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項目名稱:信豐瑞獅引龍
- 主題詞:傳統舞蹈,瑞獅引龍
- 認證級別:省級
- 項目分類:傳統舞蹈
- 國家:中國
- 起源時間:清道光年間
- 認證時間:2013年
- 認證批次:第四批
- 申報地區或單位:中國江西省贛州市信豐縣
簡介,歷史淵源,基本內容,基本特徵,主要價值,
簡介
瑞獅引龍存於江西省信豐縣萬隆鄉李莊江頭村,是一種獨特的民間舞蹈。起源於清道光年間,距今已有190餘年的歷史。瑞獅引龍由五節龍和單人獅組成。龍為贛南常見的五人龍燈。瑞獅引龍的單人獅屬南派獅舞,由一人表演,即獅子只有獅頭及用布匹做成的獅身。是一種融合鬧場、吉祥、喜慶、文化娛樂的民間歲時節令舞蹈。一般由12人組成。領牌人一名,也就是領隊,持有“瑞獅引龍”的銘牌。銘牌的作用類似於名片,即是送富、送福、送吉祥到主人家的意思。外出表演時將銘牌放在主人家祠堂牌位前,以示對主人的尊重。一個持牌人、一個單人獅,五個舞龍人,五個樂手。這就是瑞獅引龍的全部表演人員。
歷史淵源
公元1575年(明萬曆年間),葉氏由南雄坪田遷入萬隆李莊江頭村,並在此定居繁衍生息。江頭村原名蘆毛逕,當時屬蠻荒之地。葉氏搬遷至此後,因此處是兩條小河交匯之處,交流的河水匯入贛江支流之一的桃江,故改名為江頭。葉氏從外地搬遷到萬隆李莊之前就有舞龍的習俗,並將舞龍的舞蹈帶到了萬隆鄉李莊。所以萬隆李莊的舞龍風格和本地傳統龍燈表演風格和舞蹈的風格上都有些區別。初始李莊的舞龍只是單條的五節龍燈,舞蹈動作和表演風格雖與當地的舞龍略有不同,但總的來說大同小異,不是很明顯。而且單條五節龍表演時間長了也會覺得單調,缺乏新意。因而在清道光年間,葉氏族人為了將自己的龍燈與外界傳統五節龍燈相區分,豐富龍燈的表演,表達自己對美好生活的願望,在傳統舞龍的基礎上引入了南派單人獅舞,並使單人獅與龍燈互相融合。進過數代傳承人的豐富、發展,逐漸形成了現在獨特的獅帶龍舞蹈—瑞獅引龍。
基本內容
葉氏為了豐富舞龍的表演,增加新意,也是為了讓自己的活動顯得更加吉利,更能表達自己期望生活如意、吉祥、家族團結的心愿。因而在清道光年間,引入了南派單人獅舞融入到五節龍燈中。經過數代傳承人在舞蹈動作上的豐富、發展、創新,逐漸形成了現在獨特的獅帶龍舞蹈---瑞獅引龍,豐富、創新後的瑞獅引龍由五節龍和單人獅組成。龍為贛南常見的五人龍燈。由龍頭、龍尾及三節龍身組成,瑞獅引龍的單人獅屬南派單人獅舞,即由一人表演,即獅子只有獅頭及用布匹做成的獅身。獅身由黃布製作,龍由龍頭、3節龍身和龍尾組成,單人表演的獅舞更加靈活,與龍燈配合更不受拘束,大大增強了瑞獅引龍的表現力。
基本特徵
瑞獅引龍的舞蹈表演有35個表演動作,表演動作的取名也含有豐富的意義,既有寓意吉祥的“天下太平”、“八寶蓮花”、“福壽祿”;也有以地名為名的“對面高叉流水”、“七十二個坳”;也有形容動作的“黃龍乘柱”、“鷂子翻身”、“貓子翻身”,別具新意。瑞獅引龍表演時以獅為主,龍隨獅走,獅引龍行。單人獅的舞蹈有“上步”、“退步”、“側步”、“跳步”等步法。五節龍的表演則以流暢順滑為主要特點,表演者身體與步法結合。龍體呈立圓或斜圓運動,獅與龍相互配合、斗鬧嬉戲,極富觀賞性。表演時獅子領頭,龍隨獅走,混合表演,故稱為“瑞獅引龍”。
龍獅表演時用的伴奏音樂為狀元紅。狀元紅的音樂結構較簡單。只有三個段落組成,即狀元紅、牛尾子、金錢花三個段落,三個段落根據龍獅的表演反覆循環,直至龍獅表演結束。狀元紅音樂節奏鏗鏘有力、清晰明快,嗩吶樂氣勢磅礴,震人心肺,打擊樂與嗩吶相互配合,極具穿透力。
主要價值
瑞獅引龍是一種融合鬧場、吉祥、喜慶、文化娛樂的民間歲時節令舞蹈。在民間,瑞獅被視為吉祥之物,有驅邪、送福之意。而龍也被視為高貴、富裕、吉祥之物,所以很受百姓的歡迎。很多村莊為了圖新年吉慶,希望家族平安、五穀豐登,都喜歡邀請“瑞獅引龍”到家中表演。而瑞獅引龍表演者對瑞獅引龍也有自己的理解:認為瑞獅、祥龍都是吉祥的象徵,凡是龍獅到過的地方都平平安安,人盛財旺,五穀豐登,六畜興旺。通過舞獅、舞龍可以相互溝通,化解很多矛盾。凡是龍到了的地方年幼人健康成長,讀書有上進,學業有成;青年人,出門找錢錢到手,居家則業業必成;老年人,萬年享福,健康長壽,笑口常開。這是期望富裕、平安、家庭幸福美滿的一種表現方式、一種對美好生活、鄉鄰和睦的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