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貸周期假說

信貸周期假說是關於貨幣信用與經濟周期關係的一種理論。早在19世紀,李嘉圖、桑頓等經濟學家,就以貨幣和信貸的外生性作用,解釋商業周期。K·魏克賽爾的累積過程學說,給出了信貸周期理論最原始的框架。在短期內,貨幣利率圍繞自然利率波動,貨幣利率由貨幣的供給和需求決定,自然利率由長期內實質資本借貸的收益決定,在短期內固定不變。當貨幣利率低於自然利率,則投資增加,需求增加,物價上漲,形成向上的累積過程,並抬高貨幣利率使之與自然利率保持一致。反之,當貨幣利率高於自然利率,則會出現向下的累積過程。這樣,從靜態的角度,魏克賽爾解釋了充分就業狀態下,信貸變化對經濟的作用機理。

在魏克賽爾上述假說的基礎上,F·哈耶克提出了完整的信貸周期理論。F·哈耶克認為: 貨幣的額外增加會造成借貸資本的增加,使得投資超過自願儲蓄,產生強制儲蓄,並引起資本品價格相對消費品價格的降低,這發生在向上的累積過程中。隨後,較高的要素收入使對消費品需求上漲,於是,銀行系統的貨幣被提取,派生貨幣減少,貨幣的借貸利率提高,最終使一些投資無利可圖。由於銀行派生貨幣的能力受到準備金率限制,這一轉折點遲早總會來到。在哈耶克的理論體系中,“自然利率”不再是經濟波動的中心,即周期不再被看作是對分散經濟中起作用的變數所決定的長期均衡條件的暫時背離。哈耶克採取了嶄新的分析方法: “時際均衡”分析方法,或者說是 “跨時均衡” 或 “動態均衡” 的分析方法,考察經濟從一個靜態均衡走向另一個靜態均衡的過程。同一商品的價格在不同的時點上不同,並且,資本的借貸也不會產生供求統一決定的 “自然利率”。這不僅標誌著方法論的一個重大轉折點,而且宣告了信貸周期理論的形成。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