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
最原始的電涌保護器羊角形間隙,出現於19世紀末期,用於架空輸電線路,防止雷擊損壞設備絕緣而造成停電,故也稱“浪涌保護器”。20世紀20年代,出現了鋁電涌保護器,氧化膜電涌保護器和丸式電涌保護器。30年代出現了管式電涌保護器。50年代出現了碳化矽防雷器。70年代又出現了金屬氧化物電涌保護器。現代高壓電涌保護器,不僅用於限制電力系統中因雷電引起的過電壓,也用於限制因系統操作產生的過電壓。
產品選用指南
1)電壓保護水平(UP)的選擇
UP 值不應超過被保護設備耐衝擊電壓額定值,UP 要求SPD 與被保護的設備的絕緣應有良好配合。
在低壓供配電系統裝置中,設備均應具有一定的耐受電涌能力,即耐衝擊過電壓能力。當無法獲得220/380V 三相系統各種設備的耐衝擊過電壓值時,可按IEC 60664-1 和GB 50057-1994(2000 版)的給定指標選用。
2)標稱放電電流In 的(衝擊通流容量)選擇
流過SPD、8/20 μs 電流波的峰值電流。用於對SPD 做II 級分類試驗,也用於對SPD 做I 級和II 級分類試驗的預處理。
事實上,In 是SPD 不發生實質性破壞而能通過規定次數(一般為20 次)、規定波形(8/20 μs)的最大限度的衝擊電流峰值。
3)最大放電電流Imax(極限衝擊通流容量)的選擇
流過SPD、8/20 μs 電流波的峰值電流,用於II 級分類試驗。Imax 與In 有許多相同點,他們都是用8/20 μs 電流波的峰值電流對SPD 做II 級分類試驗。不同之處也很明顯,Imax 只對SPD 做一次衝擊試驗,試驗後SPD 不發生實質性破壞;而In 可以做20次這樣的試驗,試驗後SPD 也不能有實質性破壞。因此,Imax 是衝擊的電流極限值,所以最大放電電流也稱為極限衝擊通流容量。顯然,Imax>In。
施工、安裝要點
信號線路名稱
| SPD設定部位
| 備註
|
程控交換機線路
| 信號線路
| 1 In≥500A,回響時間:ns級 2接地線:≥16mm多股銅芯線
|
計算機網路系統
| 1 進出建築物的傳輸線路見表3.4-2 2 設備輸入/輸出連線埠處
| 接地線:≥1.5mm多股銅芯線
|
安全防範系統
| 1 攝像機信號控制線輸出/輸入端 2 主控機、分控機的信號控制線、通信線、報警線,裝於LPZ0A,LPZ0B與LPZ1交界處
| 接地線:≥16mm多股銅芯線
|
火災自動報警及消防聯動系統
| 1 信號傳輸線進出建築物,裝於LPZ0A,LPZ0B與LPZ1交界處 2 與119聯網的進出線路
| 接地線:≥16mm多股銅芯線
|
建築設備監控系統
| 系統中各種線路在LPZ0A,LPZ0B與LPZ1交界處
| 接地線:≥16mm多股銅芯線
|
有線電視系統
| 進出建築物的信號傳輸線入、出口處
| 接地線:≥16mm銅芯線
|
通信基站
| 信號線進入機房在入戶配線架處
| 1 天線必須置於LPZ0B內 2 站區內嚴禁布放架空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