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義(漢語辭彙)

信義(漢語辭彙)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4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信義,漢語辭彙。

拼音: xìn yì

釋義:信用和道義。

既已信奉,義無反顧。

意指:能夠遵守互相之間或集體之間的約定、協定及諾言,誠實無欺,堅持到底,不輕易背叛、出賣、潛逃,有秩序有規範有禮儀,知廉恥榮辱,有所為,有所不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信義
  • 解釋:既已信奉,義無反顧
  • 出處:《禮記》
  • 常作:企業和廠商名
詞目,拼音,出處與詳解,詞語釋義,詞語出處,

詞目

信義

拼音

xìn yì

出處與詳解

信用和道義。
1、《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將軍既帝室之胄,信義著於四海,總攬英雄,思賢如渴。”
1、唐 張九齡 :人之所以為貴,以其有信有禮;國之所以能強,亦云惟佳信與義。
3、唐·韓愈《唐故贈絳州刺史馬府君行狀》“君在家,行孝友,待賓客朋友有信義。”
4、《三國演義》第十五回《太史慈酣斗小霸王 孫伯符大戰嚴白虎》:子義乃信義之士,必不背我!
5、周恩來《論統一戰線》:“世界上最不守信義的莫過於蔣介石。”

詞語釋義

信義指信用道義,現常作為企業和廠商名。
中華者,著信義立於千秋,重然諾儼如神明,既以信奉,義無反顧,千金一諾,令出如山,雖千萬人而吾往,死不旋踵,一毛不拔,三軍可奪帥,匹夫不可奪志,昭昭如日月,恆古不易,威儀天下,領袖群倫。
其精神是中國文化的精義所在。在傳統中國,不論善惡黑白、廟堂江湖,都普遍的講信義,重然諾,所謂盜亦有道。通常以背信棄義為奇恥大辱,但若受人利用或時勢所迫,雖明知兇險,也常不免有些愚忠愚孝的悲劇發生,史上著名的有岳飛、袁崇煥之事。
俗語常言,男子漢大丈夫,一言既出,駟馬難追!言出必行,令出如山!
為“仁義禮智信”儒家“五常”之末,仁以信立。
道義、仁義、情義、孝義、俠義、忠義、禮義皆以信義為根本(基礎),無信不立。
育兒教子,立信為先。

詞語出處

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禮記》
以正治國,以奇用兵。兵以詐立,國以信存。——《孫子兵法》
國者,天下之利勢也。得道以持之,則大安也,大榮也,積美之源也。不得道以持之,則大危也,大累也,有之不如無之。及其綦也,索為匹夫,不可得也。齊閔、宋獻是也。故用國者,義立而王,信立而霸,權謀立而亡。——魯史《春秋》
《周易-雜卦傳》:“《中孚》,信也。”
《序卦傳》:“節而信之,故受之以中孚。”
唐人孔穎達《周易正義》注曰:“信發於中,謂之中孚”。
存於中為孚,見於事為信。——宋程伊川
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老子》
非誠賈不得食於賈,非誠工不得食於工,非誠農不得食於農,非信士不得立於朝。——《管子"乘馬》
子貢問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論語·顏淵
與朋友交,言而有信。《論語-學而》
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論語-為政》
九三曰: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何謂也?
子曰:君子進德修也。忠信,所以進德也。修辭立其誠,所以居業也。知至至之,可與幾也;知終終之,可與存義也。是故居上位而不驕,在下位而不憂,故乾乾因其時而惕,雖危無咎矣。《周易·文言傳》
誠信者,天下之結也。——《墨子
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至誠而不動者,未之有也;不誠,未有能動者也。——《孟子·離婁上》
跖之徒問與跖曰:盜亦有道乎?
跖曰:何適而無有道耶?夫妄意室中之藏,聖也。入先,勇也。出後,義也。知可否,智也。分均,仁也。五者不備而能成大盜者,天下未之有也。 ——《莊子·外篇·篋第十》
小信誠則大信立。——韓非子
人無忠信,不可立於世。——程頤
不信不立,不誠不行。——晁說之
《資治通鑑》:“臣光曰:夫信者,人君之大寶也。國保於民,民保於信。非信無以使民,非民無以守國。是故古之王者不欺四海,霸者不欺四鄰,善為國者不欺其民,善為家者不欺其親。不善者反之:欺其鄰國,欺其百姓,甚者欺其兄弟,欺其父子。上不信下,下不信上,上下離心,以至於敗。所利不能藥其所傷,所獲不能補其所亡,豈不哀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