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項目名稱:信豐大阿子孫龍
- 主題詞:民俗,子孫龍
- 認證級別:省級
- 項目分類:民俗
- 國家:中國
- 起源時間:明朝嘉靖年間
- 認證時間:2013年
- 認證批次:第四批
- 申報地區或單位:中國江西省贛州市信豐縣
簡介,歷史淵源,基本內容,基本特徵,主要價值,瀕危狀況,保護措施,
簡介
“子孫龍”民俗主要分布在信豐縣大阿鎮,毗鄰的部分村落也有分布。但以大阿鎮最具代表性,故稱為“大阿子孫龍”。子孫龍是一個以“燈彩龍”表演活動為主題的,穿插祈福、報喜、文化娛樂、團結和睦等多方面內容的一個大型民俗活動。因這個民俗是以倡導家族團結、家庭和睦,希望子孫興旺發達為核心,故被當地人稱為“子孫龍”。
子孫龍以姓氏家族為單位,自發組織。是當地獨有的一種大型民俗文化活動。子孫龍有41節、11節、25節、19節、21節不等。每年正月初五、初十、十一開始裝裱子孫龍。大阿各姓氏都要開始裝裱子孫龍,謂之“裱龍”。每天晚飯過後正式表演。表演時間多為一周,夜夜如此。子孫龍有多個表演動作,有很強的觀賞性。造型上吸收了贛南傳統布龍的特點,與古時照明用的燈籠進行了有機的結合,創造性發明了這種獨特的“燈彩龍”。
歷史淵源
大阿鎮居民多屬客家人,客家人南遷時有一部分定居在信豐縣大阿鎮,而且大阿的各大姓氏在南遷時都是一家老小几口人搬遷至此,人口都是在大阿定居後繁衍達到一定的規模。而且大阿鎮肥沃,南遷的客家人希望自己家族在此繁衍生息,期望自己的家族興旺發達,子孫滿堂,希望通過活動發展自己的家族,加強家族中人的團結,增強兄弟間的感情,因而萌生了創造寓意自己子孫發達的氏族活動的想法。同時,龍在中國歷史上賦予了高貴、吉祥的含義,龍生九子也代表了生育繁殖的能力,並由此產生了借龍寓意自己子孫發達的民俗活動--子孫龍
目前,我們通過大阿鎮東風村呂氏族譜記載查詢到,呂氏子孫龍起源於明朝嘉靖年間。距今已將近500年歷史。大阿呂氏從江西遂川遷徙到贛南,在信豐縣大阿鎮定居後,隨著家族的繁衍,人口增多了之後,難免會產生一些矛盾,而家庭中兄弟也會因為成家立業需要離家外出,定居在其他地方,造成家族的分散和不和睦,因而呂氏族人感覺到需要加強家族的凝聚力、倡導和睦家族,所以在明朝嘉靖年間,大阿呂氏的“登”字輩十三位祖先因此發起了子孫龍活動,希望藉此加強兄弟間的感情、倡導家族團結。呂氏“登”字輩祖先因為有十三兄弟,因此呂氏的子孫龍就有十三根手棒,每一根手棒代表一個兄弟,除龍頭外,每根手棒上有兩節燈籠,因而龍燈串接後,就有25節(龍頭只有一節)。
基本內容
“子孫龍”是江西省信豐縣大阿(音e,第一聲)鎮當地各大姓氏在正月舉行的,一個以“燈彩龍”表演活動為主題的,穿插祈福、報喜、文化娛樂、團結和睦等多方面內容的一個大型民俗活動。因這個民俗是以倡導兄弟團結、家族和睦,希望子孫興旺發達為核心,故被當地人稱為“子孫龍”。是當地獨有的一種民俗文化活動。是一個以表演子孫龍燈為主題,穿插報喜、祈願、文化娛樂等多方面內容的民俗文化活動。
