓉鎮》也被謝晉充分認可。”編劇李亞玲認為,此次的“改詞風波”遭到眾編劇的集體聲討,原因在於演員沒有給予編劇足夠的尊重。

編劇創一劇之本,地位卻居一劇之末

一位不願意透露姓名的電影副導演告訴記者,在拍攝現場,經常出現按照主演意願而臨時改動劇本的情況。“編劇往往不會出現在拍攝現場,演員此時的話語權更大,特別是腕兒越大的演員改劇本的可能性越大。”
該副導演稱,編劇行業里有很多“不平等條約”,比如劇本質量的認定標準模糊,甚至完全由投資方說了算。“條款中牽涉各方利益,劇本審查過程中誰都可以給編劇提意見。遇到名氣不大的編劇,乾脆連商量都不商量就直接改。”
“在早期的中國電影中,編劇是跑第一棒的人,占有絕對的主導地位,之後才是導演、演員等其他主創人員。”編劇費明說,隨著影視產業的發展,編劇的地位反而每況愈下。“署名從在開片字幕中的首位,變成了就連片尾字幕也只有摁暫停鍵才能找得到。”而演員的頭銜則越來越大,從“特邀主演”到“領銜主演”“友情出演”“主演”等不一而足。網路影視劇簡介畫面,更是只有導演和主要演員,不見編劇。
“只要有一個良好的外部環境,很多編劇是願意竭盡全力寫出好作品並為之奉獻一生的。”著名編劇鄒靜之坦言,當今的創作環境下,無論是電影還是電視劇,說起來作品都屬於導演的,只有戲劇是編劇的。“這也是我一直堅持話劇創作的原因。”
製作流程中的制度缺陷、人員權利混亂越界、經濟回報不公以及對於原創智慧財產權的淡漠等,都讓編劇得不到應有的“尊重”。

重樹編劇地位“路阻且長”

編劇”一詞備受關注,除了“改詞風波”,很大程度是來自於國內編劇與熱播美劇、韓劇的編劇地位的現狀比照。
韓劇《來自星星的你》在國內掀起熱潮,甚至成為兩會期間的熱門話題。對此,汪海林認為,編劇中心制是韓劇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在韓國影視界明確規定,導演不能擅自修改編劇的劇本,演員修改台詞也是對編劇的大不敬。”
“這也就是為什麼儘管中國不乏對熱播韓劇的引進翻拍,最終仍飽受詬病的原因。”汪海林認為,中國劇組一切為場景服務、為演員服務,而不是為劇本服務、為編劇的立意創意和要求服務,本身就是“本末倒置”。
而美國編劇制度更為成熟——擁有1.2萬會員的美國編劇協會雖然不是官方組織,但涵蓋了電影、電視劇、脫口秀等各種類型娛樂節目的編劇,更像是為編劇服務的“經紀公司”。
第八十六屆奧斯卡最佳影片《為奴十二年》直到獲獎,導演與編劇仍存在分歧,但通過工會,這些分歧與利益摩擦可以進行協調。
反觀中國現狀,對於如何維護編劇權益,宋方金直言這是個長期問題,“只有建立合理的編劇經紀人制度,給予編劇更多的尊重和創作空間才能保證影視劇質量,但對於在多方利益的夾縫中求生存的編劇們來說,重樹地位路阻且長。”(記者 段菁菁)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