各姓氏的子孫龍主要形式有:一、裱龍子孫龍在每年過完大年的時候舉行,“裱龍”的時候就是正式開始的時間。要將子孫龍清理乾淨,給子孫龍貼上新的彩紙。表示除舊迎新,謂之“裱龍”。二、報喜茶、添丁酒:大阿子孫龍各姓氏都有這樣的風俗習慣,每年子孫龍裱龍這天,去年家中添了女兒的,就會在中午做一桌茶飯送到裱龍的祖廳里,給參加裱龍的家人作為午飯,。去年家裡生了男孩的家庭,就會做一桌豐盛的酒菜,送到祖廳,讓氏族的中的親友長輩分享家族添增人口的喜悅,這就是“報喜茶”“添丁酒”。三、踩龍勢:所謂的“踩龍勢”,舞龍的人就會舉著龍燈走出大廳,圍繞自己家族的土地和有自己氏族的人居住的地方走一圈。四、接龍:龍燈的“踩龍勢”根據各姓氏的分布範圍需要的時間不同,在子孫龍外出回到村口時,各姓氏的人早已經準備好了果品、茶水、鞭炮,準備進行子孫龍民俗中很重要的一個流程---接龍!五、子孫龍表演:一般的表演時間都是在七個夜晚。六、龍打唄(龍接吻)到了最後一天的晚上,不但要向往常一樣表演,還有一項子孫龍民俗中最重要的一個儀式!“龍打唄”!七、送龍:要將子孫龍拆開,放上大廳的房樑上。
基本特徵
“子孫龍”是信豐縣大阿鎮百姓在正月初十至十七舉行的,一個以“燈彩龍”表演為主線的,穿插添丁報喜、文化娛樂、氏族團結、氏族會議等多方面內容的一個民俗活動。當地各村各姓都有舉行“子孫龍”的習俗,表達自己希望家族多子多孫、家族興旺、氏族團結、祈福許願的一種民俗活動。子孫龍的造型大氣,表演場面熱鬧。每村少則一條子孫龍、多則三四條。各村子孫龍的節數多則40餘節,20多人表演,少則10節,9人表演。當地百姓對子孫龍的重視程度超過了除夕,是一個十分獨特的地方文化現象。其承載內涵豐富,表演動作樸素、造型大氣、場面熱鬧,極具觀賞性。
主要價值
大阿子孫龍從表面看來是一個氏族活動,但卻具有多方面的價值:一是它作為一種農民喜聞樂見、自娛自樂的文化活動,是一個有助於家族團結、社會和諧的民俗活動,具有豐富文化生活的實用功能。二是子孫龍民俗對當地的經濟、文化的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研究其400年的歷史文化,也就是在研究客家文化與當地文化的交融和發展。三是融工藝製作、舞蹈表演、器樂演奏於一體,具有很高的觀賞價值,他的產生和發展,經過了一代代民間藝人的不斷創新和日積月累的藝術沉澱,為繁榮文化藝術提供了豐富的營養。四是子孫龍的核心就是希望子孫發達、家族興旺、團結和睦,是中華民族多子多福、祈福求平安的傳統文化的一個縮影,具有很高的歷史、文化研究價值。
瀕危狀況
隨著農村業餘文化生活的多元繁榮,農民娛樂休閒的方式正發生重大轉變,“子孫龍”這一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民間藝術也正瀕臨滅絕的危險:一是由於傳統習俗的逐漸淡化,曾經紅火一時的“子孫龍”也正逐漸被人淡忘。二是由於保護措施不到位,“子孫龍”的製作工藝、舞蹈動作等精粹部分,已面臨著後繼無人的狀況。據統計,現在能用傳統工藝扎制傳統標準的“子孫龍”的人員已經屈指可數。三是與“子孫龍”相關的習俗也正漸漸湮滅。人們不得不痛心地看到,在大阿鎮流傳了數百年的“子孫龍”將從生活中淡出,保護“子孫龍”已到了迫不及待的時刻。
保護措施
為了保護“子孫龍”這項民間藝術,信豐縣堅持“搶救就是最好的保護”的原則,撥出了專門經費,採用立體性保護措施,為“子孫龍”發展傳承人和藝術挖掘、研究、創新做了大量工作,讓這古老的民間藝術重振雄風。今年,大阿“子孫龍”入選贛州市第二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民俗類名錄。把“子孫龍”的製作工藝、道具、曲牌、習俗資料納入保護範疇,並廣泛收集“子孫龍”的資料,在此基礎上進行記錄、分類、編目、建立專題檔案。同時,運用文字、錄音、錄像、數位化等手段,對“子孫龍”的製作及表演進行系統、真實的原生態